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惠州日报/2023 年/8 月/3 日/第 002 版要闻
“ 高质量发展看惠州” 媒体调研行走进市科学技术局
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惠州日报记者 邱若蓉 陈相成 刘豪伟
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成立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强强联手,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惠州新型储能产业进入产学研结合发展新阶段;亿纬锂能开发出比能量 135Wh/kg 钠离子电池,贝特瑞实现规模化制备硅基负极材料⋯⋯依托企业技术力量,我市不断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好基础。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统筹指导的“ 高质量发展看惠州” 媒体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新型储能产业,走进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学技术局X组书记、局长黄辉表示,我市科技部门将紧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新型储能与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 最先一公里” 和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有机衔接问题,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现状
技术创新基础好 高企数量快速增长
目前, 惠州拥有较为完善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已成为国内电池品类最齐全的产业基地之一,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水到渠成。
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当前,对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重
要电池材料进行技术突破创新,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 是推动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 双碳”、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今年在重点研发计划和“ 揭榜挂帅” 项目新设立了新型储能专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型储能领域企业高质量发展。
“ 惠州新型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市一大批龙头企业的积极研发密不可分。” 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钟参云介绍,我市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好基础,正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已储备一批科技成果, 拥有新型储能产业技术专利 2845 件, 位列全省第 5,其中锂离子电池领域、全过程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利储备均位列全省第 4。
在惠州,当前已集聚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赣锋锂业等多家行业龙头电池制造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引领下,上下游配套企业越来越多。布局涵盖电池制造设备、电池材料、电芯、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十多个环节,基本形成产业闭环。
“ 产业集聚效应让储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 钟参云介绍,我市储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从事“ 新能源与节能领域” 的高企从 2019 年 68 家增至 2022 年 166 家,年均增长 40%。今年,相关联高企增长速度更为迅速,目前已达到 510 家。
平台
创新平台聚集为产业发展增添信心和底气
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今年 5 月,我市成立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由东江实验室携手惠州学院和我市新型储能产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成立,并得到中国科学院近物所、过程所、盐湖所、物构所、广州能源所等大院大所鼎力支持,加入联盟的还有利元亨、贝特瑞、赣锋锂电等我市新型储能产业科技领军企业。
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强强联手,将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协同,标志着惠州新型储能产业
第 1 页 共 3 页
进入产学研结合发展新阶段,为全市新型储能产业技术研发插上腾飞翅膀。 “ 联盟会组织企业与研发机构积极对接,通过‘ 大院大所’ 的研发能力,帮助更多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做好技术研发支撑。” 市科学技术局产学研科科长蒋照炼表示。
据了解,当前,惠州不仅拥有我省唯一的能源类省实验室即东江实验室,还有储能领域省重点实验室 2 家、新型研发机构 5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3 家,集聚了一大批能源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创新平台聚集为我市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增添了信心和底气。目前,我市已设立新型储能科研专项,建立创新联盟日常运行机制,推动东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近物所、过程所、盐湖所、物构所、半导体所、广州能源所、中科大等大学大院大所,与我市新型储能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好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优势,对开展新型储能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等以项目的形式给予支持。
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将继续发挥好联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