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平顶山日报/2024 年/2 月/8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2 月 4 日在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明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
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省委“ 两个确保”“ 十大战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拼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 经济运行承压而上。 全年生产总值增长 3.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37.1 亿元、 增长 5%,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 5 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 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4.6%,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3053.3 亿元,全年新增贷款 266.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 6.3 万户、新入库规上企业 577 家。平煤神马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1700 亿元,平高集团连续两年实现 30%以上的增长,两家企业均成为全省 28 个重点产业链盟会长单位。“ 三个一批” 综合评价稳居全省第一方阵,362 个重点项目投资完成年度任务的 110.4%,其正新材料年产 20 万吨尼龙 6 切片一期、神马氢化学配套氢氨等项目建成投产,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年产 60 吉瓦时储能及动力电池、秸秆制糖制聚乳酸等项目落地实施,7 群 12 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势,转型发展的支撑更加强劲。
(二)创新成为鲜明标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06%、居全省第 5 位。获省科学进步奖 9 项,居全省第 3 位。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 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行,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 295 家。培育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5 家、头雁企业 6 家、瞪羚企业 22 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 8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 10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405 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 四有”
覆盖率提升至 79.5%,高新技术产业增长 9.2%。东方碳素北交所上市。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招引各类人才 2.2 万人,新增技能人才 17.8 万人。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尼龙新材料专业赛、 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平顶山专场等 7 场重大创新活动, 创新创业活跃度居全省前列。
(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平漯周高铁全面开工,焦唐、叶鲁、焦平等高速加快建设,沙河复航工程具备试航条件,鲁山机场预可研报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审批。全国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龙翔大道西延、开源路升级等十多个项目竣工通车,白龟湖生态环湖路、平鲁快速通道、稻香路南延快速推进。沙河综合治理、十八溪塘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被确定为国家首批 7 个市级现代水网先导区之一。推动天然气转直供和气源多元化供应,工业用天然气价格降幅明显。新能源装机达 400 万千瓦、发电量超 50 亿千瓦时。累计开通 5G 基站 8082 个,实现城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
(四)城市建管能力提升。科学划定“ 三区三线”,主城区按照“ 清灰雅白” 的城市色彩和“ 湖光山色、现代简约、创新活力” 的城市风貌,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城市。扎实推进全域、全员、全程文明创建,深入实施十大专项整治,拆除违规和不合理的围墙、围栏、围挡,建成一批主题公园和街角游园,新增绿化面积 30 多万平方米。盘活云创小镇等闲置楼宇,老城区
第 1 页 共 9 页
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逐步改建为公共服务设施。 全面清理第三方转供, 鲁阳电厂实现并网供热,主城区新增供热面积 113 万平方米,供热质量进一步提升。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增设便民充电桩,打通断头路 12 条,新施划停车位 3600 个。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公厕、停车场对外开放,对轻微违章停车重管理、少罚款,从细微处提升便利服务水平。
(五)“ 三农” 工作扎实推进。8.7 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和 38 万亩示范项目顺利推进。有效应对极其罕见的“ 烂场雨”,秋粮稳中有增,实现了以秋补夏。发挥“ 土特产” 优势,壮大红牛、酥梨、烟叶、食用菌等产业,郏县红牛研究院、市农科院韭菜团队纳入“ 中原农谷” 种业创新体系。国润牧业、伊利乳业、天成鸽业、创大面业等企业较好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78 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5 个、“ 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 25 个,6 个乡(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 12 个、示范村 51 个、庭院示范户 4156 户。完善联农富农机制,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PM10、PM2.5 浓度分别下降 9.1%、8.3%,优良天数增加 7 天。叶县、鲁山成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投入 7.8 亿元开展 72 家企业内外部环境综合整治,加速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5 家、省级 6 家,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推动城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加快乡镇(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湛河成功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汝河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完成营造林 7.6 万亩。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 9.5 万亩。严格环保执法和责任追究,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七)改革开放深化拓展。设立“ 企业家日”,在全省首推“ 独任行政审批制”,“ 豫事办”事项办理全省领先,“ 四电” 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信易+不动产登记”、信用体系建设两个案例荣获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开发区“ 三化三制” 改革全面落地,考核评价成绩位居全省前列,石龙区
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深入开展县管校聘、 校长职级制改革和医共体改革,被确定为全国六个首批医疗应急重点城市之一。成功举办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豫商大会平顶山专场推介会,海关技术中心即将投运,完成进出口总值 56.9 亿元,引进外资 6473 万美元、居全省第 3 位。
(八)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 7.5 万人,“ 一村一专员” 安置大学生、退役士兵等2645 人。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32 所、城市公办幼儿园 33 所,高考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2.9 万场次,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夏季延时开放,10 个图书馆、文化馆晋级为国家级文化场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医院建成,新建 1 个国家级、两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长明灯卫生室(站)218 所。完成 20 个街道综合养老中心、100 个社区养老设施提档升级,新建农村幸福院 43 家。发放救助资金 7.4 亿元,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九)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建成投用市县“ 十智融合” 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乡镇“ 六位一体” 综合治理中心,建立“ 一村一警一连一专员” 网格落实机制,初步构建五级联动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常态化开展府院、府检联动。组建梯次配置的应急救援力量,集中开展“ 六查一打” 专项行动,全力做好森林防火、食药安全、防汛减灾等工作。“ 三零” 创建不断深化,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持续纠治“ 四风”,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确保办理质量更高、成效更好。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成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双拥共建、军民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统计、史志、气象、地震、社科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第 2 页 共 9 页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 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X中央的核心、 全X的核心掌舵领航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 是省委、 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和无X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驻平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平顶山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产业、能源、运输等结构调整还不到位。部分县(市、区)债务偏重、金融机构风险偏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化解。天安煤业十二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有待加强。一些部门、单位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意识还不够强,工作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拿出硬招实招,全力加以解决。
