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陈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9月
★ — 1 —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X委书记陈
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
1.中办经历。他曾长期在中央办公厅工作,先后任中办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副局级秘书、正局级秘书。按照现行的秘书级别配置规则,一般情况下,只有中央ZZ局常委级别的官员才会配备正局级秘书。在办公系统最高机构的任职经历,加之长期跟随高级领导干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极大地增强了其综合能力。正如浙江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姚志文对他的评价:“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视野比较开阔,看问题站得高;接受新事物较快,适应性较强,处事稳重,考虑问题周全,讲究工作方式方法。”
2.年轻书记。他于2008从中办到地方挂职,担任宁波市委副书记,2012年任衢州市委书记,时年尚不满42周岁,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在任期间,突出“工业立市”中心不动摇,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旅游业大发展”两大战役(突出 “一个中心”,打好“两大战役”),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十大专项”“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等战略,进行大部门制以及乡镇区划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开展 “百千万先锋在行动”等活动,全力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连续两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成功,激发了活力。时任浙江省组织部部长蔡奇评价其为:“处事比较老练,敢于直面矛盾,干事创业的愿望比较强烈,能够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处事低调,为人谦和,自身要求较严格。对陈新同志的工作,省委是满意的。”
3.文风质朴。由于多年在中办工作,形成了庄重、严谨、细致的文风。他的讲话文章,注重从大局、大势着手,突出ZZ意识、问题导向和务实作风,站位准确,观点鲜明,用词稳健;不过分在意结构的形式美和语言的音律美,习惯使用简单实用的一级和二级标题,内容与标题契合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 2 — ★
目 录
2009年
1.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1
2010年
2.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进入城乡全面融合新阶段………………………6
3.在全市农村指导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提高认识 注重创新 切实做好全市农村指导员工作…………………………13
4.创新开发模式:杭州湾新区引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17
5.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24
2011年
6.在全市落实“三个普遍”百日集中行动推进会上的讲话:强化工作责任
落实“三个普遍” 加快推进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创新…………34
7.在全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选优配强 加强引导 确保农指员作用有效发挥………………………………38 8.服务民生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41 9.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 努力推动政法工作再上新台阶…………42 10.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6
2012年
11.在市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转变作风 创新突破 狠抓投入 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 12.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7 13.在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上的讲话……………………………………61
★ — 3 —
14.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66 15.在全市民政会议上的讲话……………………………………………………71 16.在新型城市化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75 17.建设“两地三城” 实现富民强市……………………………………………80 18.突出“一个中心”打好“两大战役” 全力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82 19.接受《浙江日报》专访:建设两富新衢……………………………………91
2013年
20.在市纪委六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94 21.在全市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98 22.在政协衢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讲真话 建诤言………103 23.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06 24.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09 25.在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113 26.在十大专项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116 27.在衢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22 28.在“共建生态家园”干部走亲连心服务基层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25 29.在全市重点项目“互看互学”活动推进会上的讲话………………………130 30.新春贺辞………………………………………………………………………133 31.百千万先锋在行动……………………………………………………………135 32.加快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138 33. 建设花园城市 打造休闲衢州…………………………………………………143
2014年
34.在全市“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47 35.新常态下衢州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153 36. 勇担主体责任 确保一方清廉…………………………………………………157 37. 打造生态屏障 建设幸福衢州…………………………………………………159
— 4 — ★
38.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162 39.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164 40. 治出一江清水 建设美丽衢州…………………………………………………170
2015年
41.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全面建设法治衢州 全力推进转型发展……………………………………174 42.在践行“三严三实”开展大抓基层组织年活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185 43. 以生态促转型 以转型保生态…………………………………………………191 44.新春贺辞………………………………………………………………………193 45.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195 46.以实干守牢大禹鼎……………………………………………………………198 47. 打好促农增收组合拳 让农民群众共圆高水平小康梦………………………201 48.大笔书写绿色化发展新篇章…………………………………………………205 49.加快推进绿色化发展…………………………………………………………211 50. 全面建设法治衢州 全力推进转型发展………………………………………214 51.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220 52.勇担推进“四个全面” 新使命开创衢州绿色发展新天地…………………224
2016年
53.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229 54.在衢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233 55.干部能上能下关键在于落实…………………………………………………236 56.新春贺辞………………………………………………………………………238 57.潜心念好“拆治归”三字经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240 58.敢担当善作为…………………………………………………………………243 59. 强化责任 担当实干……………………………………………………………245
★ — 5 —
2017年
60.在中国共产X衢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奋力推进“两山”实践
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247
61.干出衢州更加美好的明天……………………………………………………263 62.努力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66
63.光伏富民大有可为……………………………………………………………268 64.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奋力推进“两山”实践…………………………………272
2018年
65.在市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勇当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的排头兵…………276
66.加快建设美丽富饶“大花园” ………………………………………………289
2021年
67. 依法履职情况报告 ……………………………………………………………292
2022年
68.建树新风尚 勇当先行军 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先行”………………297
2023年
69.在物产中大集团举行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暨明道取势优术A领导力
培训班上的讲话……………………………………………………………301
— 6 — ★
