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傅德辉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8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傅德辉的讲话文章汇编。
1.一篇ZZ雄文。2014年,《秘书工作》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由于文笔流畅、辞章凝练、内涵丰富、形质兼美而被广泛转载,争先传阅,有的文友还将其作为范文进行诵读,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文,至今仍然在微信公众号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静听凝思也有力量》。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具备好文章的标准——立意新颖、主旨明确、逻辑严密,而且文章用形象的比喻,铿锵的排比,恰当的引用,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不着痕迹地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语言有机融合为一体,充分地论证了X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使人在欣赏品味时不禁叹服。
2.两级文字经历。想要写出这样高层次、高水平的ZZ雄文,不仅需要有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亲身经历,而且要有高层工作经历淬炼出的ZZ认知,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字功力,恰好这些他都具备。他从湖北省红安县赵河公社农技员干起,历任县长、县委书记、省民政厅厅长、市长、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等职务,工作履历丰富;他还在县委从事文字工作13年,在省政府、省委分管文字工作7年,20年的基层和高层文字生涯以及几十年的领导工作经历,形成了独特的文章特点。
3.三大文章特点。一是讲究构思。他对文章结构非常在意,善于将文章框架和逻辑层次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框架稳固,大方美观,又层次清晰,严丝合缝。二是讲究文采。他注重锤炼文章字词,乐于使用同字词语和同一词语组织小标题,统一整齐,并形成语言气势。三是讲究文风。他文风端正,不习惯长篇大论,常常使用短句子,短标题,干净简洁,朗朗上口。
目 录
1992年
1.广东、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学习南疆经验抓紧发展自己……………1
1995年
2.利川市石板岭村脱贫纪实:三年搬掉贫困“山”……………………………12
2003年
3.湖北:启动农村五保“福星工程”之方略……………………………………15
2004年
4.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
5.像周国知那样做群众的“贴心民政”…………………………………………28
2006年
6.在市委六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30
7.关于实施农村五保“福星工程”的实践与探索………………………………34
2007年
8.保护好环境才能又好又快发展…………………………………………………39
9.把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荆门崛起的重要抓手…………………………41
10.保持共产X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要做到六突出…………………………………45
11.奋力实现“四大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9
2008年
12.打造荆门现代农业新优势……………………………………………………53
13.解放思想,开放崛起…………………………………………………………56
14.反腐倡廉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58
15.坚持用十七大精神解决荆门的突出问题……………………………………61
16.参加“弘扬延安精神与加强作风建设”研究班的学习体会:
以良好的作风践行科学发展观………………………………………………66
17.着力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72
2009年
18.努力适应科学发展新要求……………………………………………………76
19.差异化:区域经济发展路径…………………………………………………78
20.在中国•荆门生态论坛上的发言: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荆门…………81
21.完善四项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82
22.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85
23.坚持锤炼坚强的X性…………………………………………………………88
24.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荆门崛起…………………………………………………89
2010年
25.在荆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策划研讨会上的讲话……………………………95
26.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暨颁奖典礼上的讲话………98
27.在省十三运会倒计时200天动员誓师大会上的讲话…………………………102
28.在全市组织工作暨老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6
29.在省政府办公厅暨直属归口单位干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继承开创 忠实履职 努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做好政务服务…………………114
30.博学•勤思•力行……………………………………………………………125
31.贯彻实施《廉政准则》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127
32.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实践与探索……………………………………………129
33.致“荆门机关X建”网站开通的贺词………………………………………132
34.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水平………………………………………133
35.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荆门跨越崛起…………………………………136
2011年
36.以提升服务质量践行X的先进性……………………………………………141
2012年
37.在湖北省县级档案馆建设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144
38.在省直机关学习宣传贯彻X的十八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认真学习贯彻X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提高省直机关X建科学化水平……146
39.坚持“五抓”推动落实………………………………………………………161
2013年
40.在全省学习贯彻《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实施办法》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167
41.抓落实就是对人民群众言而有信……………………………………………170
42.在服务“五个湖北”建设的实践中发展档案事业…………………………172
2014年
43.在省直机关支部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176
44.在省委办公厅直属机关X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81
45.以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为主线 努力形成做好群众工作新常态………………186
46.谈谈如何搞好调查研究………………………………………………………189
47.静听凝思也有力量……………………………………………………………194
2015年
48.在省直机关2015年X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
49.在2015年省直机关“七一”表彰暨“三抓一促”推进会上的讲话…207
50.在省直机关工委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213
51.在省直机关工委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218
52.在省直机关支部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222
53.坚决贯彻从严治X要求务实推进机关X的建设……………………………227
2016年
54.在省直机关纪念建X95周年表彰暨“三抓一促推进会上的讲话…………232
55.深入学习贯彻《意见》 推动省直机关X的工作上台阶……………………235
56.X委政研系统要在黄金机遇期展现黄金作为………………………………241
57.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省直机关X员干部要走前列作表率……………246
58.增强“四个意识”做忠心履职、全心为民的表率…………………………251
59.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湖北保密事业…………………………………………255
2017年
60.在“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工作部署暨
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257
61.在2017年省直机关X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64
62.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271
63.创新代表活动载体,发挥县乡代表作用……………………………………273
64.加强和改进法律法规实施工作 深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实践……………275
65.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281
66.扎实推进X内法规制度建设…………………………………………………285
67.愿得苍生俱饱暖 :傅德辉参加秭归县九畹溪镇第一代表小组活动纪实…287
2018年
68.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92
69.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
制度保障……………………………………………………………………301
学习南疆经验抓紧发展自己
广东、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1992年)
我们于1992年5月23日到6月9日,先后考察了海口、珠海、深圳、东莞、顺德、宝安、番禺等七个市(县)和翠竹企业集团,采用看、听、访等多种形式,参观开发区,各类企业以及镇、村十五处。大家说,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在沿海找到了发展真谛,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希望。
希望在南夏
