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期货日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007 版大宗商品周刊
以融促产提升国企固链补链强链塑链能力
构建有序竞合、融通发展新格局
记者 闫碧洁
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这些企业能够保证国家的基本运作和安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 压舱石”,也是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 排头兵”。
1 月 24 日,国新办举行了“ 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发布会,通报了 2023 年中央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同时明确了 2024 年的工作方向。自国务院国资委向央企下发禁止开展虚假贸易的“ 十不准” 政策以来,央企的规范发展受到各界关注。
期货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国务院国资委最新公布的 97 家央企名录中,至少有 25 家企业与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行业密切相关。例如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宝武钢铁、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稀土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都是大宗商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可以说,这些央企的发展牵动着现货市场的神经。在政策收紧的同时,如何使业务既符合监管规范又符合市场需要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产融结合是方向
2023 年 10 月,《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 〔2023〕
74 号,以下简称“ 74 号文”)正式发布,引起广泛关注。“ 74 号文” 明确提出“ 十不准”,其中第一条就是“ 不准开展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这是否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在万联网高级分析师许书川看来,“ 74 号文” 明确强调了“ 不准开展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但“ 不得背离主业做贸易” 不等同于“ 不准以融促产、不准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央企和国企供应链公司而言,以融促产和供应链服务本身应当被鼓励作为主业。国资委明令禁止的只是虚假贸易,不是供应链服务。
2023 年 11 月,国务院国资委X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中央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探索产融结合,实现以融促产,推进实业更好发展。国资央企要坚守发展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监管力度,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着力严控增量,切实优化存量,立足发展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提高为主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占比,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
“ 大宗商品市场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产融分离,懂现货的人不懂金融,极大地制约了中小现货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 拿融资问题来说,资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融资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困扰着我国的中小企业,究其原因,是没抵押物、找不到担保、没有财务报表、管理不规范等。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如果企业不能拿出抵押担保,银行就很难做出融资安排。”
如何解决产融分离的问题?国有企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具有资源禀赋和信用背书,所以国资央企在融资中起到“ 承上启下” 的关键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央企和国企往往承担着“ 链长” 的角色,由这些企业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能够赋能上下游中小企业,发挥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塑链的作用。
2023 年,国家能源集团发布能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国能 e 链。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数字
第 1 页 共 2 页
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