— 2 — ★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2009年)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正确认识面临形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更加扎实地做好“三农”工作,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务必做到坚定、清醒、有
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还在不断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今年宏观经济大环境对我市“三农”发展的冲击还将不断显现,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就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能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这对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作为全X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X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是我们X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中央ZZ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于X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工作不能松懈。
二要充分认识我市“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三农”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走上了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基础设
★ — 1 —
施逐步配套,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450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9.1,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宁波“三农”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条件,这既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持宁波“三农”领先发展的势头,继续走在前列,需要我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并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从宏观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国家在出台刺激经济的措施中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等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对“三农”的倾斜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我市自身看,挖掘“三农”潜力有很大空间,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现代农业基础良好,农村中小企业自我调整能力强,还有一支热心“三农”和善抓“三农”的干部队伍。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中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再次赢得发展先机。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坏情况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今年“三农”工作的新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创新、务实
X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三个作为”的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结合宁波实际,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要抓重点。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长远,努力破解“三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力抓好“保增长、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重点工作,做到抓重点带全局,破难点促发展。
保增长就是要在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要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突出
— 2 — ★
抓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粮食功能区建设、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农村企业保生产、保经营、渡难关,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集聚集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要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和农村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等农村服务业,努力实现农村服务业由单业态、低水平向多业态、高水平转变。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农业和农村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为保增长、保供给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促增收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这是“三农”工作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不出现大的滑坡。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大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保护农民的合法物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营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强基础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顺利应对危机和风险、有效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今年经济发展放缓可能引发各类矛盾的实际,超前预测,过细工作,确保稳定。要切实抓好基层X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端正基层X组织和X员干部的执政理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要切实加强农村X风廉政建设,密切X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强化基层X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X的执政基础。要完善各项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拓展民意表达方式,确保农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要广泛开展“平安镇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强化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重民生就是要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 — 3 —
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紧要大事。今年的农村民生工程,要做到“两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两个结合”,就是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改善农村民生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作为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突出“三个重点”,就是要把满足农民多方面需求作为重点,使民生工程符合民意、贴近民需;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加快扩面提升作为重点,不断扩大民生工程的受惠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第二,要抓创新。创新是我市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推进宁
波“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基石。
抓创新要营造良好氛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尊重群众首创,善于发现农村基层的创新做法,善于总结提炼推广成功经验;领导干部要有带头创新的勇气、敢创敢试的胆魄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要敢于负责,勇于为创新者承担风险,保护好创新的积极性。
抓创新要遵循发展规律。要增强改革创新的前瞻性,科学预见“三农”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要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我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的实际,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双轮驱动,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及中心镇更多的权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把握X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大框架下求创新、求突破、谋发展。
抓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全国来看,珠三角、苏南、成渝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改革新政层出不穷;从省内看,杭州、嘉兴、义乌等地的一些创新做法也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要敢于学习,只要符合宁波实情,对宁波“三农”发展有借鉴意义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要善于学习,立足宁波特色,注重在引进、吸收、消化基础上再创新,使全市“三农”领域的创新迈出更大步伐。
