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重庆政协报/2024 年/1 月/19 日/第 034 版
为加快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加油干 2024 两会特刊
治水为民 利泽潼南
潼南水利局初步形成多维共建标准化管理模式
潼南区水利局
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仅事关民生福祉,也关系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潼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潼南区水利局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民生水利为抓手,以管理有标准、工作有制度、人员有职责、考核有规定为目标,从体系建设、经费保障、专业培训等方面狠抓落实,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潼南区水利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其中,潼南区青云水库(智慧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全市中型水库中名列前茅,通过数字赋能,为潼南水利发展装上“ 智慧大脑”。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在科技驱动下,潼南水利数字化转型及场景应用正逐步深入。
妙用设施 智慧水利管理初见成效
整合完好够用设施、升级落后淘汰设施、新建缺失损坏设施、监测设施基本配置
打开潼南区青云水库(智慧管理系统)管理平台界面,水库实时雨水情、工程视频图像、大
坝安全监测等信息实现一图尽览。管理人员能实时动态掌握。
这是潼南区全面完成“ 十四五” 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任务,推进和规范重庆市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建设与运行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水库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具体成效。
潼南区青云水库(智慧管理系统)于 2023 年 4 月 1 日开工建设,于 2023 年 4 月 13 日完工。结合潼南本地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了市水利局的建设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潼南特色的智慧水利管理系统体系。
智慧管理系统有哪些亮点?潼南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青云水库工程现状,利用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无人机等,整合完好够用设施、升级落后淘汰设施、新建缺失损坏设施,监测设施基本配置,实现青云水库水库实时雨水情、工程视频图像、大坝安全监测等信息的采集、计算、存储、显示、传输、分析、预警与共享。
具体而言,不仅实现 24 小时视频监控,还实现了 GNSS 位移监测、渗压监测、水质监测、水雨情监测。
GNSS 位移监测系统通过基准站与监测站进行数据交换, 自动捕捉 GPS 信号在各个时刻的位
置变化,从而获取各个时刻的坐标,达到大坝形变监测。
渗压监测通过设备观测渗流的浸润线,避免渗流导致水库损失储水量,引起管涌、流土等渗
透变形等问题,提高对坝体安全监测的时效性,及时性,科学性。
水质监测可以精确、及早、全方位地反映出水质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向,通过对数据比较和问
题分析,为水污染控制提供数据和经验。
水雨情监测是运用水位计和雨量计(翻斗式)测得水位和记录降雨过程雨量,并用测针测得
蒸发桶内的准确液位,某一规定时段内的液位差,得到该时段内的水面蒸发量。
就智慧监管平台而言,则具有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处理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数
据可视化显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数据共享推送等功能。
健全机制 水利事业建设获得良效
第 1 页 共 3 页

组织上加强、保障上跟进、基础上夯实、信息上提升、模式上探索
潼南区青云水库(智慧管理系统)亮点纷呈,只是潼南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潼南区共有中小型水库 75 座,其中中型水库 4 座、小型水库 71 座。自去年水利部、市水利局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以来,潼南区水利局高度重视,积极谋划,从体系建设、经费保障、专业培训等方面狠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有 17 座中小型水库通过了区级评价。
潼南区严格按照市水利局印发的《重庆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 ,以管理有标准、工作有制度、人员有职责、考核有规定为目标,初步形成多维共建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全区水利工程形象面貌大提升。
在组织上加强。潼南区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重庆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办法》为指导,出台区级实施办法,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召开专题会,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综合补齐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设施配套等方面短板构建统一联动、规范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经统计,共编制、修订、完善管理制度、规程、预案、调度运行计划 242 个,编制工作手册、流程 11 项。
在保障上跟进。潼南区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列入区级重点任务清单,统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截至目前,累计投入 1680 万元,完成 17 座中小型水库雨水情大坝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与区大数据、应急系统、智慧河长等平台数据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