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矿业报/2024 年/1 月/3 日/第 001 版
严守耕地红线,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中国自然资源报首席记者 毛志红
开栏的话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年。一年来,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立足“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回眸 2023,每一个自然资源足迹,都承载着初心如磐的时代召唤,彰显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本报特开设“ 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 自然资源工作答卷” 栏目,即日起刊发系列述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展现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新定位,在“ 赶考” 中蹚新路、在新征程上建新功的生动实践,为新一年再出发加油鼓劲、赋能蓄力。
岁末年初,捷报频传。
13908 亿斤!2023 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
30%以上!2023 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经济恢复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
喜讯!2023 上半年全国地类变化监测结果显示,耕地总量有望连续第三年保持净增加态势。“ 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
伐。 ” 三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耕地连年净增加,粮食产量连年创新高,稳住了经济发展的“ 基本盘”。
国之大者,食为政首,地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开局之年,自然资源部门将耕地保护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聚焦稳住总量、优化布局、压实责任三件大事,紧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执法三个环节,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夯实根基。
X政同责落地,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 要压实地方各级X委和政府责任,实行X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耕地保护之首,全面落实X政同责。
2023 年,X政同责考核办法及其系列配套文件相继落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 合二为一”,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 一票否决”,X政同责的考核制度框架已经形成。地方X委和政府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数据逐级分解下达并上图入库,为考核奠定基础。
与之相对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得以确立,推动“ 保护耕地不吃亏” 迈出一大步。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于存在耕地保护任务缺口且无法按时间表补齐的省份,收取经济补偿;对于超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的省份,予以经济奖励并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用地计划指标。
耕地保护之要,规划引领管控先行。
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统领下,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发
挥着基础性管控作用,“ 三区三线” 划定成果将为X政同责考核提供基础支撑。其中,不仅明确
第 1 页 共 5 页

了耕地保护优先序,还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在规划“ 一张图” 上统筹空间需求,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占用耕地。
耕地保护之需,调查监测跟进优化。
自然资源部统筹规范耕地保护卫星遥感监测工作,依据年度卫片监测和国土变更调查,统计各地区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总量和比例,纳入省级X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
2023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根据X政同责考核和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衔接等需求, 对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等进行系统优化:首次在 2023 年全国两会之前公开发布耕地变化形势,及时传导压力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遥感监测图斑于 2023 年 12 月 15 日之前全部下发,整体进度较往年提前一个月。
自然资源监测以耕地变化为重点,组织开展地类变化监测,耕地相关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支撑国土变更调查日常举证、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同时,以耕地为主线梳理耕地分省、分类变化情况,并套合管理信息分析成果支撑耕地变化形势预警、违法犯罪线索排查等工作。
耕地保护之源,全面节约战略落地。
节约集约就是对耕地的源头保护。为此,自然资源部门加大节约集约制度供给和实践探索,紧盯严控新增占用、盘活存量土地两个环节,推动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地。一方面,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依据,强化计划管控,推动优化建设项目选址,审查中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切实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项目选址选线,相同工程技术条件下,推荐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占用比例低的方案。另一方面,推动用地方式向挖潜存量转变。各地探索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资金技术换空间,优化完善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减轻耕地占用的压力。各省(区、市)年度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分别不低于 25%和 15%。
耕地保护之责,逐级传导落实到位。
除了各级X委和政府逐级签订“ 军令状”,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将耕地保护责任逐级传导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有 26 个省份探索实施田长制,各级田长各司其职将责任落实到人到田。同时,探索依托田长制建立“ 人防+技防” 智慧监管模式,加强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实施全天候实时动态监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了充分调动各级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多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探索优化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对耕地保护和种植粮食的奖补力度。江苏省连续 6 年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省级每年投入 1 个亿,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给予 200 万元奖励。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023 年投入区级专项资金 600 万元用于水稻种植补贴,避免二次撂荒。诸如此类,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有效防范耕地“ 非农化” 和永久基本农田“ 非粮化”。
如今,X政同责“ 首考” 在即,我们不仅希望看到实事求是的考核结果,更愿意看到由此带来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系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持续完善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田” 字之重,唯有深化改革,方能承载时代使命。耕地保护,不止于稳住总量。
“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 自然资源部门通过一系列“ 长牙齿” 的硬举措,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
“ 水稻田就是湿地,种水稻本身也是一方美景。” 耕地既是粮食生产等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传承农耕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湖南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首创性提出基于数量、质量、生态、文化的全方位耕地保护利用体系,奏响了新时代耕地保护的好声音。
2023 年,自然资源部指导各地重新梳理、保留并推进 356 个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
第 2 页 共 5 页

治试点,对农村一定空间内各类生态要素统一规划治理,一体化推进包括耕地在内的土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其中,强调维护“ 三区三线” 划定成果的严肃性,防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阶段性流失和质量降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从试点效果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体现了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
优质耕地,必须更严格保护。
自然资源部门严格落实“ 三区三线” 的空间管控要求,各类建设都要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这条控制线。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对于违法占用耕地, 先行冻结违法建设项目所在地储备库中的补充耕地指标, 待查处整改完成后再解除冻结,以此保证及时补足补优耕地。在此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光热条件、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配套较好的其他农用地整治为耕地。
不同于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黑土地作为“ 耕地中的大熊猫”,都是需要特殊保护的优质耕地。对于这些优质耕地,我们既要守住数量,还要关注质量和位置变化,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