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解放日报/2024 年/11 月/1 日/第 T37 版特刊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 圈” 起幸福生活,打造“ 人民之城”
秋日午后,普陀曹杨。迎着和煦的微风,来到“ 网红落叶不扫街” 打卡的行人逐渐增多。阳光透过梧桐叶, 在历史性保护建筑修葺后的米黄色墙壁上留下光斑。 而那座标志性的劳模新村 “ 五星” 门头,与在不远处的东边横空架起的上海市首座高线公园遥相对望,这是跨越 70 余载的人民城市建设探索。
这 5 年间,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 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精气神,立足“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建设工程,依次推出“ 建圈”“ 升圈”“ 强圈” 三大层层递进的“ 幸福圈” 建设行动,用一个“ 圈” 串起居民的幸福生活、织就社区的和谐图景,全力打造“ 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
“ 1.0 强本固基”:通过“ 建圈” 激活城区活力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 人民城市” ?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 人民” 最有发言权,而新、