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郑建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9月
★ — 1 —
目 录
2002年
1.公共财政再分析…………………………………………………………………1
2013年
2.在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时的发言:
做到“四真”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6
3.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10
2014年
4.在湖南财政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 5.“五化”确保非税收入管理与公共服务良性互动……………………………26 6. 严格执行 《条例》 规定充分发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作用………………29 7. PPP: 改进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31 8.湖南: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现代财政……………………………………………33 9.地方财政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探索和思考……………………………35 10.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40 11.关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46
2015年
12.推动财政监督转型 服务财政改革发展………………………………………60 13.运用PPP应把握三个关系三个重点…………………………………………63 14.依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66 15.湖南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69 16.直面挑战拓思路书写农发新篇章……………………………………………73
2016年
17.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0
— 2 — ★
18.在2016第二届PPP融资论坛上的发言…………………………………………95 19.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97 20.祝贺《中国财政》创刊六十周年:春华秋实贺甲子深耕财苑写华章……101 21.基于长沙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思考:发展城市综合体助力供给侧改革……103 22.圆满收官夯基石砥砺前行谋大局……………………………………………109
2017年
23.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7 24.关于湖南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135 25.在全市防汛抗灾座谈会上的讲话……………………………………………138 26.在全市“植优补短”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140 27.当选为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后表态发言……………………………………145 28.在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项目建设调度会上的讲话……………147 29.在担任衡阳市副市长时的发言………………………………………………160 30.在担任衡阳市代理市长时的发言……………………………………………163 31.在担任衡阳市市长时的发言…………………………………………………165 32.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财力保障…………………………………167 33.努力担负起测绘地理信息建设历史责任……………………………………169 34. 重在学习领会, 贵在结合转化, 关键在贯彻落实……………………………172 35.在庆祝建X96周年暨市政府办直机关专题X课辅导会上的讲话:
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174 36.以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183 37.强化发展担当巩固向好势头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85 38. 强化科技主动力建设“五个新衡阳”………………………… ……………190 39.写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之际:再接再厉众志成城全面打赢脱贫攻战……195 40.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学习领会贵在结合转化关键在贯彻落实…………198 41.接受记者采访:围绕衡阳发展和提升群众获得感…………………………203
★ — 3 —
2018年
42.新春贺词………………………………………………………………………205
43.决策前沿: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营造正气充盈的ZZ生态………………207
44.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12
45.在衡阳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15
46.在共青团衡阳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18
4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222
48.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29
49.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234
5 0 .加 强X 对生态 文 明建 设的 领导 以 最强 执行力 打 赢生 态保 护与
环境治理攻坚战……………………………………………………………239 51.放大“一带一部”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240 52.落实“六稳”要求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242 53.要一以贯之地抓,在强化责任担当中不断提升能力水平…………………247 54.切实提高执行力全力以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48 55.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254
2019年
56.在庆祝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60 57.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全力创建“衡阳群众”品牌…………………262 58.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267 59.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72 60.深入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着力 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78 61.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成效…………………………285 62.再接再厉乘势面上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92 63.抓重点攻弱点突难点坚决打赢创建工作攻坚战……………………………298
— 4 — ★
2020年
64.在政协衡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304 65.在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307 66.筑牢长沙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310 67.迎接第12个“全民健身日”: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名城………………313
2021年
68.政府工作报告…………………………………………………………………315
69.写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崛起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339 70. 筑牢高质量发展 “压舱石” 守住现代化建设 “生命线” ………………………342 71. 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44 72.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科学推进城市更新……………………………………345【联系微信*dadawk01】
2021年
73. 在长沙市安全生产暨防汛抗旱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49 74. 在全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50 75. 坚决扛起 “强省会” 战略主责 率先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351
2022年
76. 奋力推动 “强省会” 闯出发展新天地…………………………………………353
2023年
77. 在长沙市安委会2023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56 78. 在全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57 79.在参加市政府办公厅机关第一X支部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暨
3月主题X日活动上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58
★ — 5 —
★ — 1 —
— 2 — ★
公共财政再分析
(2002年)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只有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财政采用模拟
★ — 1 —
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联系微信dadawk*01】
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财政
上述公共财政的简单定义中,实际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此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指广义的分配,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最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公共财政则着眼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公共财政不应该成为超越市场的力量去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
2 .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有需要就要有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供给途径就构成了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成员个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称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则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不能够超越市场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够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 .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公共财政作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核心也是要解决效率问题。从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说到底也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必然要求。公共财政的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产效率或x - 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资源根据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约束线配置,从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都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从实践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问题:公共部门是否生产选民所需要的服务(公共支出)水平和组合?选民在ZZ市场上是自主的吗?谁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从供给方来考虑的,指的是公共财政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术以最低成本生产公共物品。建立公共财政
— 2 — ★
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得以实现。