第三,要抓落实。宁波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
要加强组织领导促落实。强化X委统一领导、X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村行政管理体系。大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
— 4 — ★
职能,发挥民主X派、人民团体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级X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转变职能,重心下移,主动有为,努力形成抓“三农”工作的合力。
要转变工作作风促落实。“三农”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强、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良好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首先要深入。各级各部门领导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亲近农民,只有这样才能想民之所想、办民之所需,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其次要实干。要走在前列,必须干在实处。农村工作需要讲道理,但更需要出实招,要坚持明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送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第三要持之以恒。农村工作十分艰苦,而且往往投入大、见效慢,因此抓工作要有长期坚持的准备,一抓到底的韧劲,盯住重点难点问题,不抓出成效不放手,不解决问题不松懈。
要强化考核督查促落实。考核督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前几年,按照省里的考核要求,市里已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考核标准,今年要根据形势变化和重点转换,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把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成效和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创服务型机关、促企业发展”等活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强工作督查,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确保年度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 — 5 —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进入城乡全面融合新阶段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我就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讲几点想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牢牢把握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这个新起点
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新目标。确立这个目标,既是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宁波实际的现实选择。
形势有要求。当前,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央作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需,拉动国内需求。因此,无论是着眼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立足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不动摇。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完全有责任确立更高的目标,继续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方面率先一步,走在前列。
宁波有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制定实施了《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和“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326个,环境整治村2142个,占村庄总数的84%;城乡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新步伐;体制创新逐步深入,一系列有利于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2008年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4.9分,接近城乡全面融合阶段,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7.3%,均位居全省前列,为实现更高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6 — ★
现实有挑战。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突破的问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长期形成的“城市中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差异很大;城镇带动力不强,节点作用和集聚辐射作用不明显;体制创新相对滞后,阻碍了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要牢牢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立足点
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关全局,刻不容缓,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农村经济面广量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立足点,努力推动农村经济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整体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由注重农业一产向注重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要注重高端化发展,抓好“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工程建设,重视引进适合农村发展的高端产业,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中,要坚持高起点,清洁化,防止借产业转移之际,将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要注重特色化发展,着眼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注重融合化发展,依托大工业、大项目发展配套产业,延伸城市服务业,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商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农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平台和服务机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科技贡献率。
二是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经济集约经营水平,努力实现农村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要提高规模化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行委托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要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经营方式,积极探索新的产权合作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强龙扶弱”。“强龙”就是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的农村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扶
★ — 7 —
弱”就是要大力扶持农村创业活动,重视培育微观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快园区化步伐,推进农村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农村块状经济。
三是提升生态发展水平。全面推广生态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由无度索取向标准化生态化转变,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体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实施“千村绿化”工程,启动湿地规划建设修复项目,加大对象山港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和相关扶持政策。
三、统筹城乡发展,要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协调推进这个着眼点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点和必由之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方式,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科学规划促合理布局。科学完善的城乡空间和功能布局,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协调推进的基础。具体来说要体现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体现城乡互促互进的要求。要统筹考虑新一轮镇村规划调整工作,促进“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卫星城(中心镇)—中心村”的梯度有序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格局。另一方面,要体现城乡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使镇村人口更加集聚、公共功能更加完善,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利用。
