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447
2024年11月
在达拉特旗作协响沙文学大讲堂上的讲话: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2024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文友,最近达拉特旗作协在建光主席的带领下,破天荒地开辟了本土作家作品展览馆,并开通了响沙文学大课堂,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不仅给本土作家提供了一个作品展示的舞台,而且让更多的人们看到我旗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前行,健康发展的缩影,通过响沙文学大课堂,激发更多的人为我旗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放声歌唱,为明天讴歌辉煌灿烂,不断描绘更新更美的达拉特。今天我受旗作家协会的邀请,荣幸地来到今天的响沙文学大课堂,给大家讲一讲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我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饱受着贫穷的折磨,但我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父亲和母亲,父亲在生产队当过多年队长,母亲当过多年生产队妇女队长、大队X总支委员,我的童年可以说享受着生产队的“高干待遇”,当过儿童团长,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快乐生活,高中毕业之后,回到生产队就当上了团支部书记、民兵排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干得还算可以,一年之后被公社借调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工作结束后,回家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一年之后又被旗借调从事路线教育工作,借调工作结束后,就开始从事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27岁被组织提拔为乡X委书记,可谓是年轻得志一路顺风。
1999年撰写的《关于行风调查、浅析与思考》,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优秀调查研究报告评选中获优秀奖。全区只有两名。
具体到文学创作,可谓是半路出家,40岁开始创作,50岁开始职业写作,先后出版了6部书,2011年加入内蒙古作协会员,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忆往昔,光阴似箭,一晃已过不惑之年,既有奋斗的艰辛和受挫的痛苦,也有被人误解的冤屈和成功的喜悦。随着生活的磨练,自我感觉日趋成熟,但岁月无情,仔细一想却又被岁月的年龙网织进了一个有限的舞台,关系好一点的朋友就调侃我:起步早进步慢,有辉煌没灿烂,原地踏步还挺忙乱。当时在我的认知里,从事X政工作如果35岁还能没有新的建树,那就说明自己应该逐步退出这个历史大舞台了,大有再小20年那该有多好的感叹。感叹之余让我突发奇想,愿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有益的东西写出来,让那些愿意认真探索人生之路的年轻朋友,促其早立青云志,望君少年早成才,以了不惑之年感叹人生的夙愿。
写作之初让我总感到有些忐忑不安,总是感到著书立说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就连身边的朋友也不敢说自己想写书的打算,生怕别人笑话自己不自量力,于是偷偷摸摸地开始了创作《不惑之年话人生》的梦想。
当初稿写到大约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我找到了原鄂尔多斯报社社长齐凤元老先生过目,得到了齐老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不到一个星期,齐老先生就告诉我写的很好,就是内容太少,这让我顿时化解了怕人笑话的疑虑,连忙告诉他:这只是我写作计划的一小部分。齐老先生热情地鼓励我:只要有信心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经过一番的艰苦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尽管《不惑之年话人生》就像一个丑陋的婴儿,但我却为他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消除了我心中无法跨越的心理桎梏,切实打开了我走上文学创作的大门。出版发行之后效果还不错,要书的人还不少,进行了二次印刷。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委政府委任命我到教育局工作,因工作较忙就暂停了继续写作。任职期间正赶上教育管理体制的大变革。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2002年全面运行。新体制的核心概念是两个为主,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地乡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中央政府给与必要的支持。县级政府要承担起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责任,统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保证义务教育价段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监理规范、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正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所需资金;核定中小学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当时除了教师工资基本保证外,财政只安排了500万元的公用经费,其中包括归还世行贷款80万元,就这么点钱,由于财政困难年底到位资金还不到200万元,农村各类学校债台高筑,虽然有些乡镇还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仍无法改变捉襟见肘的局面,乡村学校普遍到了无法运转的绝境。
然而,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家长要求子女进城就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城中学校的班容量到了不堪负重的境地,给政府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利用区位优势,将五中、六中的平房全部改造成楼房,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下子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难,城里教室班容过大的难题。
可是第二年国家又取消了借读费,一下子城里的学校就失去了702万元的资金来源而陷入困境。好在各学校校长们顶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同工商部门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侥幸度过了万分艰难的残酷考验。
在高中招生管理方面,当时实行的是除了三所高中定额招收少量考生外,其余部分全部实行抓阄录取,这样哪怕是距离一中分数线只有一分的学生,也有可能被招到十中。所以学生家长四处求人,严重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局同相关部门协调的效能,因为我们同相关部门求得大部分是公事,基本能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可他们求我们的大多是孩子读书的事,这些本来就是人之常情的事,却被这条政策给堵住了,虽然人家当面不说,自己求人也不好意思张口了,往往好多正常的工作往来受到影响。