4 .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二是指公共财政活动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也应立足于非赢利性。政府向社会成员征收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通俗说法就是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动的行为准则。“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5 .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当然这里的“法”是民主基础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义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通过民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真实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阿克顿曾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既然国家(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而被社会成员委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ZZ权力),那么有效防范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滥用权力损害社会成员利益就成了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而唯一的途径就在于政府行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财政活动法治化是关键。因此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不仅仅是从“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缩减财政支出供给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政府自身行为规范化入手,推进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法治化。
三、澄清认识误区
创建我国公共财政客观地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对建立公共财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澄清这些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才有利于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目前存在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政府)财政。这种误解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了财政的共性,而没有看到财政的特性。的确,公共财政是财
★ — 3 —
政的一种模式,财政从来也都是国家财政,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的财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财政的职能及实现机制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财政一般”中显示出“财政特殊”。如果说“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财政从来都是国家财政”,实质上是否认了不同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财政的特殊性。照这种观点,也就不存在中国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轨-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具体类型或模式,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2 .“公共财政论”是对“国家分配论”的否定。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财政的类型(模式)同财政的本质混淆在一起。“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公共财政论”则强调的是财政的类型或模式,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强调的是财政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作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应按社会公众的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进行。因此,搞公共财政并不是否定财政的本质,而是要求国家财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地改变具体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并没有否定国家财政。
3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误解在于把“公共性”与“阶级性”看作了完全对立的两方面。实际上,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国家财政的“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并不等于否认财政的“阶级性”。这是因为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根本特征即是“公共性”,而阶级性寓于“公共性”。公共财政通过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阶级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公共财政这个工具弥补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为私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创造共同的外部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阶级将因基本生活无法满足而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萎缩,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萎缩的致命后果。因此,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为私人资本更好地剥削创造共同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阶级性”通过“公共性”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主义ZZ经济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公共财政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得到了严格意义
— 4 — ★
上的体现,从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4 .公共财政就是与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相对应的“吃饭财政”。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把财政类型的两种不同分类方式混在一起。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则是按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的大小来划分的财政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吃饭财政”,即经济建设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大,就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反之,则是“吃饭财政"。在公共财政模式下,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大致为我们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安排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提供了定性参考,但具体比重则要视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搞公共财政不是说财政不安排投资支出,只安排政府自身的“人吃马喂”即退回到“吃饭财政”。搞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需要,从而通过财政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两种机制各自的优势,尽可能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全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5 .建立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缓解财力拮据而向社会“甩包袱”。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而没有把握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目的。的确建立公共财政模式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从而必然会出现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现象-将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责还给市场,财政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特别是中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过程, “甩包袱”现象可能更易为人们感觉到——原来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财政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而且“甩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背包袱”— —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公共财政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系统地改造财政制度安排,重塑财政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
★ — 5 —
在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时的发言:做到“四真”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
(2013年12月11日)
同志们:
财政部X组推荐我到地方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安排我到财政厅工作,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坚决服从!刚才,省委组织部袁新华副部长宣读了省委的决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以耀斌同志为班长的财政厅上一届领导班子和全省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耀斌同志本人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今后我省财政工作的发展和班子建设寄予了殷切期望,对我本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落实。
从财政部司局到地方财政厅,从首都北京到主席的家乡工作,对我而言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和新的使命。虽然都在财政系统内部,虽然自己也曾在地方政府多个岗位工作过多年,虽然在座的不少同志以前都打过交道,有些还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但确实对于自己,无论是工作岗位、工作职能还是工作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面对这份新的工作,我既感熟悉,又感陌生,既感责任,又感压力。
责任,源自重托。这个重托,是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重托,是7000万湖南人民对财政工作的重托,也是几代湖南财政人心手相传的重托。近些年来,湖南财政朝气蓬勃、快速发展,收入规模持续扩大,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管理全面加强,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绩极不平凡、来之不易,凝聚着无数财政干部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在耀斌同志的带领下,全省财政收入即将突破三千亿大关,很多财政管理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耀斌同志担任厅长的两年时间里,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务实的工作风格,在湖南财政发展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工作、他的贡献,湖南财政永远不会忘记,湖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老厅长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恳请耀斌部长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后,常回家看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湖南财政事业的发展。
压力,源自挑战。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财政是X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和调控工具,在当前全省上下全面推进“三量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财政部门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二是发展带来的新目标。近几
— 6 — ★