从我们对这两个省的考察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广东十多年改革开放以“超常规”的办法,描出了“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惊人速度,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排头兵”。广东13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2%以上;深圳市1978年到1991年生产总值由6000万元增加到255亿元,增加了425倍;出口贸易由3000万美元发展到34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二位;财政收入由3000万元上升到27亿元,增加90倍。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宝安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人平纯收入达1900元;珠海市91年工农业总产值109亿元,比78年增加40倍,年均递增33%;近五年年递增63%,东莞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73.77亿元,社会总产值150.94亿元,国民收入61.33亿元,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工农业总产值118.13亿元,年均递增在20%以上。顺德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119.5亿元,比1978年增加8.3倍,农村人平纯收入1613元。他们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用足优惠政策,形成独特优势。广东、海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但他们善于把政策用足用活,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着力经济创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海南正在谋求逐步实现全岛经济一体化,广东则利用深圳、珠海特区政策,采取横向联系、外引内联等途径,把珠江三角州、汕头经济特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成一片,并把“特区效应”沿线、沿江、跨县、跨市向四面八方释放,以辐射全省。从省到村,层层办经济开发区,一区带一片,多区连一线,现在基本形成整个广东,海南皆特区的局面。与此同时,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华侨众多的人文条件,获得国际市场信息,广泛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把海外和内地联系起来,形成出口加工区的独特优势,为“广货”下海搭起了“跳板”。深圳特区提出经济发展以引进外资、三资企业、国际市场、市场调节四个为主的战略,十年来共引进外资73.3亿美元,建立三资企业2500多家,26家外国银行在特区有办事处,引进国外项目600多个,内联企业3900多家。【联系微信d*adawk01】
3.兴工致富已是成功之举。改革开放使农村迅速实现工业化,从而带来了初步现代化和城镇化,一是工业发展各具特色,无统一模式而避免趋同。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各地经济起飞,农村富裕的主要措施。三是名优产品一龙带九蛟,市场产品销售放开,物价放开,使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四是劳力吸纳的巨大能力,使广东省内和内地几百万劳动力在沿海开发地区找到了就业机会。
4.农产品基地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广东各地在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十分注重农业基础建设,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商品基地建设、发展综合经营、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措施,使工农业比翼齐飞.互促互利,实现了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爱的飞跃。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投入也不断增加,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经济作物基地一片接一片。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广东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住房尤如幢幢别墅,样式新颖别致,城镇农村首尾相接,农村人口绝大部分成为居住在农村的工人,离土不离乡,历史形成的城乡、工农之间的传统分界在这里已逐渐在消失。
5.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沿海各地注意在经济发展中,优先发展道路、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及厂房住宅、文化教育和生活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筑巢引鸟”或“引鸟筑巢”。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借债筑路、修桥、办电、建码头等先例,运用社会合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东莞1979年以来用于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60.7亿元,新建桥梁111座,公路1600公里,市内四条主干道、十三条与乡镇联结公路,均为二级以上公路,全市电量供应富余,程控电话10.6万门,可直拨国内250个大中城市和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
6.经济繁荣、农村富裕,X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腾飞,经济的繁荣又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生活富足,思想健康向上,治安状况良好,集体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有了依靠。在这里,农民富裕起来了,人平纯收入大多在1200一2100元之间,人平储蓄3000—6000元,人平住房11—15平方米。在这里,人口素质得到提高,干部群众普遍具有强烈的商品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商品意识已经群众化、社会化。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成为从上到下的一种自觉风气,在这里,X支部战斗保垒作用,X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正如广东的同志所说,X组织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凝聚力,而经济要上去又必须依靠X组织和广大X员,在这里,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靠山。宝安县布吉镇南岭村,四个小组共620人,距香港6公里。三中全会以前粮食不能自给,曾经一次跑了200多人到香港,1983年开始依靠集体经济起步,现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纯收入800万元,村办企业20个,外来劳力7000多个。83年以来全村实行六个统一:一是企业由村统一经营,全村没有专业户、个体户;二是统一实行工资制,年劳平分配6000元;三是统一免费上学,本村青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项费用由村支付;四是统一免费医疗,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村投资1500万元建了一个医院;老年人、子女、儿童每年体检二次;五是村民统一实行退休制度,退休后生活费照发,并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六是统一组织村民到香港旅游。这个村几年来无一超计划生育的,25名X员个个是劳动模范,村风好,民风正,被广东省授予红旗村称号。
广东、海南在发展中尽管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也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整个沿海的变化,有目共睹。广东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羽翼已丰,腾飞有望。
经济腾飞的奥秘
这次考察学习,我们不仅对广东、海南部分市县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产生了深刻印象,而且初步了解到他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
经验之一:有地理人文优势,还必须有好政策;有了好政策,还必须用足用活用好。广东、海南为什么能较快地发展?这里除有地理人文优势外,关键就在于广东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地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性地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广东几个发展较快的市县共同的经验是:中央有政策就要用足用活,中央没有说的就大胆地试,中央过去没让干而发展经济又需要的东西,他们就变通地干,还有些事只干不说。善不善于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其效果大不一样。如果不善于用足用活政策,再好的政策也不能使经济较快发展。
经验之二: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闯,一切围着实际转,怎么有利怎么干。海南过去经济基础比较差,88年建省遇到不少困难,尽管中央给了很多政策,但创业起步总是艰难的。海南的投资环境不如深圳,那么靠什么产生吸引力呢?海南有土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他们就以土地为突破口,大做土地文章,即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政策,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签约期限最长达七十年,期满后还可以申请续约;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者可以在海南成立合营或独资的开发公司,成片开发土地(含国营农场);投资者开发的土地,在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可以转让,也可用作向银行抵押贷款。这项突破,引起了国内不少人长时间的议论甚至指责,同时也引起了境内外投资者对海南的兴趣。对于议论和指责,海南顶住了;对于投资者,海南敞开大门欢迎。现在海南的土地开发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并且越来越兴旺,有效地促进了全岛的开放引进工作。深圳在88年拍卖土地使用权时,也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都挺过来了。土地拍卖吸引了更多的境内外投资者,投资者买了地皮使用权,必须想办法开发赚钱。这样,项目跟着来了,高楼建起来了,效益也上来了。土地拍卖这一关不突破,势必影响发展速度、海南、深圳大胆地改,大胆地闯,获得了明显效果。过去法律不允许土地拍卖,198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条文,允许土地有偿转让,实践结果证胆,敢闯取得了成功。
深圳在发展企业过程中遇到的还有资金问题。他们借鉴国外企业融资的经验,在企业搞股份制。这个作法也一度引起全国的议论,虽被斥之为“拾资本主义糟粕”。实践证明股份制帮了深圳企业的大忙,具有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于是顶住压力,坚持下来了。现已有股份制企业136家,其中批准股票上市的20家,内部公司116家。深圳股份制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支持和各地的普遍关注。下一步,深圳的打算将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为股份制企业。闯出一条全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路子。深圳人敢闯敢冒的精神形成了一种改革开放的ZZ环境,这种ZZ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是开放引进的重要条件。有了它外商才敢大胆地来投资,有了它奖金和技术就自然地流进来。
经验之三:外引内联,全方位开放;兴办企业不分境内境外,发展经济不论公有私有,机遇均等,公平竞争。广东、海南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几个市县,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政策环境和社会风气。这些市县的企业基本构成是:外向型企业、内联企业、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经济联合体、私营企业。不规定什么为主、什么为辅。兴办企业不论境内境外,发展经济不论公有私有,各企业待遇一样,都在市场平等竞争。对于姓“社”姓“资”的问题,广东、海南人没有多少议论。他们认为只要企业办起来能出好产品、合法经营就行,而不管是什么所有制,也不规定谁发展谁不发展,提倡谁不提倡谁。至于谁主导谁占多大比例,那是理论家的事情。总之.企业一个劲地上,只干不说,只干不议。
经验之四:克服种种困难,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用商品经济观念寻找资金来源。珠江三角洲几个市县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如东莞1979年以来用于交通、通讯、电力、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达60.7亿元。为什么要这样干?道理很简单,不创造好的投资环境,舍不得花钱创造条件,人家更舍不得来投资。
搞基础设施建设,钱从何处来?