经过论证就将高中招生改为由学生填报志愿按分数录取,然后从一中的收费中划拨一部分,作为扶持薄弱学校购置教学设施设备,提高老师的奖励等用。使整个高中招生的混乱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当时我旗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范围内是名列前茅的,但要想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深切地感到,不论哪个行业只有竞争才会有活力,质量才是他们的生存之本。
纵观过去多少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进行过艰难的探索,在管理体制上尝试过校长聘任制、校长竞选制、海选校长等,在教师管理上实行过聘任制、合同制等,在资金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加奖金、绩效工资制等,但终因缺乏一个让大家都能够心服口服的考核依据而收效胜微,最终不了了之。
当时校际间争夺优秀教师。班级间争夺优质生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人陷入一种相互埋怨的不良风气之中,教师埋怨奖金少,校长埋怨上级的投入少,甚至有不少教师评上职称后甘愿躺平到后勤岗位上工作,普遍缺少在教学工作上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觉得有必要在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上进行深入的改革。总体思路是:建立电子档案,以每年学生的入口分数为基数,每年进行一次统考,以学生各科的提升幅度作为对每一个任课老师、班主任、级部主任、副校长、校长进行奖惩及晋升的主要依据。让每位教学一线的工作者都能真真切地感觉到提高学生成绩对自己切身利益的重要性,评价教育工作者的优劣主要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幅度上,有效避免争抢优质生源,排挤差生的不良风气,让大家都会感到心服口服。
与此同时我发现,不少家长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对孩子过分的关爱和过高的期望,让不少天真烂漫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让不少家长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惑之中。当时在《达拉特报》上开辟了《学校园地》的专栏,旨在让大家共同讨论,家长如何爱孩子,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老师怎样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有所成效,但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漫长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以上这两项工作在离岗后总有一种心愿未了的遗憾。当时旗委主要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我今后有什么想法,需要组织给予什么必要的帮扶,当时我心里虽然有些不太舒畅,但态度十分明朗,就是想通过写作呼吁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
开始写作《为了孩子的明天》时,我的干劲很足,还真有一点使命感、紧迫感。经常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停笔之后就住进了医院。
该书主要针对家长重视教育而不会教的问题展开论述。共分为三编六章。第一章“责任•义务•观念”,阐述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社会义务及所需探讨的新观念,强调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重要的是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观察发现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
第二章“习惯•性格•命运”,重点通过一些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被我们忽视的典型事例,说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他山之石”,采用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事例为家长成功教育子女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异彩丰呈”,通过对一些成功家长的典型事例,说明只要家长教育得法,尊重孩子的人格,善于发现孩子的个性特长,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善于沟通、树立自信,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同样很优秀的道理。
第五章《名人家教》,着重通过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过程,展示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及重要作用。
第六章“海外来凤”,主要是为了拓展视野、更新观念,站在未来的发展高度,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的品格,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生存适应能力。
出版之前经过齐凤元老先生的精心指导,特别是受到了时任市教育局局长阿拉腾•乌拉先生的高度评价,让我更是备受鼓舞。当时同时任我旗教育局的张平局长商定,以成本价发给每个学生,一次印刷5万册。可是书出来后,正赶上严查课外书籍进校园,只能不得不分批量自己销售。
在2011年10月《为了孩子的明天》被评为鄂尔多斯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当时我对该书的教育作用还是充满期待的,认为学生家长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我的热心读者。可是出版之后,同我原来的想法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时我就想,可能是这种说教式的东西,大家觉得有些枯燥,就产生了写小说《放飞》的念头。当时我觉得有一定的难度,自己虽然在大学里学过一些文学理论知识,也有过一点写作的实践,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还是感到有些茫然。但我总是觉得自己离退休还有十年,重新念大学最起码还可以念他两遍,不会了有的是时间可以继续学习。
当然,我的热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我感到有难度的时候,齐凤元老先生又热情地接纳了我,给了我认真细致的精心指点。这时的齐老先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搞过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的酸甜苦辣,像我那个时候的年龄,连续几天下来还感到浑身直冒虚汗。老人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动。
出版之际,时任人民日报社驻吉林分社社长刘亮明先生、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洁老先生、原鄂尔多斯市史志办副主任马步萧老先生、原鄂尔多斯日报社原社长齐凤元老先生先后在《达拉特快讯》、《鄂尔多斯日报》、《草原》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
时任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局长阿拉腾•乌拉在鄂尔多斯日报上这样评论道:
“《放飞》是在《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当前一些家长对子女“过高期望”与“过度关爱”的普遍现象,深入剖析。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大声疾呼:放飞自己的孩子吧,让他们到人生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中学会飞翔。完成了这部长达25万字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