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乡日报/2024 年/5 月/13 日/第 003 版理论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探究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政工师 张志健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应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为己任,积极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高校作为向国家、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精神弘扬的重要使命,可从构建“ 共同体”、用好“ 活教材”、探索“ 新模式” 方面入手,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构建“ 共同体”,完善文化自信培育引领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高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支持,在资源整合中形成“ 文化自信培育共同体”。一方面,高校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应明确自身在家国情怀传承中的重要职责,关注家庭、社会组织和机构等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作用,申请家校共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以家校共建、社区互动等形式组织家国情怀专题的文化传承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高校可在公益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组织机构中宣传家国情怀,结合时事热点、主旋律声音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更好地感知、欣赏和理解文化,培育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家庭、社会组织应积极参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发挥自身在家国情怀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自觉接受高校的引领,充分展现协同育人重要功能。例如,家庭成员应转变教育观念,站在大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引领示范,以良好家风熏陶大学生,培育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
用好“ 活教材”,丰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
在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系统整合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精神价值等,并将其转换为育人资源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出发,集体备课、加强研究,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