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王永康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8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X组书记王永康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领异标新。在他的讲话文章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他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198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宁波分所工作,在军工领域工作8年,35岁即升为副厅级,历任分所课题组组长、副所长、所长,文字工作基础扎实。1996年兼任宁波市科协副主席,从事科技领域工作8年。军工和科技领域一直是创新改革的前沿阵地, 他的创新意识也在此段时间迅速聚集并持续升华。在他担任余姚市委书记、丽水市委书记、西安市委书记时,提出了许多前沿理念、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他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他的讲话文章上,即:往往不拘一格,不过分在意辞章,不按套路出牌,很少有“八股气”,主旨鲜明,直奔主题,清爽怡人。
知微见著。他善于从细节出发,习惯通过把握细节来掌控全局,正如官方对他的评价: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无论是余姚时期的农民养老、非公X建、南川时期的宜居宜业宜游;还是丽水时期的绿水青山,西安时期的“三大革命”,他都能紧紧攥住一个细微的点,串成执政理念的线, 并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不断聚集、扩大和蔓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抓班子带队伍也是如此,他曾经写过《致全市城管局局长的一封信》《写给县委书记县长的信》,以细节关怀激励勇于作为。他的文章也常常从细节入手, 擅长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值得玩味。比如他的各类致辞,很少讲空话大话套话,善于从细节出发,善于换位思考,善于拉近距离,常常通过讲述身边发生的具体实例来引导受众自主思考,能够让读者和听众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静水流深。他曾说过自己的座右铭是 “低调务实不张扬,多做少说不宣
传”,这可能与他的军工工作经历有一定关系。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在网络上他的讲话文章比较鲜见,但每一篇质量都比较高,极具学习模仿价值。他曾自曝
每天工作16小时,并“放话”:你们有什么工作需要我来做,凌晨不管两点、三点给我,我都马上给你批,就是要做到事不过夜马上就办,不拖拉。他也曾“高调”带头到西安街头捡烟头,并发起了“烟头不落地,古都更美丽”的倡议,网友也因此送给他“捡烟头书记”的外号,“头雁效应”厚植“古城文明”。他倡导厚积薄发,经常读书赏文,也常向干部们推荐文章,他推荐的《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改革需要狮子型的干部》一度成为网络热文。
目 录
2006年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1
余姚市: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 8
在中共余姚市委十三届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努力把新一届市委建设成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11
2007年
今天,农民该怎样养老 14
着力推动创新开放 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15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要做到三个坚持 17
从东溪村蹲点调研中看当前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多管齐下 多策并举 整体推进农村养老事业 20
实现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25
扎实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 27
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推动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30
2008年
余姚市开展“三千”活动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38
浙江舜宇集团X建工作的调查与启示:
新形势下如何抓好非公企业的X建工作 41
余姚市如何为农民编织养老“安全网” 47
浙江舜宇集团X建工作实践的启示 50
着力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53
自主创新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57
2009年
舜宇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60
余姚培养“大学生村官”举措有力 64
2010年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南川 66
接受网上访谈:南川的未来充满希望 69
重庆南川区破解难题路在脚下 78
2011年
22.2011年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80
离任南川区委书记时的发言:我与南川永远心连心 96
记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王永康:一位区委书记的绿色情怀 98
2012年
对话丽水市市长王永康:丽水,奏响生态休闲经济新乐章 101
2013年
丽水争做山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典范 105
努力探索丽水特色的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109
青山绿水自图强 115
2014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 119
山区少数民族县域发展的景宁实践 123
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 治出美丽幸福新丽水 127
好环境就是金饭碗 131
建设风清气正ZZ生态 133
生态文明理念主导下的考核嬗变 135
对话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金钥匙” 138
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 142
敬畏ZZ纪律 严守ZZ规矩 146
平安建设只有进行时 150
以“3+3”产业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52
2015年
在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56
在全市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1
在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168
交一份高铁时代的“丽水答卷” 171
“三个一块”是丽水干事创业的根本抓手 173
写给县委书记县长的信 177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180
落实X章要做到“三个在先” 183
树立道德“高线” 守牢纪律“底线”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185
打造“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示范区 188
建设好全国双示范区 191
紧盯绿色生态“发展报表”不动摇 着力构建新产业发展体系 194
接受《小康》专访:丽水,电商改变生活 199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201
以“八八战略”为总纲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205
争做绿色生态发展先行者 213
2016年
在离任丽水市委书记时的发言 217
在浙商总会北京商会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218
在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223
在“浙江轩”创立5周年庆典暨浙联会18周年会庆活动上的致辞 224
在任市委书记时的发言:接好“接力棒”与西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26
2017年
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28
在市委十三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247
致全市共产X员的新春致词 250
致全市城管局局长的一封信 251
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52
在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257
在全市招商引资动员会上的讲话 262
在西商大会开幕式致辞 270
在“浙商与西安对话”圆桌会议上的上的讲话 272
在西安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275
在市委X校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278
打造忠诚担当干净的铁军战士 309
释放创新力 培育新动能 314
王永康:搅动千年古都的200天 315
2018年
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319
致马云的感谢信 326
在2018年全市第五期“追赶超越”擂台赛上的讲话 328
78.2018西安国际创业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337
在 2018西安大学生毕业盛典上的致辞 341
在西商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345
在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的致辞 349
在2018全球创投峰会上的致辞 353
在“9﹒8”首届西安企业家节上的致辞 357
在 2018西安大学生开学盛典上的致辞 363
在水利部等国家十部委联合视频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水岸同治河湖共治 让“八水绕长安”美景早日重现 367
新春贺词 369
着力提高X的建设质量 370
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 373
在担当实干中永葆忠诚为民本色 375
2019年
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377
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382
在离任西安市委书记时的朋友圈感言 387
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当好“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388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390
2020年
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391
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作出新贡献 395
2021年
从X史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 397
提高“ZZ三力” 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担当 399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ZZ责任 让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402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404
2023年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408
主题教育专题X课报告(新闻整理稿) 423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2006年6月9日)
余姚概况