二是做大城镇促农民就业。做大城镇要从扩大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就业容量着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依靠产业来支撑,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又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各地在安排项目落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城镇产业集聚的需要,引导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为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实力和农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推进农房“两改”、中心村培育等为载体,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
— 8 — ★
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要扩大城镇的就业容量,紧紧抓住企业回缓的有利时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渠道和空间,又能解决企业劳动力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农民培训的层次和针对性,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有专长、有技能的产业工人。
三是完善功能促民生改善。当前,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公共服务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完善。因此,要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具体来说,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体现服务方便快捷的要求。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城乡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等各项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使用。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布局,既要强化交通、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又要重视教育、卫生、购物等生活性功能的培育,还要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娱乐性功能的培育,并按照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让农村社区居民一样享受完善的社区服务。第二,要体现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要求。从我市情况看,当前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着力点是扩面、提升、并轨。也就是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各项改善民生举措向所有人群覆盖。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各项保障制度的接轨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社保水平的差距。第三,要体现区域平衡发展的要求。要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去年出台了扶持政策,今年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各地要落实政策措施,完善帮扶机制,抓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结合农村住房“两改”、危房改造,推进山区、库区、海岛移民,使集中安置的移民能稳得住、富得起,山上资源能保护好、利用好。
四、统筹城乡发展,要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切入点
城乡发展不平衡,根本的原因在于城乡体制二元分割,以体制之坝,将政府资源拦截在城市,用体制管道,将农村资源抽送到城市,造成农村发展滞后。统筹城乡发展,根本的途径在于构建城乡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建立有利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有利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的城乡一元体制格局。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
★ — 9 —
一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我市农村改革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公共财政、民生事业等多个方面,但现时的改革还是初步的,只是做农村补缺的工作,与城乡一体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对城乡一体化改革进行系统谋划,对农民能够获得哪些利益,保留哪些权利,需要综合考虑;城乡一体化体制的目标模式如何,主要的差距在哪里,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做到胸中有蓝图,改革有方向,促进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全面深化。当然,实行整体推进,并不是要一步到位、齐头推进。在实际改革中还是要讲条件,要有轻重缓急,每年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突破。目前来看,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等,是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与核心,各级各单位要加强研究,出台措施,努力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是积极探索与规范有序相结合。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摸索,渐次推进,不断完善。我市处于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体制矛盾暴露比较早,城乡统筹改革的社会要求更加迫切,不可能等其他地区形成成熟的经验,也不可能等中央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相反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为全国的改革深化积累经验。因此,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我们的使命,也是现实的选择,各级各部门应该主动有为,积极进取,敢想敢干,努力创造好的经验。当然,鼓励探索并不等于可以不着边际任意妄为,要把握好大的原则:一是不违背X的大政方针,不与国家法律精神相抵冲;二是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三是有利于城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一时把握不了的,可以向上级X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咨询,争取试点,在试点中发现问题,逐步完善,成熟以后再行推开。
三是激发要素活力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体制改革,就是调整旧体制中与经济社会现状不相适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的方面,这是一个激发要素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在现有城乡体制中,农村土地流动性差,农村住房不可以上市交易,农村人口流动受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集体资产制度的制约。这既不利于农村、农民的发展,也是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要让农村各类要素在市场化流动中得到最佳配置,实现物尽所用、人尽其才,根本的方向就是明晰产权、有序流转,让农村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在改革探索中,难免需要行政推动,难免要实行政府调控。但我们一定要本着为农民着想、不与农民争利的宗旨,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包括经济利益,
— 10 — ★
也包括参与财产处置决策的权利。特别是各地在推动农村土地整理中,要把更多的可建设用地指标留给农村,土地指标收购要充分体现市场价值。在征地拆迁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中,要保障农民的基本居住权,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土地补偿和住房置换,不仅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要让农民在改革中扩大权利,增长财富,改善生活,赢得更好的发展。
五、统筹城乡发展,要牢牢把握加强X的领导这个关键点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事关发展大局和农民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认真贯彻X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农村X的领导,提升X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体制。要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在推进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机制,优化各种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各级各部门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理念落实到发展思路的谋划、发展规划的制定、重点工作的推进上,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机构,X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城乡统筹工作,在领导职责、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上强化领导。今年我市将推进行政机构改革,要整合有关机构,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工作制度,把城市管理部门职能延伸到农村。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举措,加强对城乡统筹工作的督查考核,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要抓好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实施好市委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X建新格局的意见,把农村X组织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推动城乡基层X组织互促互进,建立结对共建的城乡基层X组织互帮互助体系,广泛开展城乡基层X组织结对共建,着力推进城乡X建经验共享互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从优秀村(社区)X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鼓励从外出创业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等选拔村干部,把那些ZZ素质好、领导能力强、有市场经济头脑、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农民选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上。要完善对农村X员的教育、管理和激励制度,为基层干部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强农村干部应对新情况、
