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东莞日报/2024 年/2 月/8 日/第 A03 版权威发布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31 日在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吕成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
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超预期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政府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快干苦干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超预期变化,推动全市经济筑底回升、持续向好。东莞工业占 GDP比重全省第 1、外贸依存度位居全国前列,受全球经济影响更大、更直接。全市 170 多万户市场主体自强不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千方百计拓市场、抢订单、稳经营,逆流而上加快上规、上云、上市、上榜,全年新增市场主体 31 万户,总量连续 12 年居全省地级市第 1;新升规工业企业 1797 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企业 1216 家,均居全省第 1;A 股上市企业增至 58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增至 170 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 1。9 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勇挑大梁,引领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共建生态,加快补链、强链、拓链,助力引进 30 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链项目 11 宗,亿元以上 425 宗,协议投资超过 3600 亿元。398 家行业协会商会牵线搭桥,累计举办 50 场市内展,组织参加 224 场境内外展会,有效帮助企业供需对接、抱团发展。168 家金融机构精准滴灌,创新推出质量贷、数字贷等产品,推动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 11.1%和 9.7%,其中制造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超 20%,以金融活水浇灌东莞实体经济的万亿良田。500 多万名产业工人扎根岗位,与企业发展同舟共济,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不断提升劳动技能,为经济回升向好作出重要贡献。各部门闻令而动,在全省率先出台“ 稳工业 15 条”“ 降成本 8 条”等组合拳,围绕扩投资、促消费推出超 20 份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超 200 亿元,推动固投、社消零分别增长 2.7%和 3.4%。各镇街(园区)群策群力,切实扛起稳增长的责任,想方设法暖企业、育动能、强后劲,松山湖、沙田、洪梅、南城、麻涌、石排实现 5%以上的增长,长安、松山湖 GDP 超过 900 亿元,南城超过 800 亿元。各村(社区)顾全大局,积极响应减租号召,共同治理二手房东违规行为,以实际行动助企撑企。在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规上工业增加值自 8 月以来保持单月正增长,进出口从 10 月开始由负转正并逐月加速,单季 GDP 测算增速分别为 2.2%、0.9%、2.7%、4.1%,呈现逐季企稳迹象,全年增长 2.6%。
一年来,我们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全力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大做强。出台以制造业当
家为主题的市政府一号文,坚持稳支柱与立新柱并举。围绕发展大产业,构建总规模 2000 亿元
的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推动七大战新基地提速建设、产值突破 1000 亿元,“ 三大手机” 产值增
长 13.3%,扭转连续三年下滑态势,华为 Mate60 被大家称为“ 争气机”,食品饮料产值突破 1200
亿元,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引进投资分别增长 44.1%、35.7%、
31.5%。围绕打造大平台,规划 60 个现代化产业园,完成连片土地整备 7500 多亩,启动建设高
第 1 页 共 10 页
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超 1000 万平方米。围绕抢抓大项目,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实施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开展百队千企总部大走访,启动北上广深联络处驻点招商,举办五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招商大会,推动赣锋锂电、天域半导体等 251 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 1335 亿元。围绕培育大企业,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一链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 94 家,营收超百亿元企业 25 家,22 家莞企入选广东企业 500 强。围绕做优大环境,对标广深争创一流服务,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工程师日,普及政务大厅政策兑现优先窗,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扩容至 1000 家,“ 企莞家” 实现规上企业服务专员全覆盖。实施“ 工改工”
融合审批、完工即投产等改革,一批经验获省复制推广。
一年来,我们以头号力度实施“ 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题开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统筹近 270 亿元资金,创新打造“ 1279” 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建成 3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完成 364 个美丽圩镇示范项目,创建 72 个特色精品村,“ 零分红” 村从 29 个降至 18 个,凤岗雁田成为首个“ 百亿村”。推动中心城区强心提质。中心公园一期、北部学校等国际商务区重点项目建成启用,立体慢行系统 2 号桥、第一国际街区整治等核心地段提升项目顺利完工,市民服务中心三期加快建设,东莞记忆首开区、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严格落实省委巡视整改,全面摸清底数,科学区分“ 留改拆”,率先启动中心城区首批 12 个示范项目。强化违建源头防控和联合查处,治理违建 3158 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新建碧道 140 公里,完成林分优化、森林抚育 3.7 万亩,全面关停沙角 A 电厂,建成 2 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华阳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厚街、横沥、大朗入选省森林城镇。建成 455 个口袋公园,实现“ 一社区一公园”。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 100%达标,53 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黑。
一年来,我们笃定心志抓创新、促开放,进一步充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概算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可研获批,国内首个中拉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申报设立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基本建成。R&D投入强度提至 4.1%,高企总量突破 1 万家。深度参与湾区互联互通。深江铁路、深惠城际加快建设,1 号线一期隧道全线贯通,2 号线三期稳步推进,虎门高铁站完成升级。莞番高速三期建成通车,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加紧实施。新增 100 个穗莞、深莞通办事项,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打好“ 五外联动” 组合拳。《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举办年度全国最大规模对台经贸交流会,携同香港打造全球首个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跨境电商超过 900 亿元,保税物流超过 3000 亿元,外企内销超过 6000 亿元。进一步吹响“ 是人才 进莞来” 号角。在全省率先探索高级技师自主评价,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36.8 万人次,引育本科生 15.2万名、硕士以上人才 1.2 万名,33 个镇街(园区)优才服务区全部投用。新增 1 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土杰青实现零的突破。
