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海法治报/2024 年/1 月/10 日/第 003 版综合新闻
奋楫扬帆新时代 破浪笃行新征程
——青海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魏爽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翻开青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绚丽画卷,新时代的如椽巨笔在青海大地谱写出浓墨重彩的壮美华章。X的十八大以来, 省委牢牢掌握X的文化领导权, 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聚焦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全X、教育人民这个首要ZZ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着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起了奋进新时代、建设新青海的磅礴力量。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守正创新、担当实干,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富有创意、新风扑面。
高举思想旗帜
真理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 欲事立,须是心立”。全省各级X组织认真落实“ 第一议题” 制度,创新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方法,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运用,引领全省上下深学细悟笃行,凝聚X心民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打造面向X员干部的“ 三会一课”、主题X日、领导干部上讲台等理论学习大课堂,打造面向在校师生、青少年群体的思政大课堂,打造覆盖城乡居民、草原牧民的教育培训大讲堂,将X的声音在青海大地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 满怀豪情把X唱,X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 坚定不移听X话、跟X走”“ 藏家儿女心向X” ⋯⋯ 2022 年 10 月,全省分层分类开展X的二十大精神“ 九进” 活动,各地响彻着以X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歌曲、快板、花儿、小调。“ 百姓宣讲大篷车”“ 蒲公英宣讲队” 等 133 支理论宣讲队伍,9600 多名宣讲员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以充沛的情感释放理论宣讲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普及科学理论知识、在载歌载舞中颂X情感X恩。“ 宣” 出特色、“ 讲” 到深处,X的创新理论如春风般浸润江源大地、进入千家万户。“ 讴歌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大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巡回宣讲, 掀起了人人争当宣讲员、处处传播好声音的基层理论宣讲热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讲师团等 12 个集体、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崔霞等 9 名个人、《好好喧个二十大》等 2 个微视频、《牧民省长尕布龙的赤子精神》等 4 个报告获得中宣部表彰。
理论上的突破,带来的是发展上的腾飞。青海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在推进X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持续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推动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完成“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践研究”“ 新时代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研究” 等国家“ 马工程” 课题,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00 余项,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X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汇聚奋进伟力
主流思想舆论奔流三江之源
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宣传报道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总结宣传来自基层的先进典型和经验⋯⋯翻开报纸,一篇篇“ 沾泥土”“ 带露珠”“ 冒热气” 的文章,真实记载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打开电视,及时、精准、多维传播着青海“ 好声音”;浏览网页、
第 1 页 共 4 页

滑动手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的融媒体产品展现着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纵挥凌云笔,书写新时代。近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聚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社会发展宣传、成就典型宣传,以生动笔触记录历史变迁,以激昂旋律谱写时代华章,以饱满热情触摸发展脉搏。
“ 我和我的祖国” 大合唱、“ 点赞青海 点赞中国” 网上宣传、我和国旗合个影⋯⋯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青海解放 70 周年之际,庆祝活动隆重热烈,激荡着爱国情怀,凝聚着磅礴力量。2020 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主题采访报道有声有色,在全省上下营造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浓厚氛围。2021 年,“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等一系列建X 100 周年庆祝活动相继开展,全社会X心民心更加聚拢坚定。2022 年,“ 牢记嘱托 不负青山” 特色报道、“ 强国复兴有我” 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热烈开展, X的二十大精神深深刻印在青海大地。 2023 年,“ 抢抓机遇促发展”“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主题宣传,“ 新时代 新青海 新征程” 主题展览,奏响了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时代强音。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玛多地震、门源地震、大通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有效回应群众关切,营造了温暖明亮的良好舆论环境。特别是积石山 6.2级地震发生后,全省宣传战线闻令而动,统筹央媒省媒、网上网下,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营造了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的良好舆论氛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奔走抗疫一线,用心用情讲好同心抗“ 疫” 故事,唱响经济光明论,为全社会注入“ 强信心” 的巨大正能量。
X的十九大以来,青海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舆论传播能力,聚焦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重大主题,开设“ 青海故事会”“ 直播青海” 等栏目品牌,努力把“ 青海的” 打造成了“ 全国的”“ 世界的”。2023 年,央视《新闻联播》的全国两会青海“ 出镜率” 创历史新高,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湟鱼洄游等一大批“ 青海之美” 亮相中央媒体,凝聚起了“ 勇立潮头逐浪高” 的奋进之力。
网络空间风清气朗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盼。5 年来,全省网信部门深化网络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网络内容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先后组织开展 200 余项互联网专项行动,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 自媒体” 等领域网络乱象,有效遏制了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蔓延态势,网络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培铸精神之魂
文明新风润泽高原热土
最大气有力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在这片热土之上,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历史。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伟大建X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两弹一星” 精神、“ 两路” 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在高原大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点滴微光,汇成星海。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青海大地,吴天一、朱治国等一大批“ 青海榜样”不断涌现,148 名先进典型被评为“ 时代楷模”“ 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好人”“ 最美人物”,45 个集体、个人和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 100” 先进典型。他们坚定践行“ 强国复
兴有我” 的庄严承诺,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守之、久久为功以成之,如一盏盏精神明灯,散发出时代光亮,照亮更多人奋勇前行。
播撒精神之种,绽放文明之花。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