正文复制


嘉兴日报/2024 年/2 月/4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30 日在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李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
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 八八战略”,强力推进三个“ 一号工程” 和“ 十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较好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谋早抓实、攻坚提效,保持了稳进向好的发展态势。全面落实国家、省稳经济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0 条、贯彻民营经济 32 条等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提质效,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062.5 亿元、增长 6.3%,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 1102.6 亿元和 632 亿元,均保持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主动作为、实干奋进,取得了争先创优的工作实绩。坚持以三个“ 一号工程”、“ 十项重大工程” 为抓手,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增幅全省第一,列入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 两化” 改造全覆盖,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科创金融改革、交通强市建设、外资招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做法在全省推广。
——聚焦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推进、整体提升,交出了惠民安民的民生答卷。全面开
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实施“ 打非治违” 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15.6%和 21.5%, 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圆满完成护航亚运会、 火炬传递等任务,获得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公共服务“ 七优享” 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2 个,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评估实现全省“ 十连冠”,由嘉兴整建制派出的援中非中国医疗队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
一年来,主要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帮企业促发展,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坚持把惠企助企摆在突出位置,发挥政策引导保障作用,增强经济增长支撑。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开展暖企助企惠企行动,出台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18 条、稳定工业经济 10 条等政策措施,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企业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分别下降 3.4%、11.8%和 8.9%,新增市场主体 11.6 万户。项目投资发力见效。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 551” 计划,116 个项目列入省“ 千项万亿” 工程,海宁晶科新能源、嘉善兰钧锂电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35 个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新增重大项目能耗指标 353 万吨标煤、增长 28.3%,争取专项债 359.1 亿元、增长 44.2%,两次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在全省率先开展赴海外拓市场抢订单行动,组织 3600 多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承办全国贸易救济工作会议,获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全市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 新三样” 出口增长 40.9%,新增出口实绩企业 554 家,出口占全国份额创近
第 1 页 共 9 页

六年新高。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智能装饰一体化发展、促进夜经济消费等政策,发放消费券 3.3 亿元,推出首批高品质工厂店 27 家,平湖成功创建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濮院时尚古镇建成运营,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 26.8%和 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3%,放心消费指数列全省第一。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智造创新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增长 18.4%,对工业和信息化投入增长 36.8%,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列全省第三, 成功承办 2023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建成投入使用,南湖实验室列入全国重点实验室,“ 乌镇之光” 成为全省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晶科能源全球研发中心开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设置率均居全省第一,全市研发投入强度 3.5%、全省第二,在职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 500 名,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列全省第三,嘉兴学院成功更名嘉兴大学。深化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承接落地省级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和科创母基金,新增科创企业贷款 400.5 亿元、增长 19.3%。“ 两化” 改造全面推进。强化典型引领,细分行业推进,用好“ 学样仿样推广法”,实施改造项目 3224 个、节约用能 36.3 万吨标煤,带动制造业投资 1041 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制造业投资破千亿的城市,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绿色工厂 12 家,隆基绿能嘉兴基地建成全球光伏行业首个 “ 灯塔工厂”, 全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 220 万元、 增长 14%,亩均税收 37.5 万元、增长 13%。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深入实施“ 135N” 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在全省率先出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政策,智能光伏、精细化工、数控机床等 6 个产业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数量全省最多,“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考核列全省第一档,质量强市工作获评全省 A 级,巨石集团获省政府质量奖,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51 家、全省第三,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2.3%和 10.3%。
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扎实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百千万” 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4 家,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2 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3 家,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6.4%。
三是突出交通强市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深入实施首位战略,开展上海· 嘉兴城市推介活动,省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等 3 个案例获评全省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制定“ 公铁水空” 联运枢纽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承办全国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完成综合交通投资 412 亿元、增长 64.6%。杭海城际铁路西延工程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沪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嘉兴机场、苏台高速二期、市域快速路等项目全面推进,鱼腥脑航道开通运行,京杭运河二通道建成通航,嘉兴港货物吞吐量 1.4 亿吨、列全省港口第二,集装箱吞吐量 340.4 万标箱、增长 19.3%,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提升至 75 位。嘉善“ 双示范” 建设扎实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和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试点,县域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落地示范区,方厅水院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嘉善复旦研究院正式开园,浙大智慧绿洲六大未来实验室全面运行,浙大二院嘉兴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步伐加快。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嘉兴综合保税区扩区、航空联运中心建设等纳入国家发改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支持政策,金山—平湖产城融合发展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等平台合作持续加强,与上海黄浦区缔结友好城区,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四是强化改革牵引作用,发展动力活力得到新增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开放体系,争取到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45 项。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353 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一窗通拍、 全域应用” 成为全国典型,获批建设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大综合一体化” 行政执法改革评价列全省第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市产业集团、科创人才集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市、区财政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一块地” 集成改革,创新推出集体经济“ 强村十法”,所有村
第 2 页 共 9 页