海南采取拍卖土地的办法,解决开发区三通一平和公路建设的部分资金。珠海为了吸引外地力量来开发西区,提出“今日借君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优惠条件,即:在挖山填海工程中投入一万元工程款,将来划给100㎡地皮和一个农转非指标,就地安家落户。因此,珠海分文不付,西区工程照样进行,而且开发速度较快。珠江三角洲是河网地带,过去有一千多个渡口,如靠国家投资修桥,不知等到何年何月。周围市县基本采取与番禺一样的作法,修了一千多座桥,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
广东、海南的经验告诉我们: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就应用商品经济观念寻找资金来源,只有这样,路子才宽,办法才多。
经验之五:既注重工业经济和商品贸易,又重视农业的综合开发,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方面抓开放引进工作,一方面抓紧农业的综合开发,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内地单位和农民到海南从事种养业和加工业,高起点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海南不同,尽管工业化进程相当快,粮田面积在减少,但广东一些发达地区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农业上,着眼于发展商品农业,开发性农业,创汇性农业。宝安县把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放在生产优质高效、出口创汇的农副产品上。他们以香港、深圳市场为导向来安排农业生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已建立水产养殖、水果、畜牧、粮食等四个生产基地,成片地综合利用土地和水面。全县农产品每年创汇10亿港币左右。东莞市建立了粮食、甘蔗、荔枝、香蕉、橙柑、蔬菜、花卉、水产、生猪、禽蛋等10项农业创汇生产基地,促使农业实现基地化、集约化和优质化。
经验之六:遵循商品经济规律,靠科学技术抢占产业优势,靠人才立于不败之地。用商品经济的观点观察问题,衡量是非,这在广东和海南已形成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这种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广东人很懂得商品经济规律,他们依靠先进技术抢占产品市场。早在1979年,广东就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了全国第一条收录机生产线,进而又不断地抢占彩电、冰箱、录像机等现代家电产品的生产和进口。目前广东电子工业企业有半数以上参加出口创汇,1989年电子出口创汇占全国的35.1%。不少省份尾随广东而发展电子的生产和出口,但始终未能取得广东“抢先发展”的优势地位。现在广货相当走俏,“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广货”,很多产品与进口原装很难分清。
现代条件下的商品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掌握者是人。广东、海南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和引进人才。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几个市县,许多企业领导的人才观、机遇观、聚财观、企业观都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内地,他们敢于破传统、破常规,干前人没有干过,干内地不敢干的,干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在用人方面采取了很多方法吸纳全国的英才。只要认为你的能力贡献达到高级工程师的要求,他们就任命你为高级工程师,住房、待遇、职务安排等全部照给,用不着这批那批,用不着“等一年五载”,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认为这是不成体统,不要规矩。恰恰是现有的体统规矩,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恰恰是他们抓住了搞活经济最核心的部分,因为人是生产力要素里最积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什么企业都能够办好,而且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经验之七:不搞固定模式,不推广什么典型,反对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各自形成特色。推广模式,总结典型,这是统筹划一的产品经济的领导方法。广东、海南对这种作法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制约和扼杀各地的创造性,束缚自己的手脚。各地条件不同,其发展的路子也应有所不同。广东“四小虎”(顺德、南海、中山、东莞)根据各市县的实际,按照各自的路子发展起来。并且各具特色,顺德的路子是重点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乡镇集体工业成了支撑全县经济的支柱。91年该县工农业总产值119.5亿元(工业106.6亿、农业12.9亿)国民收入产值39.1亿元,财政收入4.86亿元。该县工业结构中全民工业占20%,集体工业占79%,个体不到1%。南海的路子是五个轮子一起转(县、镇、村、联合体、户)三大产业齐发展,其经济最大特点是“藏富于农”,民、乡十分富有。从产业构成看,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全县各镇村形成了几十个专业市场,大多是辐射全国的市场,如西樵镇布匹市场,大沥镇有色全属市场等。中山的路子是以地方国营经济为龙头,带动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69.27亿,其中国营经济占47%,个体经济占11%,其余为集体经济。东莞的路子是“三来一补”遍地开花,“借腹生子,借船出海”。现有企业6000多家,其中“三来一补”4700多家,靠“三来一补”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带动百业齐飞。这些市县各有特色,但广东人不把它当作模式让其它地方模仿,不采用行政压力到处“推销”。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练就了一套独特的领导方法,这就是取消行政干扰,靠市场引导经济,在市场充分发育、充分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决策和安排计划。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考察归来我们都有一种坐不住的感觉。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沿海各地又出现了新的改革开放热潮,我们如果再不抓住这第二次机遇,距离将越来越大。回校后进行热烈讨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更新观念,加大改革份量。沿海的同志勇于站在改革潮头,不顾一时的非议、指责而大胆探索,无不是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为先导的。我们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争取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解放思想是关键,转变观念是先导。当前,必须确立这样四个观念:
一是确立敢闯的观念。沿海的同志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看准了拼命干,看不准的摸索干。深圳实行股份制初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可他们挺住了,现在仅靠这个办法,每年吸引资金300—500亿元,占全国居民存款的5%。开放地区的人有两句话耐人寻味:“发展无模式”,这是说要“闯”;“先行一步天地宽”,这是说要“冒”。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经济,最可贵的就是这种敢闯敢冒的精神。
二是确立竞争的观念。沿海在发展中,遇到了发达国家的竞争、港澳台的竞争、内地的竞争以及沿海各地的竞争。可以说,沿海的经济是在竞争中起步,竞争中发展,竞争中强盛的。他们的可贵之处是把压力当动力,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学会游泳。这几年,我们强调竞争,确有一些县市企业在竞争中起死回生。但总的讲,我们竞争的胆子不够大,办法不够多,放得不够活。就拿把企业推向市场讲,我们各地总是习惯于“文犊主义”管理办法。没有资金找市长,没有原料找市长,没有市场找市长。企业在行政保护之下。怎能经受市场考验?学习沿海经验,就要下狠心把企业推向市场,哪怕喝几口水也值得。
三是确立实干的观念。沿海的同志有一个好作风,就是做得多说得少。琢磨事的多琢磨人的少,干实事多迎来送往的少。一个开发区,呼呼拉拉几个月搞成了。就连接待参观者,也是不讲规格,介绍、陪同个把人即可,既热情又简便。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这些年我们注重研究县(市)发展战略,也出了一些好思路、好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好作用。但问题在于研究得多,实现起来不够得力,不够持久,且朝令夕改常有之;在改革中,有的同志习惯于隔岸观火,评头品足,坐而论道,甚至专门盯住改革者的失误,大做文章;我们在工作方法和运行节奏上也不适应,关卡太多,迎来送往太多,形式主义太多,把正事给误了不少。不根治假大空,不撤除关卡压,改革开放只是一句空话。
四是确立高效的观念。管理松散,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是我们的一大弊端。深圳、珠海、海南一些企业,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奖惩,许多工厂职工从星期一上班,一周吃住在厂区,甚至不能与家人见面。由于管理从严,效益上升,报酬丰厚,“辛苦讨得快活吃”,成了习惯.职工并无意见。我们一些企业,管理太松,开工不足,质量低劣,效益低下,却有一种本事,就是伸手要补贴,要包销,要政策性照顾,我们还可以从机关作风看,沿海各级机关,大都体现人员精、服务实、效率高.很少看到那种“看看报、抽抽烟、喝喝茶、聊聊天”的松散作用。对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说干就干。珠江电冰箱厂接纳一名科技人员,厂领导10分钟拍板,县里组织、人事、公安、粮食等部门办手续前后不到两小时。
五是确立商品经济观念。沿海的干部群众,不愧为商品经济的弄潮儿,处处体现出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宝安县的经验对我们启发很大,他们连片发展水产15万亩。水果23万亩,养鸡3000多万只。每天有十台大卡车不停地向香港运送农副产品,仅仅肉鸡一项,就占领香港市场的1/3。就拿服务业说,他们信奉的是“优质服务,有偿服务”,不论宾馆还是商店,服务员热情周到,叫你确有“宾至如归”之感,但按标准收费也毫不含糊。我们觉得这比服务水平低、出钱买气呕要强得多。