★ — 11 —
新问题的能力。
三是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推广基层重大事务公开表决、民主听证、“阳光村务工作法”等做法,落实村务、财务、X务“三公开”制度,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要高度重视农村征地、环境污染、集体资产管理、移民安置、农房改造、房屋拆迁以及农村“两委”改选中的敏感问题,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把民主方法和运用法律结合起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 12 — ★
提高认识 注重创新 切实做好全市农村指导员工作
在全市农村指导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对第五批农指员选派工作进
行了周密部署和细致安排。
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按照能力素质强、ZZ觉悟高的要求,认真做好选派工作,全市共选派第五批农指员3168名。在各级X委政府的领导、派驻单位的支持和农指办的指导下,全市农指员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第五批农指员共帮助落实村级经济发展项目1908个,落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2898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1.5亿元,帮助捐赠物资价值1600万元。回顾一年来的农指员工作,我觉得有以下四点值得肯定和总结:
一是抓组织领导,确保农指员工作有序开展。全市各级X委、政府都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农指办,各部门抽调高素质干部充实到农指员队伍,充分表明了各级各部门对农指员工作的重视。为让市派农指员更好地熟悉乡镇环境,更有利于在村里开展工作,市里还作出决定,第五批市派农指员全部担任乡镇长助理,在欠发达乡镇的联络组长还担任乡镇X委委员。农指员所在单位领导和县(市)区领导都经常前往派驻村看望农指员,如市科协主席杨志达同志一年中先后12次到村里调研,帮助确定村级经济发展项目。今年春节前,宁海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队,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看望各级指导员,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赠送棉被等生活用品。
二是抓制度建设,促进农指员工作规范运作。我市农指员工作成效明显,这与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到位、扎实开展工作密不可分,更是一直以来重视农指员工作制度建设的结果。各地根据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在为民代办、集中交办、联团驻村、巡视督查、指导员跟踪使用、回访反馈等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比如,慈溪市把农指员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乡镇、街道和各派出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明确由单位政工领导负责抓好农指员工作。鄞州区把农指员所在乡镇分为东片、西片、南片,每月分片组织召开例会,让农指员互帮、互学、互比,农指员工作的协同性明显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宣传报道,营造农指员工作良好氛围。各地积极发挥报纸、电视以
★ — 13 —
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优秀农指员先进事迹。慈溪市、宁海县拍摄优秀农指员专题片,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并在当地“一报两台”开辟“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农村”等专栏专刊,反映农指员的工作动态,宣传农指员的先进典型。余姚市、鄞州区在报纸、电视台上广泛宣传优秀农指员深入农村,和农民打成一片,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事迹。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指员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抓引导管理,提高农指员队伍能力素质。各级各部门重视对农指员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提高农村工作能力,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市农指办每年将各级农指员撰写的调研报告汇编成《情系三农》一书,作为农指员进村前的首要学习资料;利用简报、农经网及时传递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精神,搭建农指员交流平台。市农指办与各县(市)区农指办经常沟通,积极引导农指员围绕当地X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定期不定期地到乡镇和驻村走访,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交流,了解农指员工作情况。各乡镇(街道)坚持每月一次的指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听取农指员工作情况,协调农指员提出的有关问题,将例会作为农指员交流工作和思想的重要平台,确保农指员工作与乡镇工作紧密结合。
我市农指员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但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一是部分领导同志在认识上有放松和懈怠倾向。虽然农指工作已经常态化,但是每年的农指员抽调让少数派出单位产生应付思想,帮扶措施不够到位,后盾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乡镇的管理也有所放松,致使有的农指员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二是少数村干部有“等、靠、要”思想。多年的派驻农指员,进行资金和物资帮扶,使少数村干部依赖思想加剧,对农指员的要求就是送钱送物,这对一部分没有经济实力的部门和一些农指员造成了压力。三是乡镇专职农指员的工作还不够扎实。通过近些年的努力, 全市乡镇专职农指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覆盖率已经达到87.1%。但是一些乡镇对农指员工作专职化落实不力,农指员驻村精力受牵制,特别是有的欠发达乡镇由于人员编制少,专职农指员驻村时间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农指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X的十七届三中、
— 14 — ★
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多元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为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一)提高认识,把农指员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农指员工作是“服务三农、锻炼干部”的很好平台,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指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农指员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派出单位要认真选派那些能力强觉悟高的干部作为农指员,平常要关心农指员工作生活,积极为他们做好工作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各县(市)区特别是负有日常管理职责的乡镇(街道)要关心关爱农指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生活,摸清农村实情,提高农村工作能力,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各级各部门对履行农指员职责出色、群众公认的农指员,要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努力形成派出单位积极派出农指员、优秀X员干部踊跃争当农指员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创新,努力开创农指员工作新局面。各级农指办要积极做好X委、政府的参谋,认真探索有利于提升农指员工作成效的管理办法,及时总结先进派出单位和先进农指员的优秀事迹以及乡镇日常管理的典型经验。对农指员的工作成果要及时向分管领导总结汇报,对于农指员的工作情况要及时向派驻单位领导反馈,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农指员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农指办还要加强明查暗访,对工作不力的农指员,帮扶不力的派出单位进行督查通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三)常抓不懈,落实乡镇专职农指员制度。要继续推进乡镇(街道)涉农街道农村专职农指员工作,进一步扩大专职农指员覆盖率,提高专职农指员驻村工作效果。我在这里强调,专职农指员特别要落实一个“专”字。对乡镇干部相对比较富余、行政村又较少的乡镇,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定,在选派专职农指员时,选择ZZ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做群众工作、热心服务农民、擅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乡镇干部为驻村专职农指员。部分乡镇专职农指员根据村里工作实际需要,可以直接担任村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以达到加强农村基层领导力量和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对新农村建设任务重、问题较多的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信访集中村,选择强有力的专职农指员进驻。一些人口规模较小、总体比较稳定的行政村,实行“一人带多村”的模式。对部分干部编制偏少,行政村数量较多的乡镇,专职农指员可以适当兼顾
★ — 15 —
乡镇原岗位的工作,但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村里,保证每周不少于三天到村。有条件的乡镇专职农指员要脱离原乡镇的工作岗位,专心担任专职农指员,改在乡镇上班为到村里上班,确保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
