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324



2024年10月
在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X委书记廖祥忠
(2024年9月27日)
各位领导、嘉宾、校友,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汇聚在这片承载着几代中传人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一起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共同展望传媒高等教育的明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嘉宾、校友以及远道而来的百余名外国友人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那些曾经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刚才,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传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心潮激荡、倍感振奋!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办学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催人奋进。在回信中,总书记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勉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X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总书记的关怀、信任与嘱托,是对学校70年发展史的肯定和期许,是传媒人的共同荣耀,更是我们站在70年的新起点接续奋进,潜心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这份沉甸甸的信任铭刻在心,把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化作新的奋进力量,以高度的ZZ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答好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答卷,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各位领导、嘉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中国传媒大学的70年校史印证了新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是一部中传人担纲X和国家传媒事业星火赓续、使命传承、改革创新的奋斗史。
时光如尘,岁月如歌。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大批来自延安新华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革命工作者参与推动了学校的初创,曾直播“开国大典”的齐越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时的“广播”二字承载着非凡的意义,那时从广播信号里传向全国的,是中国共产X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它如同一道道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广大人民为理想而奋斗。在那段创业奠基时期,学校从北京良乡小平房出发,突破了当时制约国家广播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解决了新中国对广播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没有那批先驱者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广播教育的星星之火和燎原之势。让我们向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先驱和中传的奠基者们致敬!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电视事业一路高歌猛进,电视成为最具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待时不如乘势,学校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理念,开启了向传媒高等教育的跨越之路。在那段跨越式发展时期,学校成为小综合特色型大学,形成了覆盖广播电视生产传播全链条、全流程的育人体系,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我时常回想起1986年,第一次踏入学校西门,回想起那一代广院人的青春。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广院汇聚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从这里扬帆起航,陆续成长为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军人物,创作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现象级作品。没有那些改革者的披荆斩棘,就没有新中国传媒事业的诸多行业传奇。让我们向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辈们,向我们曾经的广院致敬!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跨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社会经济结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成为传媒事业和传媒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学校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