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电子报/2024 年/4 月/26 日/第 001 版
宁波高新区:产业创新从“ 书架” 到“ 货架”
本报记者 徐恒 卢梦琪 赵呈琭
开栏的话: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各类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从本期起,本报开设 “ 新型工业化调研行· 走进园区” 专栏,通过一线调研采访,报道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经验和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这里不仅有深水良港,还有入驻我国空间站的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我国第一条光学膜涂布生产线,全球首批上车的 800V 高压快充产品,全球效率最高的深蓝荧光材料⋯⋯ 4 月 10 日至 12 日,《中国电子报》记者来到甬江之畔,走进宁波高新区,深刻感受到新兴产业创新活力迸发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国家高新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从鼓励企业实干创新高端突破,到鼓励科研与市场一体化落地,再到鼓励企业全球争先,宁波高新区注重科技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 两端发力”,从“ 书架” 到“ 货架”,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徐云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力争到 2027 年,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协同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8.5%。”
走出一条阶梯式高端突破之路
走进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永新光学”)的展厅,一整面展示着 136 项专利、108 项标准的“ 专利标准墙” 立刻映入记者眼帘。虽然这面墙不大,但却折射出永新光学从“ 0” 到“ 1” 再到“ 100” 艰辛而又振奋人心的创新之路。
“ 一个宁波帮,半部近代史”。自近代以来,“ 宁波帮” 以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精神,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回溯到 1997 年,当时永新光学的前身宁波光学仪器厂经营陷入困境,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单一品种的传统低端显微镜,缺乏市场竞争力。著名侨商、香港“ 宁波帮” 代表人物曹光彪坚信科技兴国,为了造福家乡,毅然决心投资宁波光学仪器厂,从此永新光学踏上了“ 引进、消化、创新、标准引领” 的蝶变之路。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 永新光学的发展史,是一条清晰的阶梯式技术突破路径。从早期向领先客户学习基本的生产工艺与产品设计知识,到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学习新产品开发,到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进行研发学习探索前沿技术,再到借助标准平台、开发先进标准,实现高级别创新。 ” 永新光学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奚静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
永新光学主营的是显微光学仪器和核心光学元组件,如今已成为光学显微镜国家级制造业“ 单项冠军” 及光学元组件的龙头企业,主导制定 ISO9345 显微镜国际标准,成功研发国内首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 嫦娥” 工程制造多款光学镜头,承接并制造出中国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服务国家空间科学战略。
不过,永新光学的创新步伐并没有停歇。
公司将立足光学显微镜和条码机器视觉业务,积极拓展激光雷达和医疗光学领域,尤其是在
第 1 页 共 3 页
激光雷达业务的突破,打开了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 面向智能驾驶等新兴产业,我们依然要向客户学习、向科研机构学习,并逐步向价值链上游攀登,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增强我们的创新活力。” 奚静鹏强调。
在宁波高新区,有着如此实干精神并取得创新突破的企业数不胜数。路宝科技研发的无砼桥梁伸缩装置及高分子密封材料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乃至全球的技术空白,激智科技量子点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宁波高新区企业近 5 年获得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达到 9 项。
“ 宁波是以‘ 制造业立市’ ,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民营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强,拥有巨大的创新活力,这在宁波高新区尤为突出。 ” 宁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尚海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据悉,宁波高新区全区科技支出增速连续 2 年保持 20%以上,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达 8%,位列全市第一。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00 件,居全市首位。
从科研论文到产品落地一体式创新
在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激智科技”)的厂区,一卷卷透明膜布正在生产线上有序传动,这是用于液晶显示背光模组扩散膜材的涂布工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激智科技自主设计组建的国内第一条光学膜涂布生产线,打开了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