浙江省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 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素 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全市共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2.59万。2005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80美元;财政收入40.37 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19.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1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9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05亿元,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列第20位。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按照上级X委的要求,结合余姚实际,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主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有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有技能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转变。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着力构建城乡产业联动机制,大力引导工业集群发展和农业集约经营。运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发挥城市化龙头载体作用,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近3年来,我们突出强化了工业集群发展和农业规模 经营。首先是积极引导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从加强农业产业化连结机制突破,积极引导农民在城镇安居就业,稳定转移流转承包土地。三年中全市共流转土地3.4万余亩,家 庭农场、股份制基地和工商企业基地发展到4200余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家, 经营面积占到全市的42%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基地化、标准化 生产总量已占到全市的近2/3,龙头企业加工产值占到全市的近3/4,农产品加工率超过40%;“农家乐”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庄园发展到122个,经营面积达到2.5万余亩,2005年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直接经济收益1.5亿元。其次是加强工业布局调控引导力度,努力提升工业集群水平。突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
配套协作企业、园区共享设施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等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规划土地调控力度,推进工业空间集中、行业集聚和要素集约。2005年工业经济克服要素制约等诸多困难,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到去年底,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的40%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及10个块状经济集聚了全市70% 的中小企业、2/3的重点技改项目和3/4的科技型企业,家用电器等三大支柱行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市的2/3。
着力构建农民素质提升机制,加快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文明建设。着眼于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人口转移和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促进先进文化加快向农村传播。近三年来,我们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在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整合政府部门、骨干企业和社会力量培训资源,以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强化引导性就业培训的分级负责,强化数控机床、模具加工、电子商务、机电电工等技能资质型培训的全市统筹,加大特色培训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培育了“大岚保姆”、“余姚制造技工”等劳务品牌;全面推行了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联网、延伸到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实现了农民转移就业有人操心、有人服务,农民就业就近享受服务。三年中,全市已累计实施二三产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5.2万多名农民实现了转移就业,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72.5%、73%,提高到去年的85%和84%,全社会失业率连续3年控制在4%以内。与此同时,突出城镇功能培育,加快集中安置小区 和农民住宅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转移;大力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引导偏远山区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向城区和平原乡镇外迁。近三年, 全市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去年达到50%,累计整体搬迁山区零星自然村79个,移民下山8200余人,转移山区劳动力近9000人。二是抓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围绕提升文明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以城乡文明共建、文明村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和文化“三中心”建设等为抓手,加大村落文化公园等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培养农村业余文体团队和文体指导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村落文化、电影展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文化讲座等载体,加快基本道德规范、良好生活习惯、健康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到去年底,全市分别有40%、63%的村创建成为市级以上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130余个村建成了村落文化公园,建成设施配套、活动正 常的文化中心村61个,业余文体团队发展到250余个,镇级以上文明家庭和文化
中心户分别发展到3.7万户、1039户。
着力构建城乡建设统筹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建设。为让广大农民共享城市文明,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不断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过去三年,我们以规划建设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城乡对接为关键点,扎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区域共建、覆盖农村。三年间,市财政每年筹措3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区域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去年底, 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干线交通、有线电视、生态保护、公共卫生、供电通讯网络,完成了等级公路村村通,90%的村内主要道路实现了硬化亮化,3/4的农村地区实现区域大网供水,自来水和清洁饮用水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了农村学校的网点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乡镇级卫生院全部改造完毕,8个乡镇污水收集处 理与城市总管联网,全市一、二、三类河道普遍得到了综合整治。二是扎实推进村庄整治改造和新社区建设。充分利用行政村合并成果,2002年以来,全市2/3 的村庄启动了道路、河道、卫生、绿化等为重点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除了所有的露天粪缸,全面建立了河道、村庄常年保洁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制度,72个村达到了省环境整治村的验收标准。与此同时,以改造城中村、整治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为重点,以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居集中的土地置换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办法,着力推进中心村社区化综合改造。三年中,全市累计建成集中居住小区32个,建筑面积125万多平方米, 在建27个204万平方米,整体搬迁自然村145个,1.1万余户入住集中居住小区,13 个村创建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以城镇、中心村为联结点,全市组建了274 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2家行政服务代理站,“1890” 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公交已延伸到近一半乡镇,连锁超市、统一配送便利店实现了乡镇和中心村全覆盖,基本构筑起了农村10分钟的购物、医疗圈,30分钟的行政服务和社区物业服务圈。三是扎实推进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按照确保人人过得去、力争人人过得好的目标,以扩大覆盖、提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 积极探索和推进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到2005年底,全市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参保率分别达到了37.4%和82%,劳动年龄段人口覆盖率达到45%,1/4的农村人口参加了工伤、失业、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低保”对象保障率、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8.3%、100%和97.3%,1/4的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助试点进展顺利,1.95万名来姚人员子女实现了本地化就学,其中公办学校就学
占53%。
着力构建公共资源整合机制,努力营造工作持续推进的格局和合力兴农良好氛围。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工作持续推进的格局和氛围, 以公共资源有效整合为切入点,以城乡改革整体推进为突破口,强化统筹兴“三农”。一是强化工作推进的体系建设。从2003年起,专门设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城乡统筹六大方面30项工作实行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责任抓,部门乡镇具体抓的工作推进机制,每项工作做到有目标重点、有工作载体、有政策措施、有考核办法,并加大重点工作的统筹谋划和考核督查,有效促进了“三农”薄弱环节的加快转变。二是强化公共财政的统筹安排。整合建立了促进“三农”发展的七个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完善健全了山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自然增长机制,三年中,市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15.6亿多元,其中土地出让净收益每年安排近2个亿,对“三农”的预算内支出每年均以35%左右的速度增长,累计返还土地出让金6.5亿多元,带动乡镇、村和社会投资120多亿元。三是强化体制制度的改革整合。消除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障碍,近三年,我们注重强化城乡体制制度改革的总体设计和配套推进,围绕城乡统筹重点领域,制订实施了60余只配套政策,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编制完善了相关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建立农民转移财富积累机制和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积极实施了与户籍相关的就业保障、优抚安置、义务教育,以及征地拆迁补偿、宅基地置换退出、农村住宅登记交易等体制制度的改革;推进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和乡镇管理体制等农村改革综合试点;分不同区域推行了农村环境、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财政统筹制度。
“十一五”时期,余姚市将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字” 的总体要求,围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地在以下“六个主动调整”上下功夫:一要主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在强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突破第三产业的同时,切实优化第一产业,着力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生态、永续发展的优势新产业;二要主动调整规划建设格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城乡社区和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建设, 着力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乡风浓郁的农村新社区;三要主动调整发展目标取向,积极引导农民分工分业分化,着力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全面发展、安居乐业的现代新市民;四要主动调整城乡公共服务差别,着力让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社会事业资源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扎实营造富裕安康、舒适便利的现代新生