年来,虽然我省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财力水平低仍然是无可回避的省情。如何尽快扭转这种现实状况,实现财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财政实力,仍然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三是可以预期的新困难。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做足功课,积极应对。
虽然前面还有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有各种各样的风雨和荆棘,但我仍然有无比坚定的信心与底气,这是因为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厅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省三万财政干部的鼎力支持下,只要大家坚定目标、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就一定能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财政事业发展新篇章。
选择代表信任,岗位意味责任。接过耀斌厅长的“接力棒”,我倍感珍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承发扬历届厅X组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团结带领全厅干部职工,竭心尽力,忠诚履职,努力做到“四真”,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
1 .真情。就是真情实意,以情动人,用情服务。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始终认为,做事要讲原则,但做人一定要讲感情。作为一名到湖南工作的新干部,我将坚持做到:一是对湖南的发展投入真感情。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传统的热土,能为主席家乡做点事情,我深感荣耀。从今天开始,我将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湖南人,把湖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人来心来,人到心到,自觉融入湖南,扎根三湘大地,服务三湘父老。二是对人民群众投入真感情。财政是受民之托、为民理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财政人的份内之责,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将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坚守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财力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三是对干部职工投入真感情。做到在工作之内是同事,工作之外是朋友。在思想上尊重,在情感上贴近,在生活上关心,不摆架子,不搞特殊,始终同干部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 .真干。就是真抓实干,出实招、办实事、重实效。干事创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大干大发展,小干小发展,不干没发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
★ — 7 —
面对省际财政激烈竞争的新态势,我们只有真干、实干、苦干加巧干,把全部心思用在谋事上,把全部精力放在干事上,才能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为此,我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把一线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全局的站位、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来谋划推进全省财政工作。二是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尽快完成从中央干部到地方干部,从副手到班长的角色转变,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拆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员,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当好服务员。三是积极推动财政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调分配促公平,抓改革促管理,为促进“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提供坚实保障。
3 .真诚。就是诚恳待人,团结共事。能在一起搭档共事,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难得的缘分。能不能团结共事,既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X性和修养。湖南省财政厅X组历来是一个团结向上、讲求民主,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优秀集体,这也是湖南财政工作能够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湖南财政的“新班长”,我将用真诚凝聚班子,用情感带好队伍。一是重团结。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遇事多沟通、多协商、多理解、多包容,使班子成员之间成为ZZ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共同营造诚恳相待、相互支持、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二是重民主。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充分发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整体功能,努力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不搞一言堂,不搞一手抓。三是重才干。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选贤任能,给想干事的人创造广阔舞台,给能干事的人提供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ZZ坚定、素质优良、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
4 .真实。就是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只有心无杂念、心地纯正、心无旁骛的人,才能真正守住方向、守住底线、守住本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努力做到“四个严格”:一是严格遵守X的ZZ纪律。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不阳奉阴违,不搞明一套暗一套,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二是严格遵守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办事,绝不徇私舞弊,绝不滥用职权,绝不搞暗箱操作。三是严格执行中央
— 8 — ★
“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八条禁令”。不越雷池,不踩红线,不碰高压;躬身践行群众路线,自觉抵制“四风”,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抓起、从自身改起,真正做到身板正、底气足、能服众。四是严格要求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在管住自己的同时,管牢管好亲属和身边人员。
以上“四真”是我的郑重承诺,在今后的日子里,请同志们一起来支持我、
帮助我、监督我!
谢谢大家!
★ — 9 —
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
(2013年12月24日)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首次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合力而为,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
财政应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应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明晰边界,凡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就不要去干预,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三个方面:一是“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如,减少政府对经营市场的直接投资,打破“藩篱”,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二是“放”,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地方项目的统筹审批,让地方根据实际灵活安排;整合专项资金,加大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交”,凡是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交给市场和企业,凡是社会中介组织能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如,可以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将政府投入转变为有效社会服务,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财政应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必要而充分的财力保障,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物资基础和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力保障在不断加大,如建立了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等。但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仍然存在以罚代法、自由裁量权行使过于随意、执法程序不合规、行政不作为等问题。同时,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客观上造成无人执法、无能力执法、执法效率效能不高等问题。因此,财政要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消除行政执法的趋利化倾向,堵住因利益驱使而衍生出的制度、机制和体制上的漏洞,避免行政执法部门滥用职权、追求部门利益和部门保护主义的问题。要从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财政预算、扩展资金渠道、完善投入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财力保障机制改革,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
财政应为构建市场经济环境施展更大作为。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
— 10 — ★
管理部门,拥有财政支出、补贴、贴息、税收、财政监管等诸多政策工具手段,在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秩序中应该大有可为。如,财政监管作为市场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从源头上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税收、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是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重要准则。近年来,我国财政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财政监管不断走向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仍然存在,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适应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职能作用。核心就是要围绕“法制、透明、高效”的要求,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要加快建立法制化的现代财税体制,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与依法理财;要增加支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完善全过程、多层次的财政监督新机制,有效提升财政监管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效能。
★ — 11 —
在湖南财政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7日)
同志们:
湖南财政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X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全省财政工作,谋划全省财税体制改革思路,部署今年财政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14年全省财政工作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主动作为,继续保持了财政运行的平稳态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概括起来为“六新”:
