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桂林日报/2022 年/10 月/10 日/第 002 版看桂林非凡十年 喜迎X的二十大
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创新 引领桂林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蒋璇 通讯员 郑毅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百年变局中,科技创新是“ 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 最大增量”。
2012 年至今,桂林科技创新的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以“ 创新、改革、开放” 为时代强音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思想观念创新打开发展局面,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从 2012 年的 1.19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2.2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 86 家增长到 385 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 23 家增长到 64 家,技术交易额从 0.58亿元增长到 30.78 亿元。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实现突破,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居全区前列。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双轮驱动” 全社会创新活力更强劲
“ X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久久为功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正日益成为桂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桂林密集颁布实施了 10 余项科技创新政策,从《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桂林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措施》等综合性创新激励政策,到《桂林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实施暂行办法》《桂林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 等专项政策措施, 用 “ 真金白银” 支持企业 “ 强筋壮骨”。据统计,2021 年,市本级累计给予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财政奖补资金 1.35亿元,市本级科学技术经费支出 2.20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 2%,带动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16 亿元,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持续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进和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 385 家,广西“ 瞪羚企业” 从无到有达到 23 家,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评价入库 518 家,数量均位居全区前列;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21 家,其中,国家级 9 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5 家,孵化面积超过 18 万平方米,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挺起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以赛促创” 机制,发现和培育壮大了智神信息、云璟科技等一批高成长的科技型优秀企业。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已成功在全球口腔医疗行业树立“ 啄木鸟” 这一民族品牌。2019 至 2021 年,连续三年上榜“ 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 榜单。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纵观十年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桂林始终把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 的思路,以桂林国家高新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等产业园区为主战场,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推进自治区、市项目联动,全力打好重大科技攻坚战。
一方面, 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 生态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实施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113 项,争取自治区科技资金超过 10 亿元,一体化开展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产业重大技术难题, 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新产品、 新技术, 形成了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
第 1 页 共 3 页
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全市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逐年增多,特别是近两年每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均超过 100 项,并实现 40%左右的增长;技术交易额从 2012 年的 5775 万元大幅度提升到 2021 年的 30.78 亿元。
与此同时,围绕科技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桂林深入实施“ 现代种业创新”“ 农业重大技术巩固” 等科技强农八大工程,推动各县(市、区)创建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创新载体,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其中,荔浦成为广西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创新型县市,设立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