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苏教育报/2024 年/1 月/5 日/第 003 版教育视野
认识自我是智慧之始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副校长 江苏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 苏教名家” 培养工程
培养对象 全国优秀教师 黄芳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一生致力于帮助人们从痛苦和恐惧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他坚信,光明存在于个人内心,每个人都必须独自探寻自己的解放之旅。他说:自我理解很重要,认识自我是智慧之始。
我 1996 年参加工作,回顾来路,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些经验,可能主要有两点——“ 不为彼岸只为海” 的低头心态和“ 成长型” 的积极思维。那些成长之路上的关键事件,让我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6 年, 我从无锡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 来到家乡附近的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工作。在这里,我上了教育生涯中第一节公开课。那是才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没想到学校居然会安排我们新教师面对一定范围里的村小校长开课。好在我有几个好师傅,他们很细致地指导我备课,而我也像在学校读书一样好学,遇到问题总喜欢追问,然后反复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束后,有校长这样评价:“ 我想鸡蛋里挑骨头,但真的是挑不出。” 现在想起来,这一句褒奖主要是为了激励年轻人,但正是这句话给了我无穷力量,让我在受挫时不断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能做好。
1996 年,我还写了教育生涯中第一篇论文。那时我其实压根儿不知道“ 教科研”,只知道学校抓得紧,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必须每月写一篇文章。到底什么是论文,我当时不太懂,但我喜欢一有空就到图书馆找书看,然后作摘记。一天中午,我在学校食堂排队买菜的时候,学校主抓教科研的副校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 看不出来,你这个小毛丫头倒挺会写的。” 此时,灿烂的阳光照进食堂,也照进了我的心坎。原来,他读到了我的文章,并将其刊发在校刊上,后面还附上他写的几百字评论。他建议我把论文题目改为《透视“ 粗心”》,并给某杂志编辑部写了推荐信。这篇论文虽然最终没有发表,但这份关怀已然给初出茅庐的我树立了开展教学研究的自信。
2002 年,我第一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当时无锡市教育局组织“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征文比赛,我也荣幸地被学校推荐参加。我搜集了所有能够读到的与征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撰写了文稿《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最后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学校工会主席恭喜我说: “ 这个三等奖不容易啊,是学校先选送区里,区里再送市里评出来的,得奖比例不高。 ” 之后,我又参加了江南大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和江苏省师德建设专题示范培训班,始终在围绕这个主题自觉地思考:“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这一“ 问”,竟然就是 20 年,我也在求索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阶段性反思。
2007 年,我第一次在省级论文大赛中获奖。那是省“ 教海探航” 论文大赛,我当时不知“ 海”之深浅,没做过多准备便将刚完成的《实现四化:我的策略教学观》投了出去,该文是我参评区学科带头人时写的文章,结果得了三等奖。我独自一人跑到淮安参加大赛颁奖活动,会议期间领到了两本“ 教海探航” 大赛获奖选手论文集。仔细阅读后,我清晰地看见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深刻感受到:“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化妆。” 我勉励自己:尽管获奖证书上的奖次不高,但我已经在教育的天空留下试飞的痕迹。
2007 年底,区品质班导师和我说:“ 你下学期来新秀班作个交流吧。” 我欣然应诺。顶着身体压力,我开始断断续续准备讲稿,一直到临讲前一个晚上终于完稿,第二天讲完,感觉不理想。回去后,我计划在学校数学组再讲一遍,这样也是逼自己继续修改。我用铅笔反复修改,比较全
第 1 页 共 2 页

面地梳理了对 7 年新课改的系统认识。最终,这篇《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走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