(一)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去年,我省财政遭遇了经济增长放缓、政策性减收、严重自然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各级财税部门超前研判,积极应对,强化征管,保持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据快报反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307.29亿元,比上年增加369.34亿元,增长1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2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41.45亿元,增长13.55%;上划中央收入1283.68亿元,增长11.06%。全省公共财政支出4635.5亿元,比上年增加516.5亿元,增长12.54%。尤其可喜的是,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双双实现突破,分别迈上3000亿元、2000亿元新台阶。多个市县公共财政收入也实现了新跨越,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市州达到11个,超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9个,其中郴州、衡阳突破200亿元,邵阳、娄底、永州突破100亿元;桂阳、永兴、湘潭三县突破20亿元。79个财政省直管县共实现收入842.82亿元,同比增长14.8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28个百分点,新体制调动增收的效应进一步释放。
(二)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发挥财政精准调控的优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落实面向小微企业、转制文化企业及鼓励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消和免征5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7.8亿元,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保持适度财政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省财政安排资金620
— 12 — ★
多亿元,并依托发展集团、湘铁集团、公路投三大平台公司新增融资约160亿元,重点支持公路、铁路、机场、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增加我省地方债额度,规模达到154亿元。着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省财政筹集各类产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约17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在10个县市启动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重点扶持县域特色产业。着力支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和衡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增设立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园区经济提质升级。大力支持“两型社会”建设。启动铅锌矿石和石墨矿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投入节能环保资金约69亿元,重点支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武陵山片区9个县市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东江湖纳入国家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由长沙市扩大到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落户长株潭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政府绿色采购,对纳入“两型”产品目录的给予政策支持。
(三)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按照守住底线、加强短板的思路,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教育方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运行补助和条件改善计划,帮助农村学校全面解决学生用床困难。完善省属高校经常性财政拨款办法,支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回购。医疗卫生方面,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提高到2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提高到30元,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年均补助提高到5000元。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提升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保障计生对象权益。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50元,保持“九连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增加21元和16元,农村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年补助分别增加865元和396元。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对城乡低保家庭和孤儿高校毕业生求职给予补贴。三农方面,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强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资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农业保险功能,支持抗旱救灾,共计理赔12.9亿元。省财政筹措资金6.8亿元,支持应对镉大米事件。启动洞庭湖区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推进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实施武陵山、罗霄山片区财政综合扶持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为民办
★ — 13 —
实事方面,省财政共投入资金240多亿元,支持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省厅承
诺的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任务全面完成。
(四)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向改革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财政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预算制度更加完善。延长编制周期,调整编审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组织部分省属高校试编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前下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结余资金,建立预算国库联动机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范围,加大资金统筹力度。财政体制不断健全。下放华菱集团及附属企业主体税收,进一步规范省与市县分配关系。建立区域、流域和要素“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规模达到600.5亿元,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覆盖省本级、市县预算单位。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扩大集中连村建设试点范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到村均6万元。
(五)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坚持依法理财,促进科学管理。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检查。推动完成《湖南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立法,深入开展财政“六五”普法中期督导。开展省直部门预算编制同步监督审查,前移监督关口。突出建章立制,加强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土地资产和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拓宽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全省共完成评审项目2.57万个,审减金额251亿元,审减率达到17.7%。推进预算公开和绩效管理。预算公开范围扩大到46家省直部门,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范围扩大到97项,14个市州本级和31个县市区启动预算公开工作。严控行政成本,省直部门“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108家省直部门的216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目标管理,93家省直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绩效评估范围。提升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和收缴结算管理办法。贯彻实施会计标准体系,启动湖南省首届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注协、评协行业“诚信建设年”活动。推动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加强国外贷款管理,清理化解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防控财政风险。启动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工作试点,推进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完成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县财政管理不断创新。如长沙市实行触摸式政务服务实时评价,湘潭市在经开区率先开展政府购买服务,郴州市推进财
— 14 — ★
政资金监督预警系统建设,衡南县围绕油茶产业整合资金等。
(六)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以深入开展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突出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根据省委安排,家毫省长亲自联系财政厅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开展专题督导。按照省委的要求和家毫省长的指示,厅机关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做到[*{a}*]班子率先垂范、 重点内容贯彻落实、 群众深度参与、 健全长效机制 “四个到位” ,顺利完成了前三阶段的任务,共征求各方意见建议185条,查摆“四风”问题132条,出台相关制度措施6项。家毫省长评价“特色鲜明、查摆深刻、整改有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推进窗口服务规范化。开展重点岗位效能监督,述职测评优秀率达到100%。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全年共培训干部3500多人次。狠抓廉政建设。全面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出台廉政谈话实施办法,对干部职工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继续推行规范性文件的廉洁性评估,全年共对33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廉洁性审查。
新闻宣传、财政科研、老干、工青妇、机关事务管理、后勤保障、基建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五家归口管理公司取得了新的业绩,援疆、援藏、扶贫和挂职干部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a}*],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省委、省政府主要[*{a}*]对去年的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家毫省长会前专门嘱咐,要我转达对各位参会代表和全省财政、财务干部职工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感谢大家为财政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市县财力不够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和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反思;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不够,内部管理流程需要调整优化,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蕴藏一定的财政风险;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省委、省政府和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 15 —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X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也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做好财政工作的科学指南。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决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ZZ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准确把握全会对财税工作的全新定位
