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农民日报/2024 年/3 月/6 日/第 005 版两会访谈
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
——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市长杜建辉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始终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学习推广浙江“ 千万工程” 经验,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强化农民增收举措,2023 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5 万元,同比增长 8.3%。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市长杜建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沧市通过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联农带农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乡村特色产业增加了动能,为农民增收扩展了空间。
杜建辉介绍,临沧市立足 2200 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基地优势,紧盯茶、糖、果、林、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2023 年,临沧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 51 家,茶叶精制率由 58%提高到 70%,加工产值达 146.78 亿元;甘蔗良种覆盖率达 98.6%;临翔甜竹笋、沧源黑蜜、镇康马鞍山茶、凤庆山李子等“ 土特产” 入选 2023 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66 个企业和产品品牌、4 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值得一提的是,凤庆县核桃综合产值从 2018 年的 46.5 亿元增加到 78 亿元,果农户均收入从 2018年的 1 万元增加到 1.4 万元。
针对临沧坚果(澳洲坚果)挂果率低的问题,临沧市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及其专家团队,整合市、县(区)农林科技人员力量,组建科技服务队,采取“ 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全面启动实施了 100 万亩临沧坚果提质增效示范推广建设。坚果产业实践经验入选云南省 23 个首批推广的“ 土特产” 典型经验。下一步,临沧市将把一个产业、一个院士专家团队、一个科技服务队、一批企业主体、一批重点示范基地、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定期调度的“ 七个一”机制工作模式,覆盖到整个农业产业,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到不了群众手中的问题。
杜建辉说,临沧市还不断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动能。2023 年,临沧市有 4 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 个村被认定为全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永德县探索打造“ 光伏+中药种植” 产业集群和“ 农、光、旅” 三产融合示范区,辐射带动 1.5 万人就业,人均增收约 1250 元;临翔区博尚镇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总收入增长 34.3%。此外,农产品网商规模和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 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12 亿元。
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杜建辉告诉记者,临沧市不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比如,永德县永康镇鸭塘村依托“ X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 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150 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 100 万元。此外,临沧市还大力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完成现代农民培训 13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88.38 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62.01 万人。
杜建辉表示,今年,临沧市还将在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上创新突破,打造可复制、可
推广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企业、农户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