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太空交通事故如何应对
近期,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卫星Intelsat
33e在太空中解体,产生大量碎片,再次引发世界对太空交通安全的关注。当前,太空已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新前沿。以中国空间站为核心的空间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核心战略资产,其安全高效运行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要加强太空交通管理”。太空交通涵盖了在地球轨道乃至更遥远太空中的航天器、空间站和其他人造物体的运行与管控。它与我们熟悉的地面交通有着相似之处,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精准协调以及前瞻预防措施,来预防潜在的碰撞风险,确保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合理利用宝贵的轨道资源。
太空并非无垠的宁静之地,交通事故的阴影时刻存在,既源于卫星与碎片的被动碰撞,也涉及人为因素的主动撞击,这些事故对经济、航天员安全及太空环境构成严峻威胁,阻碍全球太空探索步伐。因此,深入剖析太空交通事故现状,科学制定应对策略与高效处置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被动碰撞:太空垃圾威胁
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太空垃圾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威胁太空安全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目前轨道上已有密布上亿个太空碎片在运行,其中约3.6万个碎片的直径超过10厘米。这些高速飞行的“垃圾”如同太空中的定时炸弹,对正常运行的航天器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太空活动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更为紧迫的是,随着大型星座计划的陆续实施,太空环境变得更加拥挤。如美国的“星链”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而中国的卫星互联网也计划部署超过1万颗卫星。这些庞大的卫星群与数以亿计的太空碎片共同充斥在轨道上,使得废弃的卫星和部件数量激增,相互碰撞的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为太空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
这种碰撞会触发所谓的“凯斯勒效应”,即太空中物体碰撞产生的碎片会进一步引发更多的碰撞,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例如,2021年3月18日,中国的云海一号卫星在轨道上遭遇撞击并解体。2024年6月26日,俄罗斯的遥感卫星“资源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