(四)牢记责任,以高度的使命感开展驻村工作。第六批农指员培训后就要到村工作了,大家要按照“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的六个职责,虚心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尽快熟悉农村情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工作中,要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尽心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良好的服务树立自己的形象。
— 16 — ★
创新开发模式:杭州湾新区引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2010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X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探讨宁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对策,对于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宽广的视野、战略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底以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作出了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宁波杭州湾新区作为全省、全市发展的战略大平台,肩负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区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须直面外部的竞争和内在的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杭州湾新区是浙江省获批的第一个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但现在省内尚未获批而竞争力强的大平台还有很多,各地的竞争已从以往的经济开发区发展到新一轮大平台的综合竞争。
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紧迫。新区传统项目比较多,产业层次低,企业竞争力不够强,进区项目的亩均投入、投产企业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等数据与先进开发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是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是上虞、余姚化工园区以及余慈交界处西山垃圾填埋场废水对湿地和水库保护带来的环保压力和新区工业中漂印染、电镀、五金等传统产业带来的环保压力,严重制约着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建设的进程。
四是维稳压力逐步增加。随着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社会矛盾必然会增多,能否妥善化解矛盾问题,将直接影响新区开发建设的进程。
五是服务能力水平亟待提升。新区开发建设正处于起步转型时期,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服务、大环境整治等新形势新任务对新区政府提升服务能
★ — 17 —
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期待,杭州湾新区要在区域竞争中凸显“龙头”态势,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好新区的大平台地位和上级赋予新区的相对独立发展权限,突破常规式发展道路,大胆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新区转型升级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具有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领跑示范作用。
一、着眼大规划,全力构建以城市规划新理念引领新区开发建设的整体推
进机制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也是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搞好发展规划,用高水平的规划引导、规范和促进新区建设,对于更好地体现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规划滞后或者落后,将会严重影响新区的建设水平,进而制约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给后人留下沉重的包袱和历史遗憾。我们要切实把规划放在新区建设的头等地位,牢固树立规划先行、以一流规划引领一流建设的理念,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领导和高效推进,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编制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要求,加快完善规划体系,为新区转型发展提供科学蓝图和路径。具体而言,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定位高。围绕“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深化区域功能布局,全面推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编制,真正体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高端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真正体现新区资源特色和城乡、产业、生态以及人居的统筹协调。
二是理念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规划理念,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业规划机构和中介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借脑借力,以国际竞标、定向招标和规划技术服务外包等形式,邀请实力强大的规划团队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以国际一流的规划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力求规划的新颖性、前沿性,增加规划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美学含量、绿色含量和法律含量。
三是覆盖全。立足新区235平方公里的陆域范围和350平方公里海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功能区布局,加快完成总体规划。根据开发建设时序,加快
— 18 — ★
重点开发板块的城市设计,尽快确立新区高品质城市形象。
四是速度快。学习借鉴天津市规划编制经验,探索“边规划、边建设、边引资”同步推进的规划模式,打破常规规划编制时序,围绕近期建设重点推进规划、围绕重大产业项目做规划,提高规划的时效性。
二、着眼大产业,全力构建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集聚提升的产业发展机制
产业是新区发展的支柱和命脉所在,引领着新区发展的方向。宁波杭州湾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土地空间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形成大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企业、大项目,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新区经济实力、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坚持把抓大企业、大项目作为当前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全方位推进,力争取得新突破。
一是严把准入门槛。坚持高端化、新兴化、高产化的发展导向,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修订产业发展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进一步明确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项目。近期,要围绕汽车产业、新能源新光源、医疗器械产业、总部经济、金融后台服务业、房地产业、楼宇经济、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发展项目,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意见。根据项目的科技水平、投入产出、环境保护、行业带动能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社会贡献等,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拟引进项目综合评价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使新引进的项目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好项目。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根据产业导向,切实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特别是超百亿的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强化针对重点国别重点地区的招商,强化针对央企“十二五”期间新一轮投资计划的招商,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加快确立起新区大平台新形象。今年一季度以来赴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台湾等地开展的系列招商活动,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客户资源。目前,总投资35亿元的吉利沃尔沃汽车项目正式签约,新区成为首批吉利沃尔沃汽车的生产基地;新加坡光弘智能手机、库柏防爆电器项目、菲仕电机精密模具项目近期有望正式签约;总投资2.2亿美元、年产出60亿人民币的台湾智邦科技网络通讯交换机项目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下一步,要更加突出招商引资的生命线地位,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方法,特别是重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的作用;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决策体系和后期服务体系,加快项目落
★ — 19 —
地速度。