一年来,我们践行为民造福宗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千万人口的急难愁盼。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6.6 万名教职工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助力东莞入选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小学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经费 16 亿元、增幅近 50%,新增公办学位 6.7 万个,顺利完成学前教育“ 5083” 任务,正高级教师数量翻了一番。深入打造健康东莞。
8.1 万名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大爱无疆,推动疫情平稳转段。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市人民医院 BNCT 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完工,定点社卫机构 100%接入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 82.4 岁。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4.6 万名公安干警、30 万名东莞义警全面筑牢平安根基,1 万多名网格员、3000 多名安全员及时排除问题隐患,助力抵御
34 场强降雨和 5 个强台风,生产安全事故数和亡人数双双退出全省前 5,16 年来首次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 交通事故与火灾事故亡人数均降至全省第 10, 违法犯罪警情降幅珠三角第 1,电诈“ 全警预警” 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民生实事。“ 就莞用” 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镇新增就业 11.7 万人。基本建成市金菊福利院新院一期,新增养老床位
第 2 页 共 10 页
超 400 张,“ 民生大莞家” 解决微心愿 3.9 万宗。3348 套共有产权住房上市供应,37 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道路交通综合整治 353 公里。抓好“ 菜篮子”“ 米袋子”,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 六连增”。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文化强市建设,实施“ 四馆一剧院一空间” 工程,十大文体设施稳步推进,举重博物馆全面建成,百年国漫馆落成开馆,火柴盒音乐会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社保卡“ 一卡通” 成为全省示范,电子社保卡覆盖率全省第 1。深化双拥创建和国防动员,海防考核跃升至全省第 2。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气象、退役军人、统计调查、人民信访、档案方志、红十字会、工青妇幼、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扎实进展。东莞荣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区大奖,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首个“ 中国潮玩之都” 称号,获颁全省首批平安鼎,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积极开展对口帮扶与区域协作。 巴宜区委X校等 8 个援藏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大柏树自然保护区提升工程顺利完成。63 个援疆项目加快推进。对口帮扶韶关揭阳、对口合作牡丹江吉安、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等取得扎实成效。
一年来,我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将学思想、强X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落到实处。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完善市政府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围绕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深度调研成果,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提升政务效能。纵深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个体工商户登记等超 100 个事项 “ 视频办”、 公积金提取等近 3000 个事项全程网办, 推动 220个X群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 办不成事” 反映窗口实现镇街(园区)全覆盖,12345 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 A+等级。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 3 件,出台政府规章 2 部。建立 652 项减免责清单,推行包容柔性执法。197 件人大建议和 408 件政协提案办理率、满意率均达 100%。全面加强财政资金、重大工程等审计监督。坚持政府过“ 紧日子”,实现一般性支出压减 9.7%,切实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风雨无阻、承压前行,付出的努力超出寻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归功于全市上下的不懈奋斗!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铭刻着每一个建设者的身影:超
50 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 93 个创新团队、 20 多万名高层次人才为 “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注入澎湃动力;4.2 万名环卫工人、17 万名建筑工人不顾严寒酷暑,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5.9 万名公交车师傅、网约车司机起早贪黑,为城市交通运转辛勤摆渡;11.4 万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穿街走巷,把商品服务及时送达人们手中;181.7 万名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心暖心做好关爱服务;广大驻莞部队、武警官兵拥政爱民,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835 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尽责,为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1200 多名新闻工作者用情感知、用心记录,反映群众呼声、传播东莞故事⋯⋯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千多万东莞人,用各自的智慧和汗水,让我们的美好家园每天都在绽放新的精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虽然我们顶住压力、竭尽所能,但全市 GDP、规上工业、固投、社消零、进出口等主要指标仍然未能完成既定目标。这其中有国际经济的影响,也说明我们经济稳增长的工作成效还不够明显、力度仍需加大,同时进一步反映出全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 卡脖子” 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二是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厂房、技术、产线老化制约动能转换,传统优势产业有待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尚未扛起大梁。三是城市格局、功能、品质亟待优化提升,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存在不少风险隐患,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等服务供给还不均衡。四是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仍有差距,惠企政策的精准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企服务的有效性还需继续加强。五是部分干部的改革思维、担当意识、能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匹配,部门的积极性和基层的执行力都需要
