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酒局多不多,已变成衡量县城体制内人员,地位重不重要的黄金标准,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体制主任说:如果你是不喜欢人情世故的年轻人,考公考编一定要往大城市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一旦回到小县城,你所谓的能力和学历可能在关系和人情世故面前一文不值。
战友套战友,同学套同学,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各种裙带关系,谁家都有点关系,说一个人再联系一个人,总能扯上关系。
县城是一个关系网络和人情世故大于规则的江湖,只有你关系到位了,一些事情可能才好办,另外越穷的地方越想着权力变现。
县城虽然说地方不大,但是很多人都是人情,都是玩关系和人情世故的高手,你跟他讲道理,他可能会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讲法律,他就跟你谈人情世故,所以说县城里很多事情要靠关系的。
在小县城里你想混得好,必须要有势力、有人脉、有背景,你才能在那个地方享受既得利益者的红利。
在这种环境下,不公平的现象,如暗箱操作、灯下黑、任人唯亲的情况更容易发生。而越是大城市,一线城市,单位越大,平台越大,越会公开透明,越讲究个人实力。
我们说人情世故的本质是一本经济账,运用人情世故的同时,必然要充满各种算计。
年轻人不喜欢小县城的人情世故,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本通过人情世故才能搞到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可以用钱解决了,能用钱解决的东西就不要用面子、感情,所以很多人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很难再回小县城。
可以说在中国的许多县城中,酒局的多少,已经成为了一种衡量社会地位和重要性的一种隐性标准,没有饭局就说明你混的不行?
在县城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夜生活并不像大城市那样繁华多样,参加各种各样的饭局几乎成为了唯一的热门社交活动。
饭局文化博大精深,求人办事请吃饭,饭局吃的不是饭,是局,不光要懂得怎么组局,还得懂主陪怎么喝、副陪怎么喝。包括先敬谁,举杯的高低,一边要被敬,一边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爱喝,但是一旦开了场,就务必要让对方喝下去。
中国酒桌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等级秩序和地位确认,对于新人来说,饭局可能就是一场服从性测试,觥筹交错间,一桌人都在不断的确定自己与他人的等级和地位。
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权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和真相。
在官场上,敬酒与劝酒显示了上下级的权力关系,这种测试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在商场上,敬酒与劝酒显示了谁有求于谁的利益关系,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你看得到交换的酒杯,没看到交换的利益。
当然在县城这片大森林里想要生存那就要随大流,但是也要有选择的参加饭局,纯粹以喝酒为目的的饭局不要去,那些二天一小醉,三天一大醉的同事局不要去,今天你请客,明天我请客,后天他请客,吹牛的局不要去。
耽误自己的宝贵时间不说,还不如自己有空学学习,充充电,多提升自己,陪陪老婆孩子耍一耍,陪女朋友逛逛街。
另外违反纪律的饭局不要去,当你有了一官半职后,很多人就想围猎你,不要和他们称兄道弟,你和他们不是真感情,他看中只是你手中的权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翻脸。
因为这种事背个处分不值得,别一失足成千古恨。当自己圈子打开以后,反而要学会精简,不要什么局都想蹭,什么局都参加,不要什么牛鬼蛇神喊你,你都风尘仆仆地赶去赴约。
每一场局,你都要想清楚它的价值和意义,弄清楚这次饭局的主旨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最重要的是评估你在这场局的角色和定位。
关于酒文化,有人把它看做游戏, 有人用它忘掉愁绪 ,有人用它统领全局,有人用它杀伐四方, 凡事都有两面性 ,关键是看自己, 处在何位,意在何为 ,让他为我所用,才是真正成熟的思维。
主任箴言:对女孩来说,不要漫无目的赴局,你又不是陪酒小姐;对男人来说,少搞无效社交,不做酒囊饭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