活;五要主动调整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着力推进农村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民主化和文明化,培育树立民主和谐、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六要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着力突破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内部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体制。
余姚乡村一瞥
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地处姚西北,北临杭州湾,南靠329国道,全村总面 积2.56平方公里,有农户1175户、3467人,2005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9.6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13478元,村级集体收入602万元。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X组织、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等荣誉。
建立组织网络。为抓好村庄的环境面貌,小路下村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爱国卫生办公室、村容管理大队等组织班子,建立了一支20人的环卫保洁队伍。
实施村庄规划。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率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目前全村基本形成了住宅新区、商贸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四区” 集中和“道路硬化、水面净化、灯光亮化、住宅别墅化、村庄园林化”的新农村形象。
抓好绿化建设。全村所有道路均已硬化和绿化,使一条条泥泞路、坑洼路, 变成了一条条风景路、绿化路、形象路。为全体村民和广大外来员工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高雅场所,也进一步提高了文明村和绿化园林村的品位。
黄家埠镇回龙村北靠329国道,南临余夫公路,离牟山道口约5公里。在册总户数1078户、3308人、X员150名,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973元,村级集体收入394万元。是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园林村、宁波市民主法制示范村、余姚市先进X组织、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生态绿化村。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要求,制订了回龙村2003年
—2007年建设规划,争取把回龙村建设成工业发达,村庄繁荣,生态环境和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示范村。
完善基础设施。今年以来已经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长2.4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和4.9公里农村网络道路硬化工程;2005年在329国道口建造了具有回龙特色
的牌坊和亭子,投资约20万元;又出资35万元对村庄形象路进行整理和改造,同时投资60万元对全村网络公路两旁路灯、绿化进行配套。村建有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村落文化宫、卫生院、信用社等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建成了占地10亩的农民休闲公园。
提高农民住房水准。根据旧村改造实施办法,实现村庄规划建设相对集聚要求,按“拆危(违、空)房、整旧房、建新房”的原则,改造村民居住环境,制定了《回龙村第一期旧村改造方案实施细则》,结合宅基地整理,对旧房、山沟低田进行旧房拆迁和土地整理,共拆迁农户32户,促进中心村建设,开发建造了新型农民住宅新区,规模50幢的农民新村已经建成。
搞好省生态能源综合试点的建设。按照省生态能源科技项目示范村的实施方案,已经安装完成了近200户农户的太阳能设施和2个污水处理池;占地25亩的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工程和两个地下热泵也已经完工。
马渚镇沿山村地处马渚镇西北,有农户698户、2069人,区域面积4.96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72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540 元。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卫生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法制示范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先进基层X组织、余姚市公民道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因村制宜,制定村庄整治改造方案。按照“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 的村庄建设目标,因村制宜,制定了村庄整体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改造实施方案
(2003年-2007年),努力形成“路面无垃圾,村内无粪缸,河面无漂浮物”以及“全年常绿,泥不露天,四季有花,路村一体,花木配套,红绿点缀”的新格局。
突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建设。针对山多田多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实际, 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建设园林村建设为目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一是抓村庄绿化。累计投入资金25万元,在村边、河边、沟边、溪边、屋边种植了桂花、香樟等花木,形成了3公里长的绿化带,极大地改善了村庄形象。同时,充分结 合村民道德建设活动,积极倡导广大X团员义务植树造林。二抓硬化亮化。先后投入13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铺浇村道水泥路面2.5平方公里,配置路灯120余盏,河道砌砍2500米,新建门球场1只,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农庄和度假别墅。三抓村庄美化。清除了全村所有露天粪缸,改造户厕700余个,卫生户厕使用率 达95%,新建了17个公共厕所,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建造1个垃圾中转站。同时,
每户发放1个塑料垃圾桶,实行了垃圾袋装化,由专职环卫人员定时上门收集, 做到日运日清。四抓村民素质。以占地15亩的村道德广场为阵地,提倡新事新办; 充分利用村头小店的村民集聚作用,宣传整治和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投资近120万元的沿山农庄已开业,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 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广大村民收入的提高。
梁弄镇横坎头村位于风光旖旎的四明湖畔,有农户897户、2782人、X员101 人,村域面积6.6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12万元,村级集体收入74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5元。是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X组织、余姚市“五好”X组织和余姚市文明村。今年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03年着手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委托陕西金色设计院分别给予设计和编制,对横坎头村的ZZ、经济、文化、村庄建设、红色旅游等方面作了统筹规划,为高起点进行小康示范村建设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红色旅游,做好开发和保护文章。横坎头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村域范围内有中共浙东区X委旧址、浙东银行、浙东行政公署、军政干校、浙东报社、印刷厂等革命历史遗址,属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有“浙东红村”之称。今年横坎头村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后,首先对行政公署和军政干校大院内的27户村民进行整体搬迁,对行政公署和军政干校的旧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其中一期投资达700余万元,异地新建安置村民住宅19户。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对村内大溪进行高标准治理,拆迁破旧房屋14户27间,建成紫溪、大岭下至半山两条通村公路,硬化村内水泥路面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村自来水入户率已达100%, 路灯亮化率100%。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全村基础设施投入已达789万元。
结合梯度移民,加强农民新居建设。从2003年以来,全村已经完成移民下山80户,完成退宅还耕面积40余亩,建造农村小康型农民别墅56套,已全部入住。同时还建造了占地28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和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村落 文化宫。
余姚市: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
(2006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X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重 大,意义深远。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近年来,我市各级把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以谋划和推进,相继作出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战略、山区人口“内聚外迁” 战略、“平安余姚”、“法治余姚”、“文化强市”、“卫生强市”、“新农村建设七大系统工程”等决策部署,同时,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社会提供了组织保证。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农民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不断形成和完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按照和谐社会和城乡统筹要求,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我市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依然存在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大、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市场和自然风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仍然滞后、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整治改造制约因素增多、协调各方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压力明显增 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社会组织(人员)变迁加快的矛盾。为此,我们将紧密结合余姚实际,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五个着眼于”,努力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步伐。
着眼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力推进集约集聚发展,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着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的完善,促进我市“北工、中城、南闲”产业格局的形成;着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快规划和建设小城镇,同时推进中心镇建设,研究完善中心镇有关政策,促进泗门、梁弄、陆埠尽快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建设用地较少、就业岗位较多、生态环境较好的中心镇;着力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新社区集聚,分区域和多模式地