第 3 页 共 10 页
加快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唯实唯干,全力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
2024 年工作安排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遵循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ZZ,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定信心决心、拿出拼劲干劲,一步步把东莞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按照市委工作安排,聚焦“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城市特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
具体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紧扣大湾区战略。将其作为东莞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紧紧围绕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主动对接融入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创新升级新时期与港澳的协作模式,大力集聚湾区优质人才、项目、资本、技术,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中强化东莞担当、展现东莞作为。二是突出“ 百千万工程”。将其作为东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充分发挥市直管镇、集体经济等优势,统筹推进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绿美东莞、乡村振兴等任务,加快构建镇强村兴的生动格局。三是聚焦“ 投资年” 主题。将其作为东莞培育新动能、焕发新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围绕产业、基建、民生等领域,突出空间、项目、效率,全面掀起动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重大项目建设热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2024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进出口增长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GDP 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3%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锚定大湾区“ 一点两地” 全新定位,积极主动与广深协同发展
营造全方位对接融合的浓厚氛围。强化湾区思维,全面加强与广深重点规划、重大项目、重要机制的对接。充分发挥平台的桥头堡作用,支持滨海湾新区参与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加强与前海、南沙、河套的联动发展,大力推进滨海湾综合枢纽站、新港澳码头等项目建设,争取与香港共建国家级粤港合作平台;支持松山湖与光明科学城共建创新产业组团,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共享机制;支持水乡功能区与广州黄埔、增城规划建设穗莞东江两岸高质量发展合作区。研究制定深莞产业协同化规划,支持各镇街举办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争取一批项目纳入深圳都市圈重点项目库。深化深莞教育合作,打造融合医联体,新增两市通办事项不少于 100 个,探索打造深莞政务服务无差别示范大厅,加快双城品质生活互融。
加快跨城互联互通。争取国家支持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调整,实现与广深市域国铁、城际、城轨“ 三网融合”。争取东莞 1 号线南连深圳 6 号线,深圳 11 号线延长至长安、10 号线延长至凤岗。大力推动深江铁路东莞段、深惠城际凤岗段建设,加快推进莲花山过江通道、东江通道等穗莞连接项目前期工作,以及科学城通道、石大路南延、厚大路南延等深莞通道工程,跑出穗莞深硬联通的加速度。
着力打造与广深一体化的营商环境。落实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代办服务拓展至全部社会投资项目,把“ 企莞家” 打造为政府服务全体工业企业的统一平台。建立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系统,开发更多信易贷产品。深入开展镇街上市企业“ 破零” 行动,力争上市、过会及挂牌企业 10 家,帮助更多莞企拥抱资本市场、落地募投项目。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地推动政商坦荡真诚交往,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社会氛围。
第 4 页 共 10 页
二、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传统纺织服装向品牌时尚产业转型,启动 2-3 个主题产业园建设,做强虎门服装、大朗毛织等区域品牌。推动传统食品饮料向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办好国家级食博会、预博会,培育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和预制菜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玩具向潮玩文创产业转型,推进潮玩中心全面开放,培育本土潮玩 IP 超过 60 个。推动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居产业转型,实施东莞智能家居品牌推广计划,加快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发展。推动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打造华南塑料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推动传统模具向大型化、超精密模具产业转型,办好一批专业模具展会。推动传统造纸向绿色造纸、传统包装印刷向环保包装印刷产业转型。八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三成、总产值的两成,我们要加快转型升级让其呈现新活力、焕发新生机。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力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拓展汽车电子新赛道,打造储能特色产业园区,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遴选 100 家“ 领航企业”,打造 5 个集聚示范区,引导科技研发、信息技术、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式发展。我们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型成势、挑起大梁,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两翼齐飞”、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 百花齐放” 的生动格局。
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强下一代移动通信、合成生物、氢能、纳米材料、低空经济、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前瞻布局,加大未来产业创新团队招引力度,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通过高质量基金体系撬动更多资金导入初创期创新企业,努力培育 1-2 个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大力补链强链,培育链主企业不少于 18 家。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 1500 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