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滨州日报/2024 年/4 月/28 日/第 004 版县乡
市西街道坚持X建引领积极探索“ 1+1+N” 工作模式
“ 五社联动” 做优做细助残综合服务
记者 田中岳 通讯员 董高峰 杨雅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田中岳 通讯员 董高峰 杨雅婷报道)近年来,滨城区市西街道坚持X建引领,积极探索形成以需求为轴、以社工为线,汇聚“ N” 项资源为主的“ 1+1+N” 工作模式,建立完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 五社联动” 助残综合服务体系,蹚出了“ 机制赋能”“ 五社联动” 的市西路径。
“ 1” 指以需求为轴,实现助残服务“ 有声有色”
推行“ 五门一声”,提升服务质量。市西街道通过 22 个社区 180 名驻站社工带领志愿者推行“ 五门一声” 工作法(即:敲开家门、服务上门、政策进门、打开心门、找准窍门、聆听心声),逐户走访,精准摸排出智力精神障碍类 186 人、肢体残疾类 506 人、视力听力言语障碍类 122 人、多重残疾类 92 人,详细掌握了每个残疾人家庭的需求,为助残服务工作的个性化专业化开展奠定数据支撑。
建立“ 四色台账”,实行量体裁衣。按照残疾群体实际需求,市西街道按颜色对残疾群体建档立卡,建立起“ 四色台账”:红色代表精神残疾,蓝色代表肢体残疾,绿色代表听力视力言语残疾,黄色代表多重残疾。“ 四色台账” 的建立,提高了助残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确立“ 四项清单”,明确主体责任。在建立“ 四色台账” 的基础上,市西街道梳理形成了需求、资源、项目、责任“ 四项清单”。社工摸清需求,社区统筹资源,社会组织承接具体服务项目,街道压实民政所、社工站、社区社工分站、网格社工等相关责任。截至目前,已为 100 余个残疾家庭提供了包括心理慰藉、辅助就业、康复训练等多项精准服务。
“ 1” 指以社工为线,串起助残项目“ 支持实体”
联动社工力量,牵起服务主线。以驻社区社工为线,市西街道发挥社工的专业支撑优势,与社区志愿者形成嵌合式联动模式。在街道实施的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和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等服务项目中,该街道引入海燕社工、如北辰社工、阳光家庭关爱、医路相助等 5 家专业助残社工组织,联合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个案服务 108 次、小组服务 34 次、社区助残活动 200 余场。设立巧手创业灵活就业手工小组、思源互助小组,开展社区“ 关爱弱势群体 点亮精彩人生” 直播培训活动等,帮助 13 名残疾人学会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实现灵活就业。
联动社会组织,支撑服务动能。市西街道依托“ 如北辰社工” 宋磊、“ 海燕社工” 谷海燕等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优势,开办了 3 处“ 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 助残特色工作室,通过采取“ 双向三方六步” 工作法(“ 双向” 即各代表委员以驻室听需求和入户摸需求的“ 双向” 为民服务为切入点,发扬“ 一线工作法”,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三方”即X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建三支服务队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扶危助困、清除积雪等重点工作;“ 六步” 即工作室严格按照登记、接待、转办、处理、反馈和归档的六步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