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赤峰日报/2024 年/5 月/15 日/第 001 版
赤峰市:文旅融合 奏响全域全季旅游“ 交响曲”
记者 许晨曦
这里有 8000 年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 华夏第一村”、诞生了“ 中华第一龙”;这里是马背上民族的故乡,用勇毅和智慧书写了一部部传奇故事;这里被评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内蒙古石林”。这里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因城区一座屹立万年的赭红色山峰而得名。
文旅赋能 打造赤峰旅游新业态
赤峰市积极打造特色景区,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加快推进道须沟、玉龙沙湖等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步伐,同时借鉴网红城市出圈经验,每个旗县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差异化打造核心吸引物和业态品牌,培育网红产品。积极推进旅游线路推介和产品开发,精准对接游客需求,围绕来了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带什么,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和产品,让“ 头回客” 变成“ 回头客”,让“ 过路客” 变成“ 过夜客”。
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深化“ 农业+旅游”“ 文化+旅游”“ 红色+旅游”“ 研学+旅游”“ 康养+旅游” 等融合发展模式,创意化、差异化打造一批集农文旅康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精品村。
用节会引人。将“ 玉龙故里”“ 龙年游龙乡” 等主题贯穿全年,系统串联全年龙文化主题文旅活动,不断提升赤峰作为“ 中华第一龙” 故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节庆赛事活动与旅游融合。让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的“ 节庆+” 成为赤峰旅游新常态。2024 年春节假期,以“ 欢欢喜喜过大年 游龙御马迎新春” 为主题推出 10 大类 306 场系列活动,春节 8 天长假累计接待旅游人数 331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2.8 亿元,是 2023 年同期的 2.1 倍和 4.8 倍,接待游客人次居全区首位,成就了有统以来热度最高的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其中,喀喇沁旗王爷府镇“ 来王府 过大年” 以“ 四大主题灯会+一大集市庙会+三大非遗演绎” 为特色,单日客流量最高达 3.8 万人次,累计接待各地游客 30 万人,综合营收达 1.2 亿元。推动文博展览与旅游融合。不断完善文博场馆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市区博物馆与 50 家旅行社成功签约,推出考古游径路线
19 条。2023 年推出“ 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 等 678 场沉浸式体验活动,全市 22 家博物馆
累计接待观众 302.4 万人次,“ 博物馆热” 持续升温。2024 年 1-2 月份,全市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
50.8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6.2%,其中春节 8 天长假接待观众 23.3 万人次。
“ 跟着音乐节去旅行” 成为一种新时尚。赤峰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出优质旅游演艺作品。以翁牛特旗传统非遗民歌为蓝本的《诺恩吉雅》实景音乐剧,以蒙古族骑兵故事为创作原型、表现各族人民抗日精神的《英雄铁蹄马》话剧实现常态化演出。大光顶子、乌兰布统两大音乐节累计接待游客 39 万余人次,拉动综合经济收入 2.6 亿元。
冬闲“ 不闲”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 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为赤峰市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指明了方向。
冬日的严寒,挡不住人们在冰雪中找寻欢乐的热情,达里湖畔、紫蒙湖边人声鼎沸,一年一度的冬捕节拉开帷幕⋯ ⋯ 通过“ 冬捕+旅游” 模式,将祭湖醒网、民族歌舞表演、头鱼拍卖、冰雪运动会、驼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融入其中,配套美食、年货节、民俗体验等相关文旅业态,展现了赤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两大冬捕节活动累计接待游客 14 万人次,拉动综合经济收入 1300 余万元。达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