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浙江日报/2024 年/4 月/29 日/第 007 版理论周刊
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中央X校王学斌教授在“宣传研学堂”上的演讲摘要
本报记者 吴晔 整理
王学斌: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X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思想文化研究,出版有《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史学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孔子研究》等报纸和期刊发表文章 200 余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 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百年来,我们的法宝有很多,但是如果要作一个高度凝练,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探索的最大推动力是“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和文明拓展。在“第一个结合”中,已经触及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宝贵内容。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迁和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两个结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自然拓展,没有“第二个结合” ,我们很难真正理解更为深刻的文化国情。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这恰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最深层的内核,极端重要。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我认为有三个层次:一,彼此契合是承认双方的异和同。如果两大思想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模一样,不需要结合;如果两者完全不同,缺乏对话的平台和契机,也无法结合,一定是取长补短,各有优势,能够各取所需。二,彼此契合的态度是平等对话。结合是双方能够从容地审视对方,选择合适的内容为我所用,最后形成彼此深刻的互化。三,彼此契合的实现要靠中国共产X人,要积极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其实提示我们要把握“互相成就”有两个前提,一要深谙互相成就的具体条件,二要明确互相成就的实质过程。
第三,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意味着什么?国家蒙辱意味着国力需要由弱转强,所谓的传统帝制不能够应对这种局面了,我们要实现国家的重建。人民蒙难意味着我们的民族要更加凝聚,实现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升华,完成民族再塑。文明蒙尘意味着我们的文明虽然很重要、很伟大,但当时已不足以应对西方工商文明,我们需要实现文明的更新。而通向旧邦新命的路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打破三个困惑:第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跟现代化不是对立关系,文明中有大量的现代性因素在里面,否则无法对话。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第三,在这个更新过程中需要现代化赋予我们新的力量。
“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从古老文明中找到很多宝贵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第一个是突出的连续性,有助于破除西方那种所谓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模式,其中蕴含着我们的现代化在路径选择方面的自主发展方向。第二个是突出的创新性,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框架设计方面的一种全面发展
第 1 页 共 2 页
思路,我们不是串联式,我们是并联式。第三个是突出的统一性,我们人口这么多,疆域这么大,问题这么复杂,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带着 14 亿多人跨入现代化的门槛,所以这个是没有什么模式可以选择的,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架构、这种动员能力,在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