(二)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中央提出了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开发浦东,开放武汉,建设三峡,这几个大动作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点三江两线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目标。为我们开放前进指明了思路。当前需要我们各县市按照中央、省委的发展战略,借鉴沿海经验,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把思路理清,力求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健康、高速、稳定地走上开放之路。为此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把新区开发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沿海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层层搞开发区。县有工业城,镇有工业区,村有工业屯,一片连一片。我们从三亚经海口到湛江、阳江、江门、中山、珠海、顺德、东莞、深圳,沿途只见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个与北疆秦汉军事长城相对应的沿海工业长城正在形成。区域开发、成片开发、有利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统一建设投资环境,开展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加强管理,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利于综合协调,开展企业竞争与协作。我们各县市包括每个乡镇,在发展工业中,都要改变过去那种零星分散的布局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不同规模的开发区。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一批现有企业,管理、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没有生产规模。我们要在抓新区开发的同时,大搞技术改造,扩大能力,提高质量,以老促新,以新带老,形成全面发展态势。
二是把发展高新技术同换代转移相结合,沿海尤其是广东已经实行和正在实行由借船出海(发展三来一扑)向造船出海(出口转让新技术)的转化。借沿海工业换代之机,我们可接收一些三来一补企业,对内地来说,正好衔接消化,提高自己,但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现代工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竞争内容和手段的,我们不能永远步人后尘,一开始就要十分注意高新技术的吸收转化,尽可能地发展高科技,高起点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样对于起步晚的地区讲,可以尽快缩短同沿海差距,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同时,必须注意克服趋同现象。沿海工业这几年笑飞猛进,不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而且有些技术专利也漂洋过海。我们如发展同沿海趋同产品,则无法占领国内市场。我们的出路在于发挥内地资源优势,主攻缺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
三是把发展生产同市场体系建设结合。生产和市场是发展商品经济中一对比翼齐飞的挛生兄弟,沿海尤其是特区实践证明,必须减少产销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产销见面;必须形成全民、集体、个体、联营、合资等多种经济并存的市场格局;必须赋予企业产品定价权,必须彻底解除政府对某些企业的不合商品经济规律的保护制度,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竞争。四是把工业开发同农业开发结合。无粮不稳,无工不富的观点并没有过时,广东用大农业的观点指导农业,用商品经济的观点指导农业,实行种养加并举农工贸并举,内外贸并举,其经验十分可取。因此,我们必须象宝安等县那样,围绕农业资源发展工业,围绕工业生产需要建设农产品基地,实行工农并举。
(三)解放思想,进一步放宽政策。沿海的同志在中央总的政策精神指引下,敢于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该放宽的放宽,该变通的变通。正如广东一位领导同志讲的“地方X委、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问题上,要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不当留声机,敢当变压器”。根据沿海开发经验,结合县市的情况看,要大胆从以下几个方面放宽政策:
一是调整税收政策,“放水养鱼”。我们考察所到之处,不论是特区还是一般开放区,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对开发区的内外资企业,一律实行15%的所得税,以吸引投资者。因此我们认为,内地开发区的农业所得税必须低于15%。这样看起来,减少了财政收入,但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生产发展了,财政收入就可由算术级递增转变为几何级飞跃。
二是调整征地政策。现在搞开发,征地处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必须把保护耕地同发展经济结合,做到滥占耕地寸土不让,发展经济大力支持,尤其对建开发区征地,更要大开绿灯,简化手续,加快节奏;对开发征地无力交费的,应允许企业建成后分期交付,允许开发区内土地拍卖、租让,并由开发区自行决定。
三是调整项目审批程度。我们的审批项目框框太多,关卡太多,手续太繁,搞一个批文,要过五关斩六将。沿海项目上得多,经济发展快,他们在项目审批程序和权限上的改革,是一个重要原因。广东在对各县市开发区的项目审批办法中规定:凡建设、生产、经营和外汇收支、配套资金,不需国家和省市综合平衡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不需省市综合平衡的;产品出口不涉及配额、许可证的;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由县经济开发区落实后审批,这些经验,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大胆借鉴。有关部门应给县级政府下放更多的项目审批权限。四是调整贷款政策。现在贷款规模限制太严。有时银行有资金而不敢投放,这一条应大胆改革;要打破多专业银行划地为牢的局面,允许银行在职责上适当交叉,让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发展金融市场,充分运用拆借、贴现等金融手段,支持开发;对效益好的县企业,要大力支持发展股份制,广泛集资,组建企业集团。同时,要借用广东,海南诸如借债建侨修路,通过过路收费还本付息的筹资办法。
(四)配套改革,优化服务。所谓配套改革主要应从ZZ体制改革上配套。我们有的地方中心意识淡化,部门利益至上,主从关系倒置,有的甚至成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我们感到突出的,一是机构膨胀、二是形式主义,三是条条专政,我们考察中,十分佩服沿海X政机关消肿压编,转变职能上的大动作。海南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整个省直仅2300人,他们的文体厅20多人,行使内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五个厅局职能。宝安县县直机关800名编制,尚未配满,乡镇没有“四大家”的领导体制,只有X委政府各自履行职责。我们有如下打算和建议:
第一,精简。县市级机关干部,可在现有基础上精简三分之一,一部分到乡镇工作,一部分到县市开发区抓经济开发;一部分到企业工作。第二,下放。对县直延伸到乡镇的机构,除个别特殊性质的外,人、财、物、事一律下放到乡镇管理。第三,教育要上下结合,大力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服务于和服从于经济工作的教育。有些企业往往受制于职能部门,只要部门高抬贵手,企业就会快马加鞭,绝路逢生。(执笔:夏汉生 文成国 傅德辉 陈国振 蔡方胜)
利川市石板岭村脱贫纪实:三年搬掉贫困“山”(1995年)
团堡乡石板岭村位于利川市与恩施市交界处,平均海拔1550米,曾是有名的高山贫困村。1993年,全村仍有贫困户105户,贫困人口350人,占总人口的50%。
1993年冬,新的村领导班子上任后,面对“四荒”(山荒、水荒、粮荒、钱荒)“四难”(上学难、就医难、运输难、用电难)的困境,他们冷静地分析了村里发展的潜力,确定了“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实干苦干,尽快脱贫”的发展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起步,三年脱贫”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6年,全村人平粮食755公斤,人平纯收入1800元。全村13个村民小组已有12个小组通了公路,100%的农户通了电,80%的农户买了电视机和收录机,村民结束了祖祖辈辈住茅屋草舍的历史。
一个封闭落后的高山穷村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呢?他们的经验和作法是:
转变旧观念,齐心脱贫
过去石板岭村穷,穷根究竟在哪里?村委一班人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认为,穷根就是山区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少群众视新的科学技术为“乱来”;恪守“人算不如天算”的格言;有的甚至还认为“反正共产X不准饿死人,吃救济省心,等扶持不费力”。面对这些情况,村委会一班人意识到:贫困山区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思想观念不变,天地窄小,有耕地无产量,有资源无收入;群众的积极性起不来,光凭几个干部,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于是,村委会干部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在全村开展了破除旧思想,转变旧观念的变革。一是组织群众学习X在新时期的富民政策,让大家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二是宣讲身边的富裕村典型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让大家明白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同样也能做到;三是给群众讲解科技知识和商品知识,引导群众不信迷信信科技,不靠神仙靠自己。通过引导,村民脱贫致富的劲头足了,依靠科技的意识浓了,不甘落后的思想强了,发展经济的思路宽了。
科技加苦干,X员、干部带头帮扶
