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北海日报/2024 年/2 月/6 日/第 007 版北海市创城办创城专版
以文明为帆 向幸福出发
——2023 年北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何美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背街小巷整洁有序、“ 三无小区” 华丽蝶变、街坊邻里文明礼让、志愿服务随处可见⋯⋯今日的北海,以文明为帆,外增“ 颜值”、内练“ 气质”,向美而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永恒的追求。2023 年,北海市以高位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坚持高规格布局、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进、高频次督查、高标准要求。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市委常委会重大事项、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市创城办全力以赴调动各方面力量,通过小区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管理秩序提升等“ 十大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解决“ 堵” 的问题,持续整治“ 乱” 的现象,扎实做好“ 美” 的文章。经过不懈努力,市容市貌、基础设施、创建氛围、群众评价均实现了新提升,市民在创建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城市向“ 品质北海 魅力北海” 迈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用心用情办实事 群众“ 问题清单” 变“ 幸福清单”
几把椅子、一张圆桌,干部和群众促膝围坐,群众说、干部听⋯⋯随着“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这一画面成为新常态。聚焦群众的“ 急难愁盼”,各创城责任单位广听民意、多措并举,切实把群众反映的“ 问题清单” 转化为“ 幸福清单”。
去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15 日,市创城办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创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据统计,共归纳整理了意见建议 13652 条,主要涉及市政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多方面民生关切问题。
“ 问题清单” 已列出,如何将其变成老百姓的“ 幸福清单” ?
记者走进华通公寓,看到公示栏内张贴了“ 我为群众办实事” 问题解决一览表,每周的民生问题、 处置情况一目了然。 据介绍, 围绕包保小区居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市创城办推行 “ 日接收、周落地、月办结” 工作制度,并实现“ 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服务内容落地落细落实。市创城办将“ 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与日常考核挂钩,发挥红黑榜作用,对存在对居民诉求置之不理、长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及处置不当而造成群众满意度较低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扎实开展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
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村委将各户电表芯线老化情况向上反映后, 全村 237
户所有电表更新电表芯线。排污不合理、时常有污水排入小区,包干单位市民政局主动投入资金
15 万元,重做管道更改排污水口,保证了小区环境的整洁。“ 三无小区” 东区房管楼因房产证登记地址不一致导致适龄儿童无法就近在海城区二小上学,经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协调得到解决,打开了群众“ 心结”。截至目前已解决意见建议 13537 条。
在工作推进中,部分单位探索形成了常态工作机制,做到“ 民之所忧” 常念、“ 民之所盼”笃行。比如,市委组织部建立“ 解民忧、聚民心、集民智”“ 三民创文明” 结对联系机制,安排部机关X员结对包干小区 11 栋楼的 242 户居民,并推行“ 月联系、季走访、年慰问” 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与结对户做朋友、结亲戚、话家常,及时了解群众对创城工作的意见建议。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实行“ 网格化” 分工负责制,采取“ 白+黑”“ 错时制”“ 交朋友”“ 话家常” 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
第 1 页 共 3 页

随着“ 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不断深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心事、化解群众心结,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了创城责任单位的自觉行动,为民情怀日渐浓厚,为民创建蔚然成风。
小区旧貌换新颜 人民生活更舒心
走进向东里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洁白的墙面、美观的公益广告和摆放有序的车辆。
“ 我们小区是‘ 三无小区’ ,以前无人管理,到处脏乱差。” 居民陈阿姨说,曾经的小区垃圾乱堆、老鼠乱窜、车辆乱停、充电线乱拉,给大家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多困扰。
创城冲锋号吹响后,施划停车位、安装充电桩、整治“ 飞线”、打扫楼道、粉刷墙面⋯ ⋯ 在创城责任单位推动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口中的“ 垃圾场” 变成了宜居家园。
像向东里小区一样“ 蝶变” 的小区还有很多。据介绍,我市把小区提升改造作为惠民生聚民心、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2023 年投入 6360 万元改造 359 个“ 三无小区” 和 277 个物业小区。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改出成效、改到群众心坎里,成为了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