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重要论述是我国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财政作为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功能定位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概括起来是“两个提升”:
1 .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基于国家治理理论对财政功能和作用的重新定位。它把财政工作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财政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视野得到了拓宽,扮演角色转变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操盘手和宏观调控的中枢,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2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决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报告说明中对财税体制改革作了专门阐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可以说,这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又一次全面重大的体制重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财政工作、财税体制改革重要性的提升,对我们做好工作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好定位、站好岗位,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深刻领会中央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决定》强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围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个方面推进改革,这为我们做好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安排,主要内容包括:
— 16 — ★
1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
二是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四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五是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
六是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七是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2 .税制改革方面。
一是加快营改增步伐,1 月1 日起,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力争4 月1 日起实施电信业营改增试点。
二是1 月1 日起,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三是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提出其他品
目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清理收费基金方案。
四是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同时调整现有部分品目的征税范围和税率。
五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六是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
七是加快推进环保税立法,实施排污费改税。
八是进一步健全关税制度。
3 .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需要深入研究、
周密设计,经中央决策后予以推进。
此外,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按照X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行,在没有部署之前,编制2014年预算时仍将这些事项作为重点支出安排,但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
(三)科学谋划全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内容。厅X组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今后一段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以强化
★ — 17 —
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发挥财政引导功能,调动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强化绩效理念,健全财政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运行体制机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2 .基本目标。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力争到2020年构建四项更加科学的财税体制机制。一是着眼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二是着眼于完整、高效和透明,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三是着眼于人本、绩效和可统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出分配机制。四是着眼于规范、均等和可调控,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3 .主要任务。要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稳步实施”的总原则,做到“两个区分”:区分近期实施和中远期规划,对已经明确了时间表的,抓紧实施,加快推进;对还需要探索的,加强研究,尽快启动。区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对中央层面统一部署的改革,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执行;对我省可自行开展的改革,则要大胆创新:
一是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要区分市场性和公共性两个层次,在支持内容上,由直接支持竞争性领域产业、企业的发展,转向支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上来,重点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支持方式上,由直接补贴和无偿补助为主,逐步改为有利于调动企业自身发展积极性的股权投资、有利于调动金融资本的贷款贴息、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担保体系建设等间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优化财政保障民生的制度。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原则,统筹做好改善民生工作。要注重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能做过多过高的承诺。要把握“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的工作方法,对符合改革方向、看准看清的民生大事,大胆出击,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花小钱办大事。要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制定民生政策,注重花钱买机制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的问题。
三是改进预算管理机制。要推动预决算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到省直所有部门和市县各级政府。改变年度预算控制方式,预算审核重点由年度平衡向支出
— 18 — ★
预算和政策效果拓展,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加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不同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资金的相互统筹,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规模控制机制,强化对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的全过程审批和监督,研究探索逐步把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着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四是改革支出分配机制。我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财政穷省,要更加注重精打细算,建立科学的支出分配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出*5的效益。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构建“六位一体”的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改变传统以钱定事、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模式,转向以事定钱、先有项目后有资金。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五是推进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要依法依规科学理财,规范资金分配审批程序,根据资金类型和额度,严格按照规定和权限报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所有专项资金分配先定办法、后分资金,压缩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和固化。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
六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重点是调整转移支付制度,资金分配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专项转移支付中用于基层政权运转、发放工资以及实施公共管理等事项的,也要严格落实到位。
三、关于2014年全省财政工作
2014年是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后的*9年。总的来看,全省财政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相互交织,虽总体回暖、整体向好,但基础不够牢固。
从经济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延续了缓慢复苏势头,我国、我省经济自去年底开始出现明显回升态势,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全面复苏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我省增长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依然制约经济发展。
从财政看,今年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收入方面,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常
态化已成趋势,国家继续实施减税清费也将造成财政减收。支出方面,新增支
★ — 19 —
出不少,而刚性支出很难压减。
综合判断,今年财政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要多于制约因素,机遇大于挑战,财政发展仍将大有可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拟定2014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增幅为12%左右。各级财政部门要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改革,规范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减税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开展对已取消、停征、降标收费项目的回头检查,防止乱收费现象反弹。充分发挥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用好用活专项资金,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
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完善增加居民收入的财政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紧贴市场需求的新兴消费热点。加大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把扩大投资总量与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结合起来,保障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领域资金需求,逐步压减竞争性领域项目支出。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民生服务领域。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过剩产能化解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做好*9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的各项工作,提升县域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支持长沙市实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