第一,走科技脱贫之路。①狠抓地膜苞谷“饱肚子”。1994年,村委会决定在全村推广地膜苞。谷。群众有顾虑,村、组干部和X员就带头作示范,每人完成2亩地膜苞谷样板田,为推广地膜苞谷,村组干部背起良种、地膜挨家挨户地宣传地膜苞谷的好处,手把手地作技术指导,还到市、乡农技部门请来技术员,多次进行地膜苞谷技术培训,并带着村民到地膜苞谷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1994年,全村种地膜苞谷1200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厅以上,是传统苞谷“野鸡啄”的5倍。②狠抓地膜烤烟“赚票子”。他们改变过去分散作业,小规模种植的办法,实行区域连片种植、规范化管理。1995年,全村地膜烤烟获得了大丰收,向国家交售烟叶1342担,上中等烟比例达95%以上。1996年该村烟叶收入达113万元,人平烟叶收人1625元。此外,他们还狠抓结构调整找路子,大力发展以苞苞菜、葫萝卜为主的多种经济,以板栗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和以牲猪、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到1996年,多种经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
第二,领导带头。村支部规定:X员、干部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自己首先必须带头致富,要求X员家庭比全村人平总收入高200元,村干部要比X员高200元。1995年正月初,市烟草专卖局到村里落实烟叶苗床区,村支书甘方生正卧病在床,他坚持要到现场去,好让人把他背去参加现场会。好地膜,56岁的副支书王昌友衣服上结了2寸长的凌冰,一直坚持在现场。就是凭着这种苦干实干带头干的精神,石板岭村村委会“一班人”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第三,帮扶到户。村里建立了X员、干部和富户帮扶责任制。对素质低、条件差,凭自身的能力无法摆脱贫困的困难户实行重点帮扶。1994年,全村开始了“一帮二”和“一帮一”活动,即每个X员、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全村23名X员、干部共帮扶44户,全村63户较富裕户分别帮扶一户贫困户。在帮扶的办法上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帮资金的筹措,帮项目的选定,帮劳力的投入,帮技术指导。在X员、干部和富户的帮扶下,全村105户贫困户,350个贫困人口都于1996年如期脱了贫。
种养打基础,发展集体经济
石板岭村的村级经济一直到1995年还是空白。为了发展集体经济,1997年,村里成立了抓村级经济的专班。专班主要负责抓好四个项目:一是将村里的30亩土地承包给村团支部种地膜烟和葫萝卜;二是村与州旅游公司联合开发石林公园;三是将开发的50亩荒山承包给村妇联种地膜海椒;四是从外地购买了200只山羊,承包给村民养殖。预计1997年村级经济纯收入最低可达50000元。坚持两手抓,改善村容村貌过去石板岭村不仅经济上穷,村容村貌脏、乱、差,而且许多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生活作风懒散,打牌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对此,村委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同解决物质贫困问题同等重要。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是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遵纪守法户”的评选活动。对评上的模范户,村里颁发奖金和奖状,并号召全村人民向他们学习。二是用纪律和制度约束群众。村里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三是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每逢妇女节、青年节、X的生日等重大节日,村里都要举行活动,借此对村民进行爱X、爱祖国、爱集体的教育。经过努力,石板岭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观,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运输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湖北:启动农村五保“福星工程”之方略
(2003年)
衣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如何保障五保对象的生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全面实行棠中供养,是在税费改革后从根本上保障五保对象生活的最有效途径。湖北省民政厅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五保“福星工程”,计划用3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使衣村五保户除少数自愿坚持投亲靠戚供养者外,基本实现以乡镇福利院为主体的集中供养。
实施农村五保“福星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来源发生了变化。过去五保经费从乡镇统筹或村提留中筹集,现改由转移支付为主。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从省到乡镇拨付层次多,而且按现行财政结算方式,各种经费统一结算,很容易出现层层迟滞、层层截留的问题,有的以五保供养经费等抵扣乡镇应上缴费用,使五保供养经费到不了位,严重影响五保老入的生活。二是基层干部调剂手段弱化。过去,以货币和实物两种方式并存,经费到不了位的,可由村组干部桉应收款额向群众收取粮食、食油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交给五保老人。现在,一且经费不到位,又无法收取实物,基层干部在五保供养方面的调剂手段和能力都弱化,对五保户生活的保障程度和能力减弱。三是乡镇和村组干部的责任意识有所弱化。据调查了解,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改由主要从转移支付列支,致使不少村组干部错误地认为,五保供养成了国家的事,因而淡化了责任意识,对五保的关照、安排不如以前,加上乡镇和村组撒并,乡镇、村的管理幅度都大大扩展,村组干部入数减少,在时间和精力上也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因此,五保户的生活照料、安排、检查均有一些问题。目前,全省有23.8万五保户,据了解,真正实行五保的仅为2I.6万人,还有2.2万人应保未保,生活十分艰难。已经实行五保的,也存在标准偏低、供养经费未完全及时到位、生活困难的问题。特别是一部分完全或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老人,日常照料不够落实,导致种种不便。
前些年,湖北省兴办了一批农村福利院,已集中供养五保老人5万多人。经大砒调查证明,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普遍好于分散供养。其共同特点是:一是老人生活比较稳定,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和农村一般老人。饮食基本做到荣素搭配,遇老人生日、节日都有会餐,每月还有10元左右零花钱,每年能增加2件新衣。二是老有所医基本得到保障。多数福利机构都设有医务室,备有常用药品,能做到“小病不出院”,乡镇院医生随叫随到,医疗基本有保障。三是生活护理比较到位。衣被换洗比较及时,不能自理、需人扶助的老人,有专人照护。在一所条件十分简陋的福利院,一位入院长达14年的老人说,他最大的满足是不快活时(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有入管。四是大家庭生活,老人不再孤单。福利机构一般都有一些健身、娱乐设施,老年人之间有说有笑,精神生活比较愉快。在福利院笔者看到过去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生活使之真正成为“福利之星”,他们不仅经济待遇落到了实处,更重要的是生活权益、民主ZZ权利、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身体状况尚好的老人还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能得到额外的报酬。老年人需要的娱乐、安全、交流、护理、医疗等都基本得到保障。一句话,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权益得到了维护。从一定意义上讲,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已基本达到低标准的小康要求,切实感受到了X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因此,我们提出“福星工程”这一设想就是要通过集中供养这一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五保户生活保障问题。同时,也为他们下一步同步实现小康打下基础。
目前,全省推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为主的有利条件很多。通过多年建设,农村福利院已具备一定规模,现有农村福利院1800多所,为推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税费改革后,中央和省对五保供养经费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经费有了稳定可靠的基础来源;乡镇撤并、管理区机构撤销和衣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可供改、扩建农村福利院的闲置资源,不需要大量投资新建院舍,还可分流安置一部分乡镇干部;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和民营业主,愿意投资以养老为主的福利事业,有社会力簸投入的支持1全国老年福利“星光计划”下一步重点将延伸到乡镇。有了这些有利条件,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用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实现愿意集中供养的衣村五保对象全部集中供养的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实施衣村五保“福星工程”的原则
坚持依法保障五保户生活权益的原则。五保户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确保基本生活,是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各级政府、有关社会组织应尽的义务。对此,国家《衣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湖北省衣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实行集中供养,是有效保障五保户基本生活的有效方式。在推行集中供养中,各级都要把这一工作作为履行职责、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工作。尤其要确保五保供养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对集中供养的,人年均不能低千1200元,要确保五保老人的生活达到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
