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徽日报/2024 年/4 月/26 日/第 001 版
驰骋新赛道 合肥高新区风景更好
本报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江淮四月,春光正好,创新潮涌。
4 月 21 日,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在合肥高新区开园,合肥再添产业新地标。
4 月 24 日,第九个“ 中国航天日”,合肥高新区荣获商业航天“ 最受欢迎落地园区奖”。目前,该区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 120 余家,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机构 11 家,助力合肥加速迈向“ 中国星城”。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致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驰骋新赛道。目前,高新
区用全市 1.1%的土地创造出全市 15%的 GDP,连续 9 年稳居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十强。
构筑科创“ 新动力”
——紧盯源头创新,实现“ 从 0 到 1”
日前,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 W 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正式交付用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有能力研发该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的国家。
成立于 2016 年 12 月的国仪量子,短短七八年时间,已经成为“ 独角兽” 企业——量子精密
测量仪器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顺磁共振谱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子显微镜年成交量近
200 台,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创新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实现“ 从 0 到 1” 的“ 源头创新”。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 排头兵” “ 先行区”,合肥高新区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打造更多“ 国字号” 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肥高新区在推动国家量子实验室、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 国字号”平台落户。目前已引进包括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领衔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 24家,科大讯飞、阳光电源在内的数百家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 158 个。
聚焦源头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紧抓国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试点契机,瞄准全国一流高校、知名大院大所,开展“ 淘金计划”,常态化对接科技成果。2023 年,引育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理工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86 家,占合肥市 40%,其中中国科大赋权试点项目落地超过 80%。
源头创新,激活“ 新动力”,带来“ 新风景”。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全球唯一商用脑部专用 PET、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墨子号、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一项项了不起的“ 第一”,一个个意义非凡的“ 首创”,让高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源头创新的滋养中,去年,合肥高新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近 600 件,居全国高新区前五。锻造产业“ 新高地”
——瞄准未来产业,燎原“ 从 1 到 100”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从 0 到 1 是原始创新的突破,从 1 到 100 是产业化的跃变。近一年来,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
民用总部、十方星链中轨道激光中继卫星、巨弓科技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合
肥高新区签约落地。
优质企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新质生产力的勃兴。
在合肥高新区,零重力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预批产机型“ ZG-ONE” 产品成功下
第 1 页 共 3 页
线,为省、市前瞻布局,积极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贡献了“ 高新力量”。
合肥高新区加速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通了“ 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实现科技与产业的“ 双向奔赴”,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
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 金色桥梁”。目前,合肥高新区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