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常德日报/2024 年/1 月/3 日/第 002 版要闻
关于常德市二〇二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二〇二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登)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常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常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德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主任 卢岳
一、2023 年计划执行情况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六大类 22 项计划指标中,14 项超额完成或基本完成,8 项指标增速与年初计划 差距较大。全年工作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聚焦宏观调控、靶向发力,经济运行承压前行。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决落实统计专项整治要求,不断克服困难挑战,推动经济运行承压前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左右(预计数,下同) ,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 2%、-3.17%、7%。
1.政策举措靶向发力。
2.项目投资稳中有进。
3.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二)聚焦产业升级、链群提质,新旧动能转化加快。
1.先进制造业活力增强。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3.园区发展提质增效。
(三)聚焦改革开放、守正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1.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重点改革纵深推进。
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四)聚焦城镇提质、乡村振兴,基础支撑更加夯实。
1.城镇更新提质显著。
2.乡村振兴提速发力。
3.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五)聚焦守稳底线、筑牢防线,安全风险有效管控。
1.严守粮食安全底线。
2.重大风险妥善处置。
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六)聚焦改善民生、提升服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民生实事全面推进。
2.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3.社会安全持续稳定。
二、2024 年计划(草案)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左右,社会消费品
第 1 页 共 3 页

零售总额增长 6.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充分挖掘内需潜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省投资支持领域稳中有扩、投资体量提升的机遇,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专项债、金融资本等资金的争取力度,高质量策划开发大项目好项目,确保争取上级政策储备项目常态保持 800 个以上,力争全市争取国省各类资金占全省份额 10%以上、总量增长 10%以上。实施重点建设项目 200 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 500 亿元以上,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 120 个以上、新竣工投产重点项目 50 个以上。力争宜常高铁开工建设,同步加快澧石张联络线、常岳九铁路前期工作,确保常德站北站房春运前恢复普铁客运。积极推动炉慈高速、益常高速扩容建成通车,力争松石桃高速、沙安汉高速开工建设。抓好澧水石澧、沅水常鲇航道整治,力争松虎航道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沅水桃源枢纽二线船闸建设。全面建设石门电厂三期,推动桃源木旺溪抽水蓄能电站取得实质性开工。积极推动常德港德山、陬市、石门港区建设。狠抓消费复苏升级。促进养老、教育、医疗、体育等服务消费,加快发展数字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支持桃花源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城头山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2.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优培强企业主体。深入实施产业发展“ 千百十”工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跃升行动、“ 智赋万企”行动,做强做优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力争“ 四大千亿产业” 和“ 四大新兴产业” 分别增长 8%、10%以上,新增经营主体 4 万户、规模工业企业 120 家以上、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40 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0 家以上。聚焦形成资本市场“ 常德板块” 目标不动摇,力争金天钛业、安福环保成功上市,加快康普药业、新合新生物、九申燃气等上市步伐。抓好朗禾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建 5G 基站 2000 座以上,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数字新基建、上云上平台、数字湖南十大应用场景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抓好“ 五好” 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昆宇通信储能
电池三期、达嘉维康原料药生产基地、高端装备用先进钛合金、飞沃科技高强度紧固件生产工程、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及物流设备研发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徕木股份绿色智造、卢普生物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特力液压油缸智能制造园、航天镁合金材料及制品、萌恒服装辅料生产线、中联农机湖南(常德)智能化机械产业园、中联重科工程车桥智能制造等项目竣工投产。着力提高园区发展质量效益,推动产业园区闲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低效用地处置逐步清零,力争园区亩均收入达到 320 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 21 万元以上。激励园区争先进位,力争 3 个园区进入全省 30 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作用。以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推进两业融合试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十条” 政策兑现,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8%以上, 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 80 家, 限上商贸流通企业 200 家,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1 个。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创新创优金融超市产品,加强金融机构与重点园区和企业对接,新增信贷投放 300 亿元以上。
3.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力培育创新动能。深入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