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实行集中供养,必须充分尊重五保老人的意愿。对供养方式的选择,是五保老人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很难设想,违背老人真实意愿的供养方式会使其愉快地颐养天年。因此,必须以老人的选择作为是否集中的先决条件。五保对象愿意并提出申请,福利院应吸收他们人院供养。为了提高五保对象入院的愿望,一方面要提高福利院的办院水平,福利院在为老人服务问题上,一定要注意包容老人的不良习惯,服务要规范,但管理要适度,要求不能过高、过急。另一方面可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如邀请五保对象到敬老院参观、作客、试住,邀请他们一起过节、座谈等,使他们增加对福利院的了解,熟悉福利院的生活,使他们自愿入院。绝对不能违背五保对象的意愿,强迫他们入院。对于生活不习惯或其他原因要求出院的,也要允许他们出院。另外,患精神病和传染病的五保对象,在他们未治愈前不得接收入院,以免危及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衣村总体上来说还处千经济不发达状态。因此,实行集中供养,院舍条件及日常生活水平,都必须从现有条件出发,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不能超越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不能超越现阶段的基本条件。福利院要以改扩建为主,尽量挖掘现有潜力,减少新建投资。改、扩建也要坚持低标准起步,以危房改造、配套设施改造为主,以整洁大方为基本要求,不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标准,防止任何形式的向衣民摊派。在基本实现集中供养目标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逐步提高标准。日常生活标准要以老年人生活需求为主体,适当高于农村一般水平为宜。
坚持集中与分散供养并重的原则。近两年,湖北省衣村五保对象还是以分散供养为主,即使实施“福星工程”后,也还有一定数量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在实施“福星工程”过程中,既要重视提高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又要重视落实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生活,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如落实包养人、签订扶养协议、实行经费直达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防止发生因改、扩建福利院而挤占、挪用分散供养五保经费的现象,造成新的应保未保现象。
坚持规范管理、以院补院的原则。要切实防止一哄而上、重办轻管的问题,切实加强管理,提高办院质量。要依靠一个好福利院长`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制度办院。福利院长要具有乐千为老人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懂一点生产经营,懂一点思想工作方法。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能不怕脏、不怕累,兢兢业业,勤劳俭朴。同时院内必须建立学习制度、互助制度、生活制度、财务制度、卫生制度、院民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靠制度管院,民主管院。要充分利用乡镇划拨的土地、山林、水面等开展适合福利院条件的生产经营活动,力争蔬菜、副食自给,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以院补院。
实施“福星工程”的基本措施
“福足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稳定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按照“试点推广、探索完善、逐步规范、依法保障”的总体思路,着重从以下方面予以推进:
一是要对五保对象和集中供养资源进行普查,这是实施衣村五保“福星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摸清底数,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普查重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要对五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核准。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对五保对象逐户进行调查审核,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审批后重新发给五保供养证,落实其五保待遇;对千不符合条件的,要在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的基础上,取消五保供养待遇。二要对现有福利院供养情况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准确掌握现有福利院设施情况、已供养的人数、可增加的床位,以及可扩建的规模、需投资总额等。三要对政府闲置资源进行普查。重点查清合并的原乡镇政府用房、撤消的管理区用房和整合后中小学空闲校舍。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本地五保供养实际人数、现有福利院集中供养情况以及可用闲置资源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分年度、分乡镇的具体实施计划。
二是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合理利用闲置资源。现有福利院住房要以供养为主,控制代养,闲置住房要全部安排五保老人居住,能住两人的房间,要尽批安排两位老人。要尽量减少办公用房和工作人员用房,积极调整增加供养床位,床位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要充分利用乡镇撤并、管理区撤消、村委会合并及中小学整合后的可用闲置资源,采取无偿划拨方式,改建、扩建一批农村福利院,完善配套设施。
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五保供养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积极支持衣村福利院建设。税改后财政转移支付的衣村五保供养资金,要保证用于五保对象的食、穿、住、医、葬等方面,不得挤占、挪用;有集体经营项目的乡、镇、村,要用集体经营收入支持五保供养;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在安排救灾救济款物时,应当优先照顾五保对象,保障他们的生活;各级民政部门募集的彩票福利金要重点用于农村福利院建设;“星光计划”要向农村乡镇延伸,其项目经费要向农村福利院重点投入;各级募集的捐赠款和慈善资金也要适当安排用千农村福利院建设;对自愿捐资兴建农村福利院的企业`团体、个人,其捐赠额占项目投资总额的1/5以上的,可以其名命名并参与福利院管理。
四是要落实好各项配套优惠政策。各乡镇政府要为乡镇福利院按人均0.5亩耕地或1亩山林的标准,调剂划拨必要的生产经营土地或山林,支持乡镇福利院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老人生活待遇,弥补供养经费不足。各级政府对改建、扩建、新建农村福利院要减免各种配套费用,优先划拨建设用地。
五是要深人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工程启动前,要广泛宣传实施“福星工程”的目的意义。工程实施中要集中报道工作进度和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各级干部群众踊跃捐赠的先进典型。工程验收阶段,要宣传“福星工程”的建设成果。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为实施“福星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福星工程”建设的热情,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
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5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包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内的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同时对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0强进行表彰。省民政厅近两年将民间组织的发展问题作为重点,要求各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作为民政工作服务全局的切入点。我们对民间组织培育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认识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趋势
民间组织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展的,政府部门的任务是因势利导,顺势发展。
第一,从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看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转变。“大社会”要求社会依法自主、自治,形成有效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这个格局中,社会的有效自我组织能力和发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这种能力,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需要第三部门(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以外的部门)的大力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了,脉络更清晰了,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客观上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它们在承接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活动中,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譬如说: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组织、凝聚,国际市场贸易交往中的技术壁垒,实施行业自律,制定或监督市场规则,以及国际通行的反倾销问题,等等工作,都非由行业协会和商会、同业公会承担不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起步早些的省份民间组织发展就比较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它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民间性的特征,社团在第三部门发展中占具着核心地位。世界各国第三部门占到一定规模的,不仅体现在能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功能上来看,第三部门是承接政府所转换职能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市场、社会的桥梁和中介,是政府以外的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它有助于弥补政府发展资金和力量的不足,更广泛地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推动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社会公平。