推进城中村改造和中心村建设,加大集中居住区和移民安置小区的建设力度,努力形成一批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城市文明有效辐射的中心村和新型社区。着眼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民通过产业基地增加收入;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充分利用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地域文化、山水风光、农家生活等休闲旅游资源,培育发展10个“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和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大力构筑“五财并举”的助农增收机制,即帮助农民加快转移、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增加生产性收入;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农民共同发展物业经济,增加农民红利租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多领域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做好土地整理、物业经济、资本经营、资源开发和管理增值“五篇文章”,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加强协调,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典型示范,深入推进“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着眼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在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要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推进农村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大力推进市级城乡统筹网建设,加快建设现代信息、供水排污、商贸流通、卫生健康、文化教育、就业保障和社会综治等市级“城乡统筹网”,着力抓好一批新建、续建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及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加强乡镇区域统筹网建设,明确乡镇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道路,有序推进乡镇辖区跨村道路、河道整治保洁、垃圾清运中转、生态绿化养护、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致力加强村级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推进以现代流通、卫生医疗、就业培训、文化健身、综治民防、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环境卫生为内容的“八网进村”公共服务网络建设。
着眼于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大力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在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上取得新进展。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农村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城乡文明“双百共建”工作,下大力气推进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素质教育、文化队伍和文明共建“五进村镇”活动,坚持以城市文明
建设的理念来指导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树立遵纪守法、文明守信、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社会新风尚;积极推进来姚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加快推进一批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和员工公寓的建设,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加快融入余姚。切实强化村级组织和民主ZZ建设,按照“健机制、强民主、促廉洁、抓两头、整软散”的总体思路, 大力推行泗门镇谢家路村的“阳光村务八步法”、村级建设招投标和集体经济定期审计等制度,完善村主要干部报酬财政统筹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自治水平。不断深化平安村镇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影响农村和谐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和化解处理,着力创造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乡各项配套改革,在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相互融合的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资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深化拓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提高乡镇(街道)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同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界定公共财政边界和乡镇、街道事权财权对等,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范围与程序。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改革以户为单位供应农村宅基地的制度,开展农村房产证、地产证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试行农民宅基地有偿使用,置换流转和集中居住小区住宅登记交易等制度,试点推行城镇规划区内农民建房预拆迁安置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完善集体经济权益分配和社员资格界定办法,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分类推进城中村、近郊村、镇中村、园中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继续深化户籍及相关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城乡统筹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和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努力把新一届市委建设成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在中共余姚市委十三届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月26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X余姚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余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中共余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宁波市第十一次X代会的代表。刚才,全会又选举产生了新的市委常委、书记和副书记,通过了市纪委第一次全会的选举结果。我和新当选的各位常委都深切地感到,这是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是全市广大X员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全体市委常委,对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工作变动的原因,十二届市委中的一些同志不再进入十三届市委。这些同志在任期间,为余姚的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十三届市委,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新一届市委受命于余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新余姚的历史重任。
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新一届市委班子一定要倍加珍惜X和人民的信赖和重托,倍加珍惜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倍加珍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广阔舞台,倍加珍惜当前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努力建设成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X员和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市第十三次X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向X和83万余姚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要善谋发展之策,做科学干事的楷模。科学干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对新一届市委来讲,科学干事,就是要紧紧围绕X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准确把握市情,牢牢把握发展重点和方向,科学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到科学干事,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ZZ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做到科学
干事,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把发展搞得更快一些,让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一些。
第二,牢记执政之本,做为民干事的楷模。我们X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带头践行X的宗旨,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工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努力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倾听群众呼声,多了解群众意愿,多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出台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深察为政之道,做扎实干事的楷模。为政之道贵在实干。要圆满完成本次X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真抓实干。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把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善于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谋求发展,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多干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要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对X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带头研究谋划,带头部署落实,带头督促检查, 靠前指挥、靠前协调、靠前推动,一项一项任务、一个一个环节抓深抓细抓实, 充分展示新一届市委班子尽心尽责、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
第四,要共聚和谐之力,做团结干事的楷模。团结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我们每位市委班子成员要自觉加强团结,以自身的团结带动全市各级班子、各个方面的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实干的和谐发展氛围。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调动各民主X派、工商联及人民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团结和谐求发展、和衷共济促和谐的强大合力。要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市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委全委会和常委
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建立和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既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要主动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 以更好地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
第五,要常怀律己之心,做清廉干事的楷模。“廉为国之本,清为政之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廉政建设问题,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要自觉加强X性锻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自觉接受监督,带头遵守中央、省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以廉洁奉公的表率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自觉担负起抓班子、抓队伍的ZZ责任,认真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把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X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同志们,从现在开始,新一届市委已经接过了“接力棒”,历史选择了我们, 人民期待着我们,新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X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X员和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余姚而努力奋斗!
