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舟山日报/2022 年/1 月/11 日/第 003 版喜迎X代会 亮出成绩单
市科学技术局——
创新驱动谋发展 科技引领新跨越
记者 周杭琪 通讯员 远飞
五年答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自“ 创新舟山” 被市委列为“ 四个舟山” 建设之首后,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政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亮点频频。
向科技要效益,以创新谋发展。五年来,伴随着科技创新成为新区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大院大所来了,高端人才来了,东海实验室、绿色石化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接踵而至,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 全国重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的蓝图愈发清晰。
发挥“ 海” 字特色 高能级创新平台激活一池春水
海洋是舟山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已成为新区科技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其中去年 10 月成立的东海实验室(智慧海洋实验室)便是其中的亮点。
“ 依托浙江大学、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实验室将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立足舟山产业发展需求,主要围绕‘ 机制—装备—产业化应用一体’ ,聚焦陆海联动相关的海洋环境立体感知、 海洋资源绿色开发、 海洋物流智慧联动、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四个领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下,东海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已进入省政府待批阶段,我市将成为省内第四个拥有省实验室的地市。
高强度的扶持力度、大手笔的财政投入,市科技局致力于当好科技服务“ 店小二” 的初心,背后是倾力打造“ 全国重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的信心和决心。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共新建重大海洋创新平台 41 个,浙大海洋学院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 “ 三池、六槽、一筒、一台” 大型海洋实验设施群,科研实力处国内涉海高校顶尖水平;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海洋科技岛——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 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等重大设施,启动建设了东海实验室、绿色石化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等高端平台,集聚构建滨海科创大走廊。
“ 除了海洋创新平台是省内最齐全、最高端的,我市多项海洋科技成果也领先国际、国内。”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1927 项,其中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170 项,投入经费 7.2 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3 项、 省科学技术奖 26 项,授权发明专利 2684 项,大型潮流能发电装备、海上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小黄鱼人工繁育、金枪鱼高保真加工和江海直达船型研发等一批科技成果处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 科技之花” 结出“ 产业之果” 高新技术迸发澎湃动能
去年上半年,一项“ 鲜活帝王蟹保活暂养技术” 科技成果以 360 万元实现技术转让,创我市渔农业领域技术交易额历史纪录;去年全年我市共受理高校、院所、企业等机构的技术合同登记 121份,技术交易额为 2639 万元,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同比增长 92.1%,创历史新高;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3.0 平台入驻机构 24 家、 发布科技成果 244 项、 技术需求 120 项,推进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 去年的成绩令人欣慰,全市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速度进一步提升,科技攻关也实现了加速度。”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首次启动实施“ 揭榜挂帅” 科技攻关,发布 205 项、总金额共 9
第 1 页 共 3 页
多亿元的需求,项目揭榜率达 26%,发布需求数、揭榜比例均居全省前列。他认为,有效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有效缝合科技、产业“ 两张皮” ,促使更多“ 科技之花” 结出“ 产业之果” ,是澎湃全市创新发展动能、助推舟山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5 年来,全市已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 211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1005 家,均实现了总量倍增。其中 2020 年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同比增长 92.3%,增幅列全省第一;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 53.96%,居全省第二。
同时,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高新技术产业也增长迅猛。2020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282.82 亿元,同比增长 315.3%,增幅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72.31%,居全省第二;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293.8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到 32.05%,居全省第一。
点燃“ 人才驱动” 引擎 释放科技创新发展活力科技创新是成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支撑。
去年底,第五届中国舟山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