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汉中日报/2024 年/4 月/10 日/第 001 版
发挥文旅特色 助力富民强县
——洋县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玉文
近年来,洋县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紧扣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 六个洋县” 总体目标,把文旅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夯实生态本底
洋县是“ 朱鹮之乡”,朱鹮是洋县最知名的 IP。被誉为“ 东方宝石” 的朱鹮,对栖息环境十分挑剔。多年来,洋县努力涵养优越环境,帮助朱鹮栖息繁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力,使朱鹮种群数量持续增多,朱鹮也从洋县飞向了全国各地。同时,该县是国家“ 南水北调” 及“ 引汉济渭” 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有长青华阳和朱鹮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包括“ 秦岭四宝” 在内的一大批珍稀野生动物。
“ 本来是看朱鹮的,没想到连金丝猴一起看了,心情特别激动。” 今年 3 月,一只金丝猴下山到洋县何家村“ 蹭吃蹭喝”,让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感到一阵稀奇。当地村民介绍,朱鹮现在已经随处可见,这些年还常常能见到其他野生动物到村里觅食。
清明小长假,“ 秦岭四宝” 齐聚的长青华阳景区又一次迎来了客流高峰。俯瞰景区,三山对峙,两河并流,景区似一叶小舟,荡漾在青山绿水之间。 “ 许多游客来景区,就是冲着我们的生态招牌,来这里看野生动物。 ” 华阳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还开设了萌宠乐园,有 100 余种动物,游客可近距离观赏。
“ 要想吸引游客来洋县旅游,首先得有个好生态。” 洋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围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和土地、山林、旅游、水能等资源,积极推进以秦岭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传承历史文化
清明小长假,游客早早便前往蔡伦墓祠游览。除了拜谒历史名人蔡伦,大家还对墓祠内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展示的蔡伦纸制作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造纸作坊内,纸匠师傅通过对构树皮进行浸泡、蒸、切料、捣浆制絮、抄捞等一系列工序,再现手工造纸的整个流程。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作为我市确定的非遗项目之一,近年来得到洋县大力推广。去年在洋县召开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会上,该县负责人表示,要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建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保护非遗资源,以更大力度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洋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悬台社火、皮影戏、汉调桄桄木偶戏、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手工造纸技艺、蓑衣编织技艺、社火锣鼓、华阳民歌等,都是蜚声市内外的优秀非遗。截至目前,洋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4 项、省级名录 9 项、市级名录 9 项、县级名录 78 项。
洋县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还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农家小院里架起大锅,蒸上热菜,熬煮肉汤,洋县土席烹制的氛围感便营造了起来。 “ 在洋县土席很流行,本地人办喜事会用传统土席招待客人。现在有许多外地游客也喜欢来吃我们的土席,为我家带来了新的收入。 ”有着 20 多年土席制作经验的本地师傅说。
从“ 淄博烧烤” 到“ 天水麻辣烫”,美食已成为当下吸引人流的“ 流量密码”。洋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土席,洋县面皮、马畅浆水面、华阳神仙豆腐、纸坊枣糕馍等本地特色小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