今天,农民该怎样养老
(2007年4月24日)
开裂的皮肤,坚硬的老茧,手指缠着胶布,这是梁弄镇东溪村老农何沛昌的手。我是在田头走访农户时碰见何沛昌的,他穿着一件沾着泥巴的褪色中山装, 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凝视着这双手和这张脸,我心里忍不住一阵酸楚——这位74岁的农民,至今仍在田间地头艰辛劳作。他本该在家种花养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何沛昌说,与儿子分家后,他和老伴独自生活,“儿子每年给阿拉2000多元钱,自己采茶种地一年也能挣3000多元,日子还过得去”。
带着问题下村,才能增强蹲点调研的针对性。农民养老问题就是我这次蹲点调研的主要课题。随行的村X总支书记陈启江说:“现在村里老年人越来越多, 60岁以上有356个,其中70岁以上有235个。他们多数缺少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偏低,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番话,更触动了我的思绪,农民养老难不仅仅是东溪村特有的现象。目前余姚60周岁以上老人有13.4万名,老龄化率高达16.2%。其中,有近10万名老人在农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养老金,主要靠继续劳动和子女赡养维持生活,与城里老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看到何沛昌这样的老人还在田头忙活,我深深感到,我们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考虑得还太少太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农村老人该怎样养老?何沛昌回答说:“现在主要还是靠自己劳动,阿拉也不希望增加子女负担,最好政府能为阿拉养老出些钱。”我告诉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 并准备出台相关保障政策。何沛昌听了很开心。通过几天的走访、座谈和526份 对农民的问卷调查,在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我初步形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现行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相衔接、覆盖全市60周岁以上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对70周岁以上农民发放生活补助,使老年农民早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着力推动创新开放 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2007年7月31日)
编者按:日前,市委召开了读书会,分析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专题研究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工作。会上,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作了发言或书面交流。从发言和交流的情况看,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围绕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部署。本报从今天开始,从中选择一部分予以刊登,希望能对各地和各部门的工作有所启迪和促进。
年初以来,余姚市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X代会精神,坚持把创新和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两大动力,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强市” 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呈现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余姚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强市”称号,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授予“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在推动创新和开放方面,我们主要是突出了以下“四个强化”:
(一)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形成创新开放的强劲势头。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更是创新和开放的主体。我们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切实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把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引导企业在科技上舍得“投下去”。余姚市政府狠抓激励扶持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建各类研发机构,申报科研项目和专利申请,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针对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摩擦渐趋增多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将出口竞争力“提上来”。鼓励企业扩大高新科技产品、品牌产品、机电产品等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比重,着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实际,我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从余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二)强化品牌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创新开放的竞争实力。品牌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反映。我们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专利、商标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制订并实施了“余姚市专利•商标•品牌工程实施规划”。重视对专利、商标品牌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激励,对获得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以及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科研机构及专业行业协会,分别给予重奖。在狠抓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的同时,还狠抓产业(区域)品牌的创建。
(三)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创新开放的内在活力。人才是推动创新开放的支撑和关键。我们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加大人才引进政策优惠力度、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建立博士后联谊会技术创新基地等途径,大力吸引各类人才来余姚创新创业。同时,通过举办“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论坛、职业经理人培训辅导等措施,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开放型的企业家;坚持以重点产业、科研项目为依托,切实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实用型技工和外向型人才等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四)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构建创新开放的发展平台。推动创新和开放, 必须要有承载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积极搭建好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塑料模具创新平台”、“宁波塑料研究院”以及一批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检测机构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着力提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同时, 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进浙大”和“宁波大学——余姚市科技合作洽谈”、“走进同济大学”等大型科技合作活动,引导企业与60多家高等院所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努力搭建好招商投资平台。组织举办了“香港经贸活动周”、“中国日用小家电博览会”等经贸招商活动,着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要做到三个坚持
(2007年)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这次专项行动中,我们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扫除了一批阻碍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台了一批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了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X委、政府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进一步密切了X群、干群关系。通过专项行动,我们深切体会到,省委部署开展的“走进矛盾、破解难题” 专项行动,是一次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是一项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密切X群干群关系的创新举措;是一个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的有效载体;也是一条培养锻炼干部,全面提升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要扎实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并抓出成效,必须做到3 个坚持。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必须坚持集中民智,发动群众全程参与。选题准不准,群众心里最有数;办法“行不行”,群众感受最直接;措施“灵不灵”,群众最有发言权。这次专项行动所要破解的难题,绝大多数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 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就有可能使好事办坏、把实事办虚,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是要广泛发动,放手让群众出题。在确定所要破解的难题时,要敞开大门,让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为干部解难出好课题,从而使这些课题更有广泛性、更有代表性、更能代表群众的意愿。余姚结合4月份的“蹲点调研月”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出题1324条次, 再归纳为经济发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8大类378个难题,这些难题成为了干部选题的“题库”。二是要问计于民,放心让群众定策。群众的智慧无穷,群众的办法贴近实际,干部在破解难题时要注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民智,并善于吸收群众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群众意愿。阳明街道有群众提出,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之间因婚姻产生的户籍关系一直无法有效理顺,从而造成居民在集体资产享受等问题上产生了长期矛盾。街道领导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把裁决权放手交给群众,他们通过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对矛盾突出的“农嫁非”、“非嫁农”等6类对象的待遇问题进行群众民主
表决,公平公正地解决了这一历史积案。三是要真心实意,放开让群众进行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是检验专项行动成败的最重要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必须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根据群众意见修正办法、措施,从而把解难解到群众的心坎里。余姚采取难题公布、进展公示、结果公告等办法,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询查、上门征询等形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请群众对难题的破解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必须坚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面对矛盾困难,领导干部既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要坚持态度与方法并重,作风与能力齐举, 讲究策略与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根据难题的不同情况,鼓励干部积极创新思路,脚踏实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拘一格破解难题。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为面上工作推进提供借鉴。在这次专项行动中,余姚及时总结和推行了九种破难办法,受到干部欢迎。一是集中攻坚法。对一些事关全局、涉及面广的难题,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攻坚克难。二是现场办公法。领导干部组织相关部门,深入矛盾一线进行现场办公,当场解决。三是以点带面法。对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开展试点,探索有效办法,再向面上推开。四是蹲点推进法。对部分历史遗留等问题,积极采取蹲点调研,派驻工作组的形式深入破解。五是因势利导法。发动和引导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来破解难题。六是政策支持法。对一些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解决的难题,制订专门政策拨出专款, 并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七是整合资源解难法。注重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发挥专项行动的综合效应,达到“双赢”的局面。八是结对帮扶法。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难题,由X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九是述职评议法。以述职评议活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些难题的破解。
“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形成长效机制。开展专项行动,不仅要解决好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破解事关群众根本利益、涉及全局和影响长远的难题,要因地制宜制订和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通过专项行动,在制度层面,余姚建立了定期蹲点排难制度,确定了每年4月份为领导干部蹲点调研月,定期查排基层群众反映强 烈的问题;建立了乡镇、部门解难协同制度;建立了项目跟踪管理制度,跟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难题,确保高质量完成。同时,促进机关干部“五联”制度、夜访夜谈夜学夜议制度、便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一线工作制度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政策层面,余姚制订出台了《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农业政
策性保险试点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52项政策意见,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多管齐下 多策并举 整体推进农村养老事业
从东溪村蹲点调研中看当前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2007年)