(二)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支持农业“休养生息”。启动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支持启动“五小水利”五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省政策,缓解粮食收储仓容压力。适当扩大农业保险规模,探索开展地方特色农业品种保险,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百企千社万户”、“百片千园万名”工程
— 20 — ★
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大户集中。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乡村撤并、人员精简。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国家农村水电增效扩容示范试点。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重点支持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及部分困难边界县脱贫解困。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运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工程,充实新型城镇化内涵。推动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试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民生财政建设
改进民生保障方式。教育方面,要注重区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社保和就业方面,要在守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这条底线基础上,健全多缴多得、劳动致富的激励机制。医药卫生方面,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可持续机制。
充实民生保障内容。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运行补助和条件改善计划,缓解城镇“大班额”难题。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全面发展。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就业。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面。研究提高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支持完成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保险统筹管理,推动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补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支持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作用,重点支持社会福利、体育公益及校外教育事业发展。
★ — 21 —
提高民生保障标准。主要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10%的标准继续上调。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启动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对城乡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
(四)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由46家增加到82家,市县全面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规范收支行为,健全审批流程,明确管理权责,加强统筹整合,加快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试点,加快建立债务分类预算管理制度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探索省级滚动预算管理改革,尝试性选取部分重要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试编跨年度滚动预算。进一步清理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在2013年基础上再压减1/3以上。开展财税优惠政策清理。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中央明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研究探索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从整体上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
支持相关领域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收入分配、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水利等相关领域改革,适时启动省属非国资委监管企业改革。今年国家将适时推动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制度,单位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形成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财政部门要及早做好准备。
(五)坚持科学规范,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推动出台新的《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加强《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湖南省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深入开展“两依”示范点建设。完善征管办法,突出以票管收,创新收缴方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加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稳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化会计的基础作用,依法履
— 22 — ★
行会计管理职责。出台湖南数字财政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以应用支撑平台
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加快构建“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扩大到各层级预算单位,建立完善约谈和问责制度,突出加强对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型经济等重大产业类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加强对资产购置的审核管理,从预算源头控制支出、平衡配置,避免部门资产闲置浪费和配置苦乐不均。扩大投资评审范围,逐步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推动财政监督转型,加快建立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推动政府采购扩范围、上规模、增效益。进一步完善预算国库联动机制,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和固化。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出台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财政财务管理办法和综合评价机制。选择部分公益性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项目,启动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协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搞好政策衔接,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又养人办事。
积极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行为。完善政府性债务举借机制,从严控制新增债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实行偿债准备金制度。加强和规范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推动建立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和考核机制。
抓好厉行节约源头控制。严格执行《X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抓紧修订省直单位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省属金融单位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实施办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标准》。建立一般性支出控制机制,省直部门办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全面停止新建X政机关楼堂馆所。统筹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六)坚持素质提升,着力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当前,我省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广大财政干部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这里,我着重强调“五讲”:
★ — 23 —
讲大局。守盛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发展是全省*5的大局”,“新一轮改革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机遇,湖南决不能输在新的起跑线上”。财政部门讲大局,就是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改革是贯穿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5主题,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全部改革到位需要反复论证、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决不能议而不决、谨小慎微、裹足不前。
讲创新。改革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改革。在工作流程、资金分配、财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关键是有没有深入思考。创新要靠积累,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财政局长一定要脑勤、手勤、腿勤,不但对财政数字、财政家底要了如指掌,对ZZ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也要心中有数。创新要有闯劲,不怕风险、不断试验、不停探索,改革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靠我们大胆地闯出一条新路。
讲服务。这是由财政工作的特点决定的。财政受民之托为民理财,服务对象十分广泛,包括部门、企业、群众等。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把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放低身段,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为财政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自我革新、自觉放权,多换位思考,特别是对困难部门、困难企业、困难群体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该支持的要优先支持,该托底的要坚决托底。
讲效率。效率是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反映部门形象的重要标志。财政干部一定要讲效率,对上级部门和X组布置的工作,要雷厉风行、不等不靠、尽快决策、抓紧落实。要树立“马上就办”的意识,常事快办、特事特办、部署即办。要善始善终,做到交办事项件件有回音、有反馈、有结果。
讲纪律。严明的纪律是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保证。*9是ZZ纪律,就是要坚决与X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令行禁止。第二是工作纪律,就是要依法依规科学理财,按程序制度开展工作。第三是廉政纪律,这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要严格落实X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紧制定财政部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教育、监督、制度”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财政干部ZZ生命安全。
同时,要深入开展厅机关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抓好问题整改、
— 24 — ★
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市县财政部门、厅归口管理公司、省注协评协行业X组织要按照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省厅也要加强指导,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共同谱写全省财政发展新篇章!