二、2024 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省委“ 两个确保”,持续实施“ 十大战略”,以“ 两项任务”“ 十大工程”为牵引,紧扣“ 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 目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力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 6.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进出口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6.9 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 225 万吨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 十四五” 目标统筹衔接。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ZZ,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上,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华山一条路”。二是坚持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深刻汲取煤矿事故教训,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安全生产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三是坚持把可持续发展贯穿始终。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坚决不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速,守牢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安全三条底线,不断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把有限财力用在紧要处。盘活用好各类资源,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保障好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不该花的钱再少也不能乱花。五是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观点。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以政府更有为让人民群众更有感。六是坚持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带好头、做表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坚决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2024 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今年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 两城” 带动,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编制完成高质量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做实尼龙新材料产
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尼龙纤维、工程塑料等重点实验室和尼龙中间体、电气装备、北大分子工
第 3 页 共 9 页
程研究院等中试基地建设,抓好尼龙化工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检验检测产业园等建设。加快 52 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 80 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网、天然气长输管线、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提升尼龙城创新发展和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全面推进花山智慧岛和香山大学城建设,加快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尧山实验室和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抓好人才公寓、创新馆、双创园等先期项目建设,启动大学城共享区域和青年市集建设,推进相关职业院校入驻大学城,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建成白龟湖生态环湖路,全面启动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新城建设,支持各类基金和市域金融机构总部入驻。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40 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4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 80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 35%以上。加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创建,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0 家以上。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健全“ 揭榜挂帅” 机制,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经费“ 包干制”。构建“ 产学研用孵” 有机贯通、开放协同的人才引育机制,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在外优秀人才“ 归根”工程,用好人才专编周转池,推行“ 编制在高校、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 联合引才机制,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1000 名以上。用好省级科技研发联合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做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落地转化。
(二)强化链群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壮大 7 大产业集群 12 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力争到 2025 年产业规模突破 4000 亿元。
新材料产业集群。聚焦特种尼龙、关键金属、高纯石墨、新型化工、生物环保、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推动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完成百万吨尼龙切片建设,推进汝州、宝丰、石龙等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带建设。加快东方碳素高纯石墨、五星新材三代半导体石墨、宝丰超纯金属新材料、鲁山聚乳酸和示范区聚乳酸下游制品、卫东电子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成舞钢公司连铸装备升级改造,进一步释放产能。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电气装备、矿山机械、环保装备、机车制造等领域,巩固提升电气装备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端矿用装备特色产业,扶持发展环保装备、旅游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数控机车等新兴装备产业。加快高新区电气科技、郏县天晟高低压电气、湛河平高智能装备、鲁山轻合金成型等产业园建设。支持汝州、鲁山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新能源储能产业集群。聚焦“ 绿电+储能”、储能电池材料、储能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持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企业发展储能产业,抓好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集中式光伏电站、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叶县盐穴储气库、年产 60 吉瓦时储能及动力电池、宝丰和郏县锂电池材料、国家风光储实证试验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平煤神马集团、平发集团增量配网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用卫材,支持真实生物高端创新药、首仿药研发推广,加快双鹤华利配套生产线和仁华生物、瑞恒生物、神鹰化工等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
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聚焦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网络货运、智能装备等细分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等重点企业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支持汝州、石龙等地发展网络货运,支持新华区与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等项目建设。
轻工纺织产业集群。聚焦机绣、棉纺服装、视光、现代厨具、陶瓷等行业,推动产业时尚化
个性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叶县尼龙化纤纺织服装、高新区和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工程塑料汽
第 4 页 共 9 页
车配件、舞钢高档纯棉智能化生产线、宝丰高端镜片制造、郏县铸铁锅产业园、鲁山家纺产业园
等项目建设。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建立“ 产、购、储、加、销” 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抓好汝州绿色食品产业园、鲁山食用菌产业园、宝丰珍稀菌产业园、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三)强化投资拉动,激发消费活力
促进投资提速增效。工业投资增长 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 12%以上,300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600 亿元。抢抓国家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扩大专项债券规模和支持范围、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债券资金用作资本金比例的机遇,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持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攻坚,前置做实土地、规划、环评、能评、文物勘探等工作,努力形成更多投资量和实物工作量。超前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增强项目后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