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苏科技报/2022 年/6 月/10 日/第 A02 版要闻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访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代表
本报记者 夏文燕 何佳芮 葛思佳
昨日举行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星光熠熠,前来参会的人群中有满头银发的长者,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作为全省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站在了领奖台上,捧起了属于他们的荣誉—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这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战略支撑生动实践的嘉奖。在大会现场,本报专访 8 位获奖代表,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坚守报国初心的科学家、创新领域的科研成果、科研战线的青年英才和活力迸发的科技企业。
矢志创新,勇攀高峰报效祖国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代代科学家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业绩。在今年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院士充分诠释了潜心科研、勇担使命、矢志报国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我国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开拓者和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奠基人,在长达 57 年的科研生涯中,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初心,以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为使命,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荣获 2020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我觉得搞科研是一件艰苦困难的工作, 往往花了很长时间, 也不一定能取得所希望的成绩,所以就要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要努力科研,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 贲德告诉记者,他的座右铭就是学好本领,贡献社会和国家。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作为中国的科学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其次要有奉献精神,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百折不挠,要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来工作。
“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创新的基础,所以科普工作很重要。” 几十年来,贲德悉心培育中国雷达事业坚实后备力量,积极讲述科技创新故事,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提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近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地,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 “ 我会从物理概念讲起,这样不管是什么学习阶段,他们都能更好地理解雷达知识。每次讲完,总是有好多小同学把我围住,跟我说‘ 以前我想当明星,现在我不想了,长大以后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 说到这里,84 岁的贲院士眼眶微红。贲德告诉记者,如今他仍在坚持参加科普工作,能让更多的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他很欣慰。此次由他主编的《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科普图书也同时获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是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在长达 64年的科研生涯中,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 我们做研究工作要顶天立地,几十年来我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攀登了一座座高峰,就是为了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郑有炓告诉记者,此次获得 2020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长期以来,郑有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设立了“ 南京大学郑有炓科教基金” 用于支持人才的培养。 “ 任何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过去我和我们团队把握了国家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好时机,做出了一些成绩。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必定会开拓更多新的发展机遇,面向未来,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固态照明、紫
第 1 页 共 3 页
外探测、新型显示、射频微波和工业电子等主要科技领域,有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
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此次被评为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一直以来,刘加平围绕工程建设的重大需求,积极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形成了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攻克了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成果应用于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 100 余项重大工程,为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奖项,它表彰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包含产业创新、科普成果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 刘加平表示,多年来,江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成果转化、理论创新、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奖的设立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的又一创新举措,可以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在科技强国中扛起“ 江苏担当”。
引领攻关,科技创新惠及民生
惠及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大会上的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了我省在农业、通信
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充分诠释“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 6G 总体技术研究任务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 1 月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太赫兹实时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纪录,为加速我国 6G 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