4月上旬,我带领由市委办、组织部、政研室、农办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组成的蹲点调研组,到梁弄镇东溪村开展蹲点调研。通过走访群众,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加深了对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典型剖析和研究, 初步理清了解决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对于推动全市解决好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未富先老”现象突出,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
东溪村位于梁弄镇东首,是个由原来的大池头、金子岙、斤岭下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全山区村,区域总面积8.93平方公里,有耕地1374亩,山林10146亩。全村826户,2565人,有劳动力1530人,其中从事工业的485人,从事三产的499人,外出打工的126人。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838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6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6元。全村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350人,占村总人口的13.6%,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老龄人口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 已到了“未富先老”的程度。
据东溪村206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该村的老年农民月均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6.8%,在101-150元的占15.9%,在151-200元的占25%,在201-300元的占33%,月均支出300元以上的仅占19.3%。东溪村老年农民养老形式多种多样, 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东溪村老年农民的养老形式,主要有以下7种:
——家庭养老。206户家庭中,采取家庭养老方式生活的有113户,占调查总户数的54.9%。这种养老形式往往因子女家庭变故而无力承担老人赡养费用,使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没有着落。
——以自身劳动所得养老。在206户家庭中,有25.7%的家庭老年农民仍然坚持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护日常生活。但这种养老形式,随着年龄的逐年增大,失去劳动能力时,就不能再维持下去。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被征地人员在三级承担,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后,达到退休年龄每月可享受250-350元的养老保障待遇。目前东溪村已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有137 人,其中到龄的老年农民有48人,占13.7%。
——最低生活保障。为了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我市较早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的农村家庭分别给予每月90-165元的生活补助。目前东溪村有3.9%的老年农民依靠政府救助生活。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对早期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只生育一个男孩或者两个女儿、年满60周岁的农民夫妇,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项基金,按每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目前,该村享受这一政策的有18人,占全村老年农民的5.1%。
——老村干部生活补助金养老。为了照顾已离任的老村干部,我市出台了老村干部生活补助金制度。目前,东溪村已有8名退下来的老村干部,分别享受每月70-80元的生活补助金。
——商业保险。有些家庭经济基础较好,在年轻时提前购买了商业保险。目前东溪村仅有1%左右的家庭以参加商业保险的形式养老。从东溪村老年农民养老的支出结构和养老形式可以看出,该村农民养老,有80%以上的老年农民月均支出在300元以下,平均只有220元左右。这样的支出水平,仅能维持日常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应该说已经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联系微信dadawk01】
二、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的原因剖析
——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从梁弄镇和东溪村老年农民养老保障的现状来看,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农民比例分别达到60.5%、54.9%,但是, 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严峻挑战。一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难一直是各地特别是山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梁弄镇和东溪村来看,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家庭收入渠道不多,虽然有部分家庭通过办厂经商来增加收入, 但大多数家庭还是以种植、打工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整体上看农民增收比较困难,收入普遍不高,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去年,梁弄镇和东溪村农民平均纯收入分别只有5030元、4606元,远低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农民收入不高的现实情况下, 就一个家庭而言,扣除供养孩子求学、维系日常开支等必需的费用,已无力再拿出更多的钱来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影响了老年农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二是家庭结构的变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加速流 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迁,家庭人口“4-2-1”结构形式成为主流,家庭 规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老年农民身边的子女数量减少,既给老年农民养老带来了诸多不便,又削弱了家庭养老的组织
基础。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趋于弱化。土地历来是中国农民养老的主要依靠。但在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如今,土地的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虽然这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木、水果、茶叶、畜禽等特色种养殖业,但农业收益的增长速度仍无法与二、三产业相比, 加上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据对东溪村的调查显示,农业的劳动投入收益率仅为第二、三产业的四成略多点。土地的收益无法支撑农村居民快速上升的生产生活成本,包括老年农民的养老。二是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严重不足,直接限制了土地的养老能力。目前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9亩,东溪村为0.54亩,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求。
——符合农民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试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农村养老保险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自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以来,受利息持续下调及中央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停顿状态。
从我市的情况看,原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已基本停顿,目前正处于清理阶段。这样,除了近年来建立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参加降低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门槛后的养老保险外,真正符合农村实际和广大农民需求、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三、提升农村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对症良方:必须加大投入,多管齐下, 多策并举,整体推进
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难、养老保障水平低的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以及对梁弄镇东溪村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望、闻、问、切”,通过对基本思路的认真细致的梳理, 我们认为对症下药解决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良方有五:
一是探索建立非缴费性的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制度。针对当前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难的实际情况,政府应积极发挥公共财政在推进老年农民养老上的作用,可以考虑在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块资金,用于对男年满70周岁以上、女65周岁以上
的老年农民养老的生活费补助(不包括参加各种社会养老保险和享受低保的对 象)。据统计,我市男70周岁以上、女6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有4.7万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享受标准测算,则每年财政应承担2800万元左右。根据我市现有财力,建立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制度,则完全能够承受。
二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农村养老保险上作了一些探索,建立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但由于缺乏总体设计,造成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建立一个与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接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想对男70 周岁以下、女65周岁以下的老年农民,引导他(她)们缴费参保,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缴费和享受标准设为三档:一档享受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二档为每人每月150元;三档为每人每月100元。同时,把老年农民养老保险与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接轨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共分为六档:一档享受标准每人每月350元,二档300元,三档250元,四档200元,五档150元,六档100元。实施这一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制度,有利于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好地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拓宽家庭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家庭经济殷实,农村养老才有后盾和保障,老年人也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在目前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导的情况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应引导山区半山区农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笋、茶叶、花卉、水果等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同时,政府应制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真正让农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为提高老年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四是大力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增多等现象进一步凸显, 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大力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功能,就显得非常迫切。一方面,应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养老福利服务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我市农村对养老福利服务机构的需求,促使福利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另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余姚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鼓励
集体、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在土地划拨、规费收取以及税收上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照顾。此外,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大的战略,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对养老福利服务机构的扶持作用,要通过合理开发改造土地、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出租房屋、林地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尽可能地满足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对资金的需要。
五是建立健全老村干部的补贴制度。老村干部曾经为农村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老村干部缺乏养老保障,即使享受补贴待遇的,标准也比较低,来源稳定性差,难以保证其养老所需。政府要关心老村干部,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创造条件, 完善老村干部补贴制度,并根据他们任职年限的长短,给予相应的补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农村老年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既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又符合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是一件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也是各级X委、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农村老年农民养老问题,涉及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当地实际, 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现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2007年)