三是注重培育提升。在加快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以增量企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余慈腹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抓好区内存量企业的培育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方太厨具、沁园、妈咪宝、金田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切实增强企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能力。在中小企业中筛选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苗子”企业,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举措,鼓励企业开展上市、兼并、重组等活动,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化举措,加大环保投入,创新投入机制,下决心改造和整治漂印染、电镀、五金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或淘汰转移,培育绿色经济,推动科学发展。
三、着眼大投入,全力构建支撑大开发大建设需求的要素保障机制
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必须坚持大投入,加快大建设、完善大配套,
切实体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开发速度,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一是加大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及要素的投入。着眼于建设宁波北部国际化新城,加快完善区域对外交通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对宁波城市轻轨、高速铁路、沿海北线高速等专项交通规划的支持力度,力促早日动工建设,切实抓好一批框架性工程。加快水资源专项规划进度,从全市范围统筹平衡新区水资源保障问题,争取纳入省级范畴平衡。同时,通过增加新区重点项目发展的用地指标安排,加强闲置土地的清理,继续推进陆中湾两侧6.85万亩围涂和建塘江东侧7万亩围涂前期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满足开发建设的用地需要。
二是加大对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坚持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新区开发建设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组建实体性投资开发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封闭运作、滚动开发。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到新区设立一级支行的落地工作,改善区域金融环境。加强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探索引入金融机构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继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BT、BOT模式融资;积极引入金融创新产品,加快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中银投资、光大金融、中信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在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引入基金投资,彻底改变过去依靠
— 20 — ★
政府负债投入的投资格局。抓紧制定政策,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业基地建设,力争电子数据备份中心等意向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今年争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96个,政府直接投入20亿元。
三是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投入。一流的新区需要一流的人才保障。新区要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引进上必须不惜血本、舍得投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依托科创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力争近几年引进几位能够引领新区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顶尖人才,引进几十位能够带领国际水准研发团队的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几百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带头人才和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几千位具有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努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加大对新区环境建设的投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增强新区吸引力、向心力,促进人气集聚提升,推动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突出重点,坚持“西进北扩”,着眼于美化、亮化,抓紧推进一批重点区块的挖湖造景和景观绿化,加快邻里中心一期、跨海大桥东侧景观林带、九塘公园、合生创展休闲综合体、联合广场、越溪湖职工集中居住区等一批居住、休闲、教育、医疗、公交等公共配套建设,在城市景观、城市框架、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四、着眼大统筹,全力构建推进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机制,是新区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按照“群众得到实惠更多、区域经济发展更快、社会和谐稳定更好”的发展要求,加快行政管理、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形成与科学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促进高水平开发建设。
一是积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好新区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从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改进服务、有利于激发活力的要求,突破常规性县级政府管理模式,按照“大部制”模式,突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中心任务,加强行政职能归并,精简机构设置,提高运作效率。加快开发建设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依托镇级政府平台,推进托管农村和区内企业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集中管理,实现全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个口子管理。按照“区内
★ — 21 —
办、马上办”的要求,组建一流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着眼于“权责对应”和帮助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择优选拔干部机制,实行全员竞聘,打破部门界限和身份限制。
二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立足23个托管村分布现状,探索研究新区农村发展模式,围绕城市建设目标,把握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走出一条有新区特色的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近期重点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加快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依托新区产业,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就地城市化;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调整基层组织职能,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三是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依托新区城市化发展新平台,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市场化经营的社会事业大项目建设运营机制。坚持发展为民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利民”工程,积极构筑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出行、供排水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以“ZZ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企业安心、百姓安居”为总目标,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应急处理和外来务工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全面维护新区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着眼大联动,全力构建全市上下合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工作协同机
制
加快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是事关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现在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各地X委政府都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角度,花很大力气、动用很大财力、配备很强的力量,推进各自的大平台建设。面对激烈的竞争,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任务很重,需要全市上下的全力支持,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上下协同联动。强化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其整合政策资源、决策高效的机制优势,加强对新区重大事项的协调,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营造“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汇全市之才”推进新区转型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并继续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精神,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建设浙江“新浦东”的发展目标上来,统一到
— 22 — ★