年经常性收入超过 160 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 60 万元。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出台吸引和利用外资新政,引进落地诺华核药、西卡新材料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 30.1 亿美元、全省第三。嘉兴港入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进口获海关总署批复同意,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创建实现零的突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实施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能评环评“ 双评合一”、招投标“ 评定分离”,创新推出营业证照跨省联办,高技能产业工人培育等做法入选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最佳案例,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保持全省前三,营商环境评价首次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十,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五是深化美丽嘉兴建设,城乡功能品质展现新风貌。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温暖嘉驿站等 3 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生态治理持续攻坚。统筹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国控、省控断面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 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 2.8 个百分点,列入国家级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城市,入选全省首批四星级“ 无废城市”,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 千万工程” 全面深化。坚持耕地保护一分不少、 违法占地一寸不让, 新建高标准农田 14.9 万亩, 耕地保护考核列全省第一,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 18 年保持全省首位。深入实施农业“ 双强” 行动,提升发展桐乡槜李、凤桥水蜜桃、平湖西瓜等特色产业,19 个农产品列入全省名优土特产,嘉兴黑猪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建成和美乡村示范片区 7 个、省级未来乡村 24 个,101 路红色旅游公交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城镇品质加快提升。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开展风貌特色镇示范创建,新增省级风貌样板区 16 个、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 10 个。深入开展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提升行动,调整完善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制定出台精细化管理专项规划,完成城镇更新 541.7 万平方米,新增省级未来社区 37 个,入选全国城市 15分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六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域列入国家共同富裕实践观察地,5 项工作入选全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农村居民收入连续 20 年保持全省首位。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完善就业帮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城镇新增就业 14.6 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为 2.5 万名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 2.4 亿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1135 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列全省第一。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扩大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等领域服务供给,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 45 所、学位 3.1 万个,南湖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经验全国推广,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茅盾文学奖” 重返嘉兴,第十届市运动会成功举办,嘉兴籍运动员夺得 8 枚亚运金牌、4 枚亚残运金牌,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加强优质资源导入,“ 名师到嘉” 柔性引进名优校长、教师 203 人,惠及师生 1.2 万人,“ 名医到嘉” 合作名医 563 人,实现市级医院天天有外请名医坐诊。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强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创新推出“ 民声一键办”,警源、访源、诉源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治融合” 模式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城市社区治理西山经验获全省推广,顺利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立每季度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制度,打造“ 政在为民” 服务载体,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星级改造实现全覆盖,新建公共停车位 8305 个,帮助 1.3 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 15.5 万名 80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在 183 所学校开设暑托班、惠及 3.2 万户家庭,群众对为民办实事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七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大力推进“ 四敢争先” 实践活动,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加强ZZ建设。自觉把X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完善市政府X组、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习制度,不折不扣推动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全省率先开展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试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 100%。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45 件、政协委
第 3 页 共 9 页

员提案 385 件。提高行政效能。扎实开展“ 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 活动,建立完善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闭环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69 项工作获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肯定。坚定勤廉追求。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X要求,严格落实中央XXXX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风清气正的ZZ生态持续巩固提升。
同时,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成效,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人防海防、外事侨台、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会、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X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向好态势仍需稳固,有效投资、外贸出口、消费复苏持续承压,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短板,科技创新动能有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提速,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存在不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还需加快,中心城区能级依然偏弱,城市影响力竞争力有待提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还需提升;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4 年工作任务
2024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 八八战略” 走深走实,以三个“ 一号工程” 为总牵引,深入实施“ 十项重大工程”,全面落实“ 十大提升行动”,以嘉兴的“ 稳”“ 进”“ 立” 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努力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挑大梁、勇立潮头。
建议 2024 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5%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1 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
新的一年,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聚力增强科创动能,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
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科技创新鼎。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扎实推进 G60 科创走廊建设,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提质发展,加快建设亚太路科创带,打造浙大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构建功能互补、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强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引领作用, 支持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打造教育、科研、孵化一体的创新载体,推动南湖实验室和中电科南湖研究院提档升级。支持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等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校地合作,更好促进产业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健全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各类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增强创新带动效应。
第 4 页 共 9 页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00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1200 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总部研发中心,加强企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 70 家。深入实施星耀南湖人才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育,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50 名、大学生 10 万名、技能人才 5 万名。
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依托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建设科创飞地,有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深化科创金融改革,培育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常态化开展院银企对接,促进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市建设,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二)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