刚刚结束的宁波市第十一次X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围绕深入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全力以赴做好十方面的工作,其中首要一条就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余姚实际,必须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人才、文化、体制的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努力实现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努力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一个新的提升,使企业不断创造出品牌、专利和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政府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快10万平方米科技创业中心和塑料、模具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企业一方面要加快组建各类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科技研发,切实提高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走产学研科技合作之路,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共建技术研究院(中心),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制约,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二是以人才建设为根本,发展壮大创新队伍。要切实加大培养力度,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适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培养一大批发展紧缺的实用型人才。要切实加大引进力度,进一步树立开明、开放的人才观念, 消除人才配置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敞开大门,广揽人才。要切实加大激励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激励从重选拔向优环境转变,扩大人才公寓规模,继续落实高层次人才风险金补助,吸引、鼓励更多的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姚创业,真正让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功。
三是以创新文化为先导,大力营造创新氛围。要树立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包容、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培育“勇于创新、
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以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以政策措施为抓手,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要进一步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府激励机制,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余姚市科技风险联合投资资金,以推进民营资本投资高科技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先投入后政府报销制度,让政府政策性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资本向创新型企业倾斜。
推动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任务,工作繁重而艰巨,影响广泛而深刻,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一步加以推进。要建立X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经费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企业更要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政策资源;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广大的群众投身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行列中来。
扎实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
(2007)
2008年,我们将以X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按照省、宁波市X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飞创新强省”和“六大联动飞六大提升”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X代会提出的“五大跨越”,坚持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富裕和谐新余姚建设。
坚持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们将按照十七大“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努力促进经济由“要索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首先,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重视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索向企业集聚,深入实施发明专利、技术标准和商标品牌“三大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余姚工业园区余姚经济开发区滨海产业园等创新基地理设,进一步推进市科技创业中心飞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理设。其次,更加注重结构的调整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做大做强家用电器飞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城,从加工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全面推进转变。高度重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 口,加快发展传统商贸服务业和中介、咨询、创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中国塑料城、模具城、中国裘皮城等专业特色市场发展水平,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理设和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力度,进一步打响“河姆古渡”“名人故里”“姚江文化” “四明山水”四大旅游品牌,加快建设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再次,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调整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和 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积极推广有利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完善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传统农村”向“现【联系*微信dadawk01】
代新农村”的跨越。一方面,继续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理设的首要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十大特色优势规模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十村百户二十点”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并积极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资源开发和物业经营等多种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的投人力度,结续抓好对农村劳动力的索质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切实搞好新一轮村庄整治理设和首批28个行政村的农村庭院整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理设,创建更多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同时,完善关爱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机制,继续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坚持宜居宜业,加快推进现代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明年,我们将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飞杭雨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等机遇,作出《关于加快理设现代和谐宜居城市的决定》,对建设现代和谐宜居城市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按照余慈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抓紧启动余姚市中心城城市总体规划与余慈中心城相关的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抓好杭甬高速客运余姚站及换乘中心、余慈东环线、余慈城际快速通道等项目的启动建设,加快余姚工业园区、滨海产业园等直点统筹区块的开发建设,积极调整优化朗霞、低塘等蜇点区域内的功能、要索布局,拉动城市框架不断向北延伸。同时,按照建设长三角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着眼于把中心城区“做美、做靓、做强”,更加注宣城市特色的塑造,充分利用余姚独特的山水和人文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显山”、“露水”、”“彰文”三篇文章,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改造建设,着力建成一批城市基础性文体设施,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城中村”整治和背街小巷改造步伐,进一步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余姚居住创业。
坚持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和谐余姚“建设。我们将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余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余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努力实现由“平安余姚”向“和谐余姚”的跨越。不断巩固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人开展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建设,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履责任、
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并大力弘扬“崇文崇德、开明开放、创新创优”的新时期余姚精神。深人推进“平安余姚”建设,积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高度重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促进新老余姚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加快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加强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民生为重,加快推进“幸福余姚”建设。我们将牢固树立“民生为重” 的理念,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在制度设计安排上,全面实施农民养老保障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使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做到全覆盖,健全完善就业原著、教育资助、社会救助、廉租住房、最低生活保障、最低二资标准等涉及民生方面的其它各项制度, 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在住房、收人、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快发展社会享业,不断扩大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积极实施“文化燎原” 工程,加快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落文化官、文化活动点、文化示范户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使广大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增加快乐,最大限度地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推动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2007年)
自余姚市第十二次X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上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自” 道路。其中市财政科技投入达2.2亿元,其中2006年达到8246万元,是2002年的3.8 倍;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市财政总支出,从2002年的3.9%增加到2006年的5.07%。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支持3847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18亿元,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70.6亿元,是2002年的3.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以上,比200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7家,比2002年增加27家,逐步形成了家用电器、塑料模具、仪器仪表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光机电、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三大新兴产业。
由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在刚刚闭幕的余姚市第十三次X代会上“,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和“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成为大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
“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第一个战略重点
在第十三次X代会上提出的今后五年的五大战略重点中,第一个战略重点就是“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创新作为继改革开放之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转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集约增长”上来,从“资源依托”转到“科技依托”上来,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第一个主要任务
在会上提出的今后五年的五大主要任务中,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具体地说,就是着力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块状特色
