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5 月/10 日/第 009 版国是· 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讲述——
重庆璧南河:由“ 污” 到“ 清” 的蝶变
本报记者 王硕 通讯员 陈娟 余常海
开栏的话:
优美清澈的河流湖泊是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期盼也是影响其感知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改版之际,生态版推出“ 委员讲述· 我身边的河” 栏目,以委员视角讲述身边的河在X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变化,以此为透镜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成就,从而汲取经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创未来。
重庆主城向西,两山夹一谷的地方就是重庆市璧山区,对于这个山谷之间的城市来讲,“ 水”
如生命一般的重要。
璧山区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也没有大的湖泊水库,只有璧南河等三条主要河流,人均水资
源拥有量 556 立方米,属于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
缺水之城更加重视治水之道。从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就由重庆市
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级河长,负责督办这条河流的管理工作。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的余国东更时刻关注璧南河的水生态治理。近年来,重庆对症施策,盯紧璧南河重点点位,找缺口、补漏洞,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璧南河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
经过匠心治理和持续修复,这座缺水的璧山城,如今建设成了一座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和谐共生的宜居之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缺水却更怕水
曾几何时,璧山人对水既渴望又害怕。余国东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璧山是缺
水区,但相对于缺水,璧山区更害怕水。
“ 害怕是因为水会给璧山带来‘ 害’ 。” 余国东解释说,璧山的“ 水患” 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缺水。数据显示,璧山区年均降雨量为 1101 毫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 556 立方米,仅为重庆人均水资源量的 1/3。
其次是污染。余国东表示,发源于璧山区,最后于江津汇入长江的璧南河,是璧山的母亲河,流域面积达 452.7 平方公里,占了区域面积的 42.7%,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集聚,璧南河周边更是聚集了众多的散乱污企业和养殖场所。
“ 企业排放的污水和养殖废水都往河里直排,璧南河的水质一度达到 V 类。” 余国东回忆说,曾经璧南河臭气熏天,一度人不愿住、商不愿来。
最后便是水灾。由于璧南河及支流两岸垃圾泥土乱堆乱倒,导致河道淤积堵塞,城区璧南河防洪能力不足,每遇暴雨,城区必淹,必定受灾。2007 年的一场“ 百年一遇” 特大暴雨,璧山城区被淹严重,让璧山群众受尽苦楚。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出
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思路。
在重庆市政协的监督帮助下,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具体指导下,璧山区针对全区缺水的发
展瓶颈,提出了一个主攻方向——把水生态环境作为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来抓,把治水治污
第 1 页 共 3 页
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基础来做,将水“ 害” 变水“ 利”。
如何改变这条河的面貌,成为当时治水的一道难题。为此,余国东几乎每月都要前往璧南河
进行调研和调度。
“ 璧南河的治理凝聚了多方的力量。首先以河长制推动璧南河治理,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重庆市政协很关心关注璧南河的治理,组织各级政协委员开展了系列明察暗访监督性调研视察。” 余国东介绍说。
治污治“ 源头”
“ 治水先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