当前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把它归纳为三个不足和一个不合理。
1.发展数量不足。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社团数量为1.45个,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我省的发展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经费不足。政府对社团投入资金资助极少,有的地方完全没有政府投入,社团只能靠会费和有偿服务等社会渠道筹资活动。在发达国家,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经费30%以上来源于政府资助,香港地区非营利组织经费80%左右由政府资助。发达国家政府只管突发性、重大灾害的应急救助,日常对于流浪、乞讨的救助及对儿童、妇女、老年人群中弱势群体的救助等问题,全部是由民间组织来解决。民间组织解决要有条件:第一,有救助设施;第二,50%以上的救助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资助;第三,有发达的社团组织,志愿者资源取之不尽。
3.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我国社团组织中官办、半官办的过多,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有的社团一年能搞次把活动就不错了,有些全省性社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及以农村中由能人、大户牵头兴办的协会。
4.结构不合理。从社团的性质来看,官办的多,纯民间、民营的少;承担行业管理职能的多,服务的少;从服务对象来看,为优势群体服务的多,学术性团体比较多,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少,公益性团体少。我省直接为群众生活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仅占民间组织总数的16%左右,省级登记的公益性、慈善性组织不到10家。
X和政府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民间组织的“三个不足”和“一个不合理”问题,正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政府职能转换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客观要求,但政府职能转换必须要有载体来承接,这个载体就是非营利、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或称第三部门。
第二,从湖北中部崛起的现实需要看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必要性。我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大家的共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3年要有明显变化,5-7年要有较大的变化,走到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实现新一轮的发展目标,为我省民间组织加速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民政部门必须把握这个机遇,努力做好培育发展的工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市场规模,引进科技,加强市场营销,建立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行业规则,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对本地形成的知识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等等,就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我们这次和农业厅共同表彰的“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0强”,是现阶段我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优秀代表。如老河口市果蔬专业技术研究会,发展会员1430人,联系果农3000多户,培育出了20个水果优良品种,树立大仙桃、汉水梨两大品牌,建立了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为果农增收和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蔬菜协会是农业部表彰的示范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它有55个信息收发网络,515个营销网点,自成体系,下面还有科技推广、加工储存、信息营销3个分会,有1560多名会员,辐射5万亩蔬菜基地,参加协会的菜农人平纯收入比一般菜农收入高出3倍以上。事实证明,无论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还是今后的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都需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个桥梁,离不开这种纽带。
从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扩大招商引资的要求来看,需要大量吸引生产力、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到湖北来,一方面增加发展的总量,一方面改造、提高现有的工业结构和水平。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同业公会等组织所起到的沟通和凝聚作用,是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大家知道,最近浙江省与湖北经济界有多方面合作,其中一项成果就是“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的成立。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建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浙江企业在湖北的合法权益,为浙江企业在湖北落户搭建沟通的桥梁。为使浙江企业在湖北落户,能进得来,留得住,就必须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保护,要在他们的要求与我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人家带那么多资金到湖北投资,他的利益要得到保护,要有一个讲话的地方。对浙江省来讲,通过浙江企业联合会这个桥梁与纽带,成功地实现了资本对外扩张,所以浙江省有关部门对成立联合会是积极促成的。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加快发展经济和结构调整中,需要外力的作用,但这种外力光靠政府推动不行,只有通过企业家兴办实业、取得效益才能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当前我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急需打开通道,这个通道就包括地域性、行业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么多生产力在湖北来发展,我们通过什么有效途径加强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湖北的发展?这个途径非民间组织莫属。现在政府部门管理企业,有些工作做不了,效果也不好,所以必须转变思路,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即培育、发展、管理民间组织,通过这种办法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加强沟通。
第三,从民政部门服务民间组织的现状看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紧迫性。近些年来,我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从观念、工作措施、服务效果上都有很多进步,应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襄樊、武汉、宜昌等地的经验看,有“X委、政府重视、部门形成合力、自身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等共同特点,这是成绩的一面,不能否认。但总体而言,民间组织培育发展还是整个民政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这次评比“50强”,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民间组织的培育和服务上差距很大。这次把民政局长请来,就是要和大家研究如何加强培育发展工作。我们要积极应对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形势要求,切实承担起培育发展的职责,这个指导思想应该明确。要培育发展,就说明民间组织现有的基础、环境还有很多不足。发展是客观要求,发展要服务于全局。当前我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与“发展”和“服务”要求不相适应,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不适应,对民间组织习惯于管,不习惯服务,对民间组织只重管理不重服务。工作中习惯于死抠条条,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来对待现在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不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用非常明显,搞了几年,居然民政部门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没登记。登记的目的是赋予社会组织以合法的法人地位,是培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培育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民间组织不完善的我们要帮助其完善,不能因为它现在不完善就放弃培育发展职责。
