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现代物流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01 版
构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 夯实物流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2023 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X委书记、会长 何黎明
回顾 2023 年,我国告别三年疫情,经济实现恢复发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全年均值为 49.9%,高于 2022 年 0.8 个百分点。物流需求稳步复苏,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达 350 万亿元,我国仍是全球需求规模最大的物流市场。进入“ 十四五” 时期,特别是疫情三年以来,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持续提升,发展模式稳步转换,制度保障更加完善,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一是物流市场实现恢复增长。2023 年 1~11 月份,物流业总收入为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5%。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为 51.8%,高于上年 3.2 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达 1320 亿件,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 39.1 亿吨,再创历史新高。民航货邮运输量 735 万吨,基本恢复至 2019 年水平。我国物流市场总体恢复增长,但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难度较大,需要引起大家重视。
二是提质增效降本稳步推进。 前三季度,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为 14.3%, 预计 2023年将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恢复,物流堵点全面打通,社会库存流转加速,物流运行效率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物流需求仍处在恢复期,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所加剧,公路货运、航空航运价格低迷,依靠单一物流企业、单一物流环节降本空间缩小。《“ 十四五”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就是要引导通过效率提升、质量升级来创造降本新空间。
三是供应链物流引领转型发展。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供应链协同发展成为共识。商务部等 8 单位审核公布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达 250 家、示范城市 33个。一批大型制造企业、流通企业以物流资源整合为切入口,用供应链思维统筹开展物流流程优化、组织协同、价值创造,实现物流服务链与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以物流自主可控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四是一流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A 级物流企业达到 9600 家。2023 年中国物流 50 强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超过 2.3 万亿元,千亿级规模企业已经达到 5 家。智慧物流企业稳健成长,网络货运平台企业预计超过三千家。国资委开展推动创建世界一流“ 双示范”行动,一批物流企业纳入名单。面对需求不振压力,一流企业夯实价值创造力、网络联通力、产业融合力、创新驱动力、应急响应力,逆势保持稳定增长,有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物流要素紧密结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数字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持续赋能中小微企业走上“ 数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大脑、物流大模型、数字仓库、智能驾驶等成为行业热点,正在改变物流发展方式。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创新物流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标准与国际接轨。
六是物流网络布局均衡发展。据第六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显示,全国规上物流园区超过 2500个。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国家物流枢纽达到 125 个,示范物流园区 100 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66 个。25 个城市推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中西部地区物流设施补短板初显成效,助力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海外仓等跨境物流设施布局加快。物流大通道稳步发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 8.2 万列,通达欧洲 25 个国家 217 个城市。国内高铁货运班列正式开行,为支撑扩大
第 1 页 共 3 页

消费送上物流“ 加速度”。
七是绿色低碳物流影响提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开始试运行,物流领域受到关注。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提出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推出物流行业公共碳排计算器,标志着国际国内碳排放互认工作启动。邮政快递车、城市配送车等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开展试点, 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特定场景应用启动, 绿色包装得到推广。一批物流企业纷纷发布 ESG 报告,彰显社会责任、使命担当。
八是制度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物流降成本工作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仓储用地的土地使用税和挂车购置税享受减半征收,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政策延续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 绿色通道”政策实现优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获得支持,一批便利通关、便利通行政策得到推广,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