经济;大力实施实力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余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滨海产业园和各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主导战略,实现从“余姚制造”向“余姚创造”的转变,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品牌大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紧缺型人才。同时积极推动外资投向研究开发、高端设计等领域,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大会提出.今后五年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现代和谐宜居城市”的三大发展定位,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余姚。其中主要经济目标为:到2011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 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7%。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人才、文化、体制的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全力推动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并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努力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一个新的提升,使企业不断创造出品牌、专利和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政府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快10万平方米科技创业中心和塑料、模具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企业一方面要加快组建各类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科技研发,切实提高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走产学研科技合作之路,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共建技术研究院(中心),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制约,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二是以人才建设为根本,发展壮大创新队伍。要切实加大培养力度,加快教
育结构调整。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适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培养一大批发展紧缺的实用型人才。要切实加大引进力度,进一步树立开明、开放的人才观念, 消除人才配置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敞开大门,广揽人才。要切实加大激励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激励从重选拔向优环境转变,扩大人才公寓规模,继续落实高层次人才风险金补助,吸引、鼓励更多的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姚创业,真正让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功。
三是以创新文化为先导,大力营造创新氛围。要树立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包容、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培育“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以充分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以政策措施为抓手,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要进一步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府激励机制,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余姚市科技风险联合投资资金,以推进民营资本投资高科技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先投入后政府报销制度,让政府政策性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资本向创新型企业倾斜。
推动余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任务,工作繁重而艰巨,影响广泛而深刻,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一步加以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建立X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经费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乡镇、街道也要从发展实际的需要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出发,千方百计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企业更要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政策资源;要营造良好氛围,认真贯彻科技、人才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要大力宣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
努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2008年)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余姚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使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效益回落、外贸出口回落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目标,必须认真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 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到重要位置,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推进转型升级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当前,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特别是要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既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现实机 遇,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的传统观念,克服仅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衡量发展的思维定势,“好” 字优先,好中求快,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联系微*信dadawk01】
坚持集约发展的理念。面对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过去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厉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消耗、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转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集约增长”上来。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自主创新已成为地区发展竞争的焦点,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动力,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鼓励创新实践,着力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品出口结构,鼓励品牌出口和开拓市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产业投向,探索有效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境外科技、智
力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推动服务外包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近年来,余姚市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既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区域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下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余姚的产业特色,进一步推进塑料、模具、家电、灯具等产业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着力提高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块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密集区和示范区。
二是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加快商标品牌基地、区域品牌、证明商标等创建,使余姚品牌向优势产业集群创牌方向发展;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大对企业申请和应用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和扶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以取得产品的“市场话语权”。
三是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制度建设、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 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来,转移到推进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建设上来,转移到调动科技创新大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健全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激励力度,逐步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保障机制,为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以科技创业中心为龙头,着力抓好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基地建设, 吸引创新人才向创业基地集聚。
推进转型升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思路, 运用规划、政策等多种手段,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余姚的情况看,现阶段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重点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将以余慈统筹发展为契机,围绕打造余慈商贸中心目标,进一步优化商贸发展规划,引入商圈、组团开发等先进理念,抓紧出台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结合杭甬高铁站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业态新、档次高的商贸项目,加快形成若干个商圈和一批特色街区。充分发挥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优势,加快中国塑料城物流有限公司(网上市场) 改制上市步伐,大力发展会展物流、电子商务、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紧紧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通车带来的机遇, 做好四明山旅游区、姚江文化旅游带开发建设文章,制订“旅游目的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扶持旅游业专项政策,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努力把余姚建设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力争达到5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目标,坚持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余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作用,着力抓好滨海产业园、模具城二期、科创中心、远东工业城二期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千方百计克服土地、电力等要素制约,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着力构筑优势特色工业体系。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机械五金、化纤纺织等4大产值超100亿元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等4大成长性产业为主导的“4+4”工业体系,以及电线电缆、灯具、电动工具、汽配、不锈钢等一批产值超50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这几大产业是我市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下步,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整机和最终产品生产,推动中小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改制上市,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今年已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区域特色产业创业基地建设,提高“余姚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1年, “4+4”产业实现“产值倍增”,块状特色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 以上。同时,把节能减排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目标,认真贯彻生态功能区、节约能源等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准入、退出、排污权交易、绿化信贷等政策,抓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财政每年安排1000 万元企业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
排,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推进转型升级必须提高开放水平
目前我市外向依存度已高达82%,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已达65%,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不仅能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而且对劳动力就业、财政税收、第三产业繁荣等都能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应对当前外贸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加快开放创新步伐,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完善对外贸易结构,限制和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引导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环保节能产品出口,力争到2011年全市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30%和20%。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创新经营策略,关注和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采取收汇结算方式调整、货币结算改变、长期订单分拆、远期汇率锁定、汇率风险共担等经营策略,合理规避外贸出口风险。同时,鼓励企业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力争到2011年全年进口总额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