★ — 25 —
“五化”确保非税收入管理与公共服务良性互动
(2014年5月8日)
非税收入管理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如何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做到在规范管理中体现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实施非税收入科学化管理,湖南1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五化”是确保非税收入管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实现管理职能集约化,完善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一是转变理财观念。树立非税收入与税收同等重要的理财观念,宜税征税,宜费收费。凡是依托公共权力或产权取得的收入都应纳入非税收入范畴,将当前难以准确界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专项收入统称为政府性收费并由财政统管。二是整合管理职能。归并非税收入立项和定标等职能,整合非税收入政策制定和征收管理等职责,形成权责统一、分工科学、监管有力的工作机制。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都应设立专管机构,并鉴于非税收入管理纯属行政职能,建议将地方现有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由事业单位改为行政单位且统一更名为非税收入管理局。
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构建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税项目管理体系。一是依法立项定标。非税收入立项、定标及资金管理等应遵循法定原则。建议中央颁布《国务院关于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决定》,并建立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为核心、单项法规或条例作为配套的法律框架。同时,适时修订《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保障。二是严格审批程序。对公共权力收入,要引入听证机制,并由省级以上(含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审批;对公共产权收入,要遵循有序、有偿、公开原则,构建各级政府资源要素公共交易平台,各级财政部门应全程参与并严把审批、招标、收缴、监督四道关。三是规范立项原则。以是否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为标准,确立非税收入立项原则,并建立项目管理的评估、调整机制。要清理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取消身份证工本费等“普惠性”以及城市路桥通行费等“时过境迁”的项目,对排污费等准税收性质的收费实行“费改税”,对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应专门行文明确规定不再纳税。
实现征收行为规范化,健全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征收机制。一是
— 26 — ★
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落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务中心的配套建设和功能完善。同时,政务中心管理机构要对各部门进驻、委托事项办理进行协调指导。进驻的部门要对其窗口充分授权,并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评估等制度。二是健全电子政务平台功能。通过政府内部专网和门户网站的功能互动,构建“外网受理-内网办结-外网反馈”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以省级电子政务平台为轴心,向各级政府辐射的政务服务体系。三是提升行政征收效能。依托政务中心,对接电子政务平台、执收部门业务系统、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和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建立行政征收与行政审批及行政效能监察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实现收缴结算电子化,形成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税信息共享格局。一是尽快启动非税收入“数据大集中”建设。将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作为金财工程的组成部分,启动“数据大集中建设”,确保基础数据同步更新、分成收入自动结算、收入报表自动生成。二是加快“票据电子化”实施进度。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以“空心票据”(即未套印固定票样格式的“空白”电子票据)为载体的“电子开具、网络传递、全程跟踪、源头控制”的新型业务流程,实现票据管理全过程的自动化,并推进财政票据的无偿供应。三是大力推行非税收入网银收缴。开发用于非税收入缴款的网上支付平台,即时完成收费项目及标准审核、资金解缴和电子票据出具等业务环节,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顺利缴款。
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创新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一是健全预算管理体系。重新界定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的差别预算管理方式,对现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编制,由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重新核定。取消财政专户管理方式,并建立包括基本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分别作为其单一收入来源,防止各级政府随意调节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占比。二是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在足额保障各单位执收成本的前提下,将非税收入剔除执收成本后的结余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将此作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规范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文件中予以明确。三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非税收入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确保用于合理的成本补偿和规定的专项支出。省财政对市县纳入公共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量部分可按比例统筹,以严控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将非税收入剔除执收成本后的结
★ — 27 —
余部分按一定比例建立偿债准备金或两型社会建设基金,以防治地方政府的短
期行为,并实现非税收入使用效益最大化。
— 28 — ★
严格执行《条例》规定 充分发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作用
(2014年5月8日)
今年是《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深化改革求发展,立足规范抓管理,在深入学习宣传《条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作用。
一是以学习宣传《条例》为抓手,夯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思想基础。
采取业务培训班、研讨会、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对《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以及《条例》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学习,增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湖南非税收入网、《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媒介广泛宣传我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引导社会大众理性认识非税收入,扩大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共识;充分利用省非税收入研究会、省非税收入研究基地等平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将优秀调研成果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发行,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是以细化解读《条例》为重点,强化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保障。
会同省人大法制委、财经委组织编写《释义》,逐条对《条例》规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既丰富了全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立法实践,也为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条例》提供有效依据,客观上还为财政部出台全国性的管理办法以及兄弟省市制定管理条例提供了重要借鉴;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研究制定了50多个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实现非税收入管理各环节法规制度全覆盖;先后制定20多个内部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和工作规程,并实行制度上墙、责任到岗,确保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树立了财政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三是以贯彻落实《条例》为根本,发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作用。
成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实行归口管理,确保征管主体合法;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并公开非税收入项目、标准等,确保征收项目和标准合法;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新型征管模式,确保“源头控收”;强化票据管理,确保“以票管收”;规范收缴结算,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大力推广POS刷卡、网上银行、批量代扣等新型收缴方
★ — 29 —
式,确保高效便民;坚持“稽查+调研”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确保以查促管;创新开展非税收入执收工作责任制考核,并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执收执罚行为依法依规依程序;将除教育收费外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重新界定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具体范围,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非税收入增长快、占比高”的现象;严格非税收入年度预算编审,初步实现将非税收入剔除执收成本后的结余部分由政府统筹安排,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资金使用效益。
— 30 — ★
