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923


2024年7月
在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上的讲话:散曲是中华诗词百花园的绚丽花朵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
(2024年5月27日)
各位曲友、各位同仁:
我昨天下午从吉安一到这里,就浏览了你们的论文集,阅读了张存寿副会长的讲话。他的讲话贯彻落实中华诗词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精神,把筛选、创作、推广当代散曲精品作为这次会议的主题,部署研究散曲精品的标准,提倡用《中华通韵》创作散曲。讲得很好!借此机会,我讲这么几个问题。
一、散曲工作成绩可圈可点
散曲工委会成立的比较早,从那时到现在,工作成绩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一是散曲组织不断增多。起初只有山西、湖南、陕西三省成立了散曲组织。2015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成立。迄今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散曲组织,同时他们不断发展市县级散曲组织,形成了有系统的散曲组织。
2.散曲作者队伍持续壮大。散曲作者当时大约有2-3千人,现在发展到3-4万人。(《人世情》第一辑征稿时只有270人投稿),到《田园情》征稿时投稿就有2004人。山西省原平市农民散曲社,前不久央视17频道(农业)播出两集专题片,报道了他们写散曲的故事,让人惊叹。
3.散曲作品数量倍速增长。散曲工委组织编写“人世情散曲丛书”,截止2020年,编写出《故乡情》《山水情》《父母情》《校园情》《爱恋情》《手足情》《军旅情》《民族情》共8本。2022年至今完成了《草原情》《长城情》《黄河情》《长江情》《田园情》的编印工作。还计划编辑《边塞情》《丝路情》。
4.散曲交流平台非常活跃。创办《中华散曲》刊物,开办《九州散曲》微信公众号,建立散曲作品微信交流群4个近2000人参加,网络平台成为活跃创作、振兴散曲的主要场所,气氛十分活跃。
5.散曲理论研究逐步加强。每两年举行一次散曲创作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山西吕梁、陕西西安(两次)、内蒙古正蓝旗、湖南岳阳,这次在江西井冈山,共举行了6届研讨会。
6.散曲创建工作注重质量提升。截止目前,学会授予了山西原平、陕西洛南、湖南绥宁、陕西潼关、河北卢龙5个“中华散曲之乡”,元好问墓祠、周德清故居、冯惟敏故居等17个“中华散曲文化教育基地”,井冈山大学等6个“中华散曲创作基地”。
7.散曲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
散曲事业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有一个担当干事的领导班子。你们有使命感,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的身体动了大手术没有痊愈就投入工作;有的年老体弱,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却为散曲的创作、筛选、编辑,为策划和组织散曲活动,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会分管散曲工作的存寿副会长,爱散曲,也偏爱散曲工委。第二,有一批高水平的名流大家。南广勋、徐耿华、周成村、张四喜等散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创作高手。这次研讨会你们共安排三场大会交流和分组讨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法值得推广。第三,有一种支持散曲事业的情怀。散曲工作缺人、缺场地、缺经费,但是总有一批有情怀的同志和单位给予支持。这次研讨会就是章学芳先生和他的母校井冈山大学支持的。
二、散曲的独特优势
中华诗词的发展,在出现唐诗、宋词两座高峰以后,又出现元曲这座高峰,表明散曲有她的独特优势。从当前来说,诗、词、曲在我国一同稳步发展,也说明散曲有她的独特优势。我学书法写过一些古代散曲,看过你们现在写的一些散曲,感到散曲至少有四个独特优势。
一是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优势。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这两句话在散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诗、词、曲三者,诗的惰性较强,老留恋过去,什么山川湖海呀,亭台楼阁呀,风花雪月呀,二十四节气呀,诗就喜欢这些,代代写、人人写、反复写、没有时代特色地写。词略有不同,她比诗善于捕捉生活题材,比诗善于把新鲜事物作为描写对象。而当下散曲绝大多数写的是当代生活,反映的是我们时代的内容;如果不这样,散曲的本色就打了折扣。这就是散曲的一个独特优势。从历史上看,元曲经典多数是文人雅士立足于当时社会与民众生活而创作出来的精品。例如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