加快高端发展、率先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上来,重点围绕新区体制创新、发展规划、要素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对新区的支持和倾斜,切实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二是加强与余慈等邻近地区联动。着眼于余慈统筹发展大局,更好地依托余慈、服务余慈,加强与余慈地区特别是慈溪市的工作协同,充分发挥杭州湾新区与慈溪市体制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全面理顺事权关系,建立完善慈溪市和新区关系顺畅、保障有力、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形成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发展局面。立足慈溪、余姚的产业基础,依托拥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带动当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是加强新区内部的联动。着眼于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进新区各项改革,理顺内部管理运行、考核激励等机制,激发各级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倡导“小政府、大服务”和“只为开发建设想办法、不为速度缓慢找理由”的理念,围绕服务好企业、服务好客商、服务好群众,快马加鞭地推进各项工作。推进管委会机关服务重心的下移,倾听企业和群众呼声,集中力量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突出对企业、外来职工、人才方面的服务。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的青瓷文化、艰苦创业的围垦文化、团结一致的移民文化”,弘扬新区人民的创新创业精神,并结合新区开发建设的新要求,总结提炼新区精神,同步推进新区文化建设。改革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推进干事型效率型廉洁型机关建设,努力营造创业创新、百舸争流、效率第一、服务至上、上下同心、团结和谐的新区形象。
★ — 23 —
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2010年)
分析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回顾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经验,分析优势和劣势,找出制约瓶颈,才能破解宁波高等教育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才能为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做出战略安排,推动宁波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
一、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高等教育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这是宁波高等教育动荡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高等学校随国内ZZ形势变化旋建旋废,或并或撤,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4年,这是宁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甬高校呈现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的大好局面。第三阶段,是2005年宁波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举措以后,使宁波高等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日益提高,为宁波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宁波市拥有1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
分析十余年来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宁波高等教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基本构建了宁波高等教育的新格局,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2008年,在甬高校1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3.3万人,其中研究生2275人,本科生6.7万人,专科生6.4万人,本专科学生比例为51.15∶48.85,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宁波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
二是结构多样化。15所在甬高等院校中,既有中央部委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也有市属高校;既有普通高校,又有成人高校;既有公办高校,又有民营机制办学的高校,还有中外合作高校;既有综合性高校,又有行业性、单科性高校;既能培养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也能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基本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
三是服务意识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
— 24 — ★
宁波高校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宁波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非常强烈,为国家和地方实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二)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宁波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这也是今后发展必须始
终坚持的方向。
一是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但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同样重视高等教育,加大投入,积极有为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兴市大会,把教育、科技的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并把其列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2005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科教大会,提出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一五”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市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1999年启动了大学园区(南区)建设工程,至2007年底园区总建筑面积达到213.6万平方米,总投入达到52.2亿元,6所高校入驻园区。2005年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以来,高等教育投入每年增加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
二是抢抓机遇,规划建设高校。199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推动了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1999年,宁波乘势而上,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按照中央部署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规划升格建设了一批高职院校,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等,宁波大学在省内率先创办国有民办的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各高等院校也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契机,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如宁波大学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宁波大红鹰学院于2008年升格为民办本科院校等。
三是创新管理,出台支持政策。200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大会,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服
★ — 25 —
务,使高等教育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协调。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政策措施, 如 《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搭建各类平台,促进高校发展。
四是探索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在大力发展宁波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走办有特色高校的发展路子,如采用国际引进模式,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校舍、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采用名城名校合作办学模式,创办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通过国有改制,作为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了浙江万里学院;与中科院合作,由中科院托管、与北仑区合作共建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体制各异、特色明显、前景广阔,大大丰富了宁波高校发展的内涵,激发了高校的活力。
二、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难题
过去10年来,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局面良好。面对这个发展规模和发展局
面,也存在一些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资源的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1999年后,我市新建了一批高职院校,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形成特色。针对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学科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的缺口仍比较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