2.工作作风不适应,习惯于坐等上门,不能深入到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一线,了解发展态势,研究培育问题,完善培育发展中的不足。
3.服务方式上,把工作重点放在登记上,其他的很少考虑。登记工作很重要,登记机关赋予社会组织以法人地位,必须法定办事。但我们要贯彻培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就不能把工作方式局限在登记这一个环节上。
4.创新意识不够。不能做到经常性地结合有关规定,结合湖北省情,结合发展的实际,结合各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工作目标来解决实际问题。
5.领导不重视,在民政整体工作中突出民间组织管理力量不够。我们有些民政局一年也不研究一次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有些地方民间组织管理机构撤了,摊子收了,有的地方长期人手不足,勉强应付。这些现象体现了局长对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不重视。
我们开这个会的目的,是要对前段工作回头看一看,既要认真总结经验,更要了解自身发展的不足,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改进的方向。如果过去重视不够,那就从现在开始重视,不能老是不认识、不重视。现在全省的发展帷幕已经拉开,正需要我们努力做好民间组织培育工作,以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民政部门要服务于全局的发展,培育民间组织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够进入经济的主战场。此时不抓,更待何时?我们总是讲,有为才有位,适应、满足经济发展提出的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需求,不正是民政部门应有的作为吗?当然,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仅靠民政部门是不够的,但是民政部门作为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主动找相关部门,多汇报,多联系,向政府多请示,提出我们的发展方案。
二、明确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重点
从行业发展重点来看,要大力发展四类民间组织。一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和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围绕各地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牌,以农民和民营企业、科技经济组织为主体,以生产经营者中的大户、能人、经纪人、科技工作者为骨干,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庄园经济等方面组织相关的专业经济协会。现在大家看好发展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就离不开经济合作组织,有很多问题如行业内外的协调、维权等等都需要民间组织、经济组织帮助解决。二是工商领域的行业协会和商会,这类由同业企业组成的行业或区域经济、技术性组织,要紧紧围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我省第一、二、三产业的骨干、优势产品为主体,将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先进管理经验、社会资本和技术为重点,运用国际通行的方式,坚持市场取向,加快发展运作,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三是以公益性和服务居民为宗旨的各类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志愿性组织,要紧紧围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充分行使社会化服务职能,在居民中组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化服务,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另一方面让各类人群、有平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社会潜在市场的资源看,既有大量需要服务的各类人群,又有很多人有剩余时间、剩余精力和足够的能力,希望能为社会作点贡献。通过拓展各个层面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间组织,从日常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健身到提供职业介绍、教育培训、卫生服务等等,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各种服务。
要根据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发展各类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民间组织,还要努力发展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民间组织,包括各类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审慎地发展服务于ZZ文明的民间组织,推动基层政权民主自治建设。
总之,我们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研究时期(阶段)重点、区域重点、服务重点,在重点指导下开展工作。
三、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必须落实和强化服务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民间组织的发展,大量的社会潜在资源使这种发展完全成为可能。需要有了,可能有了,剩下来的就是职能部门如何落实和服务,使发展成为现实。我认为现阶段要做好民间组织培育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好扶持发展的工作、做好服务方面的工作,有五点要求:
第一,落实发展责任。民政部门要主动承担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职责。X和政府将职责交给了我们,实现这一职责的各项任务,要在各级民政工作要点中体现出来,并检查落实。我们今年提出的“一个体系、两个提升”,去年提的“六个重点”,都有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任务在内。要建立一种工作机制,从省到县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队伍,在现有机构编制中要明确和加强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你说得再重要,没有分管局长,没有科室、没有专人,工作怎么落实?何况这项工作有它的政策性和专业性,不是随便抓个人顶一下就行的。
第二,认真摸清家底,制定发展规划。希望各地民政部门在10月底以前把本地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弄清楚,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个发展规划。这个发展规划不是说一年发展多少个,而是明确各地民间组织发展的重点,在哪些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政策,建立了什么样的工作机制,等等。民政部门要拿出参谋意见,向政府秘书长汇报,向政府领导汇报。10月底前,以市州为单位,必须拿出一个明确的发展蓝图,这个带方向性、政策性的意见要报到省厅。
第三,适当放宽政策,转换工作方式。民间组织管理理念要向服务转变,管理是服务,培育发展也是服务。当前工作重点是培育发展,因此要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培育发展政策,在一些方面适当降低门槛,适当放开。省政府和省民政厅有关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意见已经下发,各地要很好地研究政策,转换服务方式。从登记到平时的管理都可以上门服务。省厅要求,省民管局对重点社团每年至少走访一次。去年我提出了建立“民间组织沙龙”,搞了几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立意是不错的。通过“沙龙”,为各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自由交流、聚集的形式,把他们对政府的建议、意见,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建立一种沟通的渠道,是很有必要的。各类专业经济组织、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中难处、苦处也可以在“沙龙”里讲,这样一来,我们的服务会更实在,更有针对性。这是对原有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是建立民间组织和政府之间的有效通道、有利于主管部门为民间组织排忧解难的一种尝试。转换服务方式,特别要注意在发展中引导。培育发展的关系,就是“在培育中发展,在发展中培育”。积极引导对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一些不了解民间组织作用的部门或领导要多宣传,对于暂不具备民间组织设立条件的,要积极帮助其完善。在形式上,不要一开始就强求“纯而又纯”,官办也好,半官办也好,专家办也好,企业办也好,能人办也好,只要能发挥积极作用,我们都应该支持。要帮助民间组织在发展中完善,比如民间组织初次接触管理规定,不会写规范的章程,我们可以派一个能写的,按他的意思来组织章程;民间组织如果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我们可以帮他找主管单位,可以提建议,当“红娘”;在民间组织运行初期,很可能不够协调,有个磨合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扶上马,送一程,我们积极引导就是要做这些工作。
在服务方式上,民政部门要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例如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要多与农业部门联系。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民间组织的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民间组织运行过程中,有了成绩说明民政部门尽了责,疏于管理,出了问题说明我们未能尽职尽责。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民间组织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一种我们为相关部门服务,动员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