PPP:改进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2014年8月19日)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运用PPP模式,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引导调动市场资源,减少政府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新路径,我省应当积极推广,稳妥推进。
一、公共服务供给运用PPP益处良多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以特许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的一种伙伴合作关系。PPP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将PPP作为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一次变革。PPP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公私部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具有其他投融资模式不具备的优点。
有利于减少政府负债。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单靠政府一家投入,容易导致政府负债增加。采用PPP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不但有利于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利于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PPP以契约形式,把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分工边界,促使政府职能由“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向“裁判员”转变,同时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从国际经验来看,PPP模式的项目往往都是投资规模比较大、技术比较成熟、长期合同关系比较清楚的项目。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共同合作,确定一个比较稳定的项目收益率。推广PPP模式,可以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如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的投资潜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二、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迫在眉睫
当前,我省正处在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初步统计,到2020年,我省仅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就超过5000亿元,融资问题已
★ — 31 —
经成为了横亘在前的突出问题。
过去,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建设资金大都通过政府设立融资平台公司,以土地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解决,导致政府债务膨胀,容易引发财政金融风险,截至去年底,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元。同时,由于平台公司贷款期限普遍较短,不能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匹配,“短贷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当前中央加强对融资平台管理、土地价格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旦银行收紧信贷,“借新还旧”方式将难以为继,现有的主要依赖土地财政的投融资体制弊端已显现,亟须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因此,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对减少我省政府债务,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至关重要。
三、推广运用PPP必须蹄疾步稳
为全面贯彻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镇化健
康发展体制机制,
财政部决定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PPP,我省已被列为首批试点省份。由于PPP在我省还是一项新鲜事物,推广运用PPP模式,既不能畏手畏脚、裹足不前,又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要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措施,选择合适的路径,做到蹄疾步稳。
转变观念。PPP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该由企业做的,要放手交给企业,该由政府管的,要切实管住管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PPP更需要政府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契约精神”,严格按合同办事。
稳妥推进。推广PPP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开展试点。对全省拟建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梳理,尽快建立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库,对已有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研究转换成PPP的运作模式。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本省实际的PPP法规体系,推动成立PPP协调管理机构,加强对全省PPP工作的指导。
总结经验。从国际国内实践看,PPP成败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论证科学、重诺履约。我省推广PPP是要在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挑选合适的项目开展试点,并积极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为其他项目提供范例。
— 32 — ★
湖南: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现代财政
(2014年12月27日)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依法理财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的法治化
预算本身就是法律。然而,我国现行预算离法治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
要表现为内容粗放、不够透明、财力比较分散、预算约束力不强等。
预算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预算体系;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
近年来,我省预算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抓收入质量,调整收入编制办法,完善收入考核指标。抓预算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实现除保密部门之外的全覆盖。抓专项整合,全面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抓资金绩效,压缩“撒胡椒面”现象严重的专项资金,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抓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继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逐步构建全口径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加快建立“六位一体”预算管理新机制。
一、改革税收制度,实现税收的法治化
税收制度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性制度,税收法定是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税制
还存在税收立法层次不高、税法体系不够健全、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等问题。
近期,我省税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增值税改革,“十二五”全面完成营改增目标,适时启动增值税立法;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加快资源税改革,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并逐步扩展征收范围;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此外,还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去年以来,我省税制改革稳步推进,先后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实施营改增试点,并对铅锌矿石、石墨资源税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改革试点。近期主要是积极做好增值税、资源税改革扩围和消费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 — 33 —
二、改革财政体制,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治化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现行分税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首先,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遵循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则,考虑税种属性和功能,将收入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地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对本地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其次,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考虑公共事务受益范围、信息复杂性和不对称性,把关系国家政令统一、促进区域协调、维护市场统一、确保国家各领域安全的重大事务集中到中央;把地方易于掌握情况、对区域外影响较小的事务划给地方;把地方易于掌握情况、但对区域外影响较大的事务划归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明确各自的支出责任后,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实现管理职责与支出责任、事权与财力的统一。
具体到我省,一方面要理顺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优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要对中央地方事权划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跟踪掌握中央改革动态,统筹考虑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调整。
— 34 — ★
地方财政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探索和思考
(2014年)
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定,强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