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4 年/5 月/7 日/第 A06 版学术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
四川轻化工大学 李鑫
摘要: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既是高校思想ZZ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百年大X永葆生机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华民族精神重要论述为指引,提出了两者内涵与外延,辩证统一关系的逻辑理路。新征程上,把握民族精神培育与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对于推动大学生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机理;协同育人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机理
内核取向与价值指向互蕴互摄。 中华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均具有时代发展性、 系统性,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教育来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在教育中凝聚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国家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是高校教育事业价值旨归。中华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逻辑首先在于二者都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内在形成内生动力,其次二者都属于精神因素,最终要转化为意识观念,推动主观去影响客观世界,二者都有共同的动力指向,就是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高层次,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运用,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根本之在。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共同理想、远大理想、信任信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精神内容,最终直至共产主义精神。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追求核心信仰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合培育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精神信仰、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凝聚的社会共识。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既是立足当下社会发展现状,又着眼未来发展,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征的根基体系,承载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核心要素,蕴含了中华民族历史革命和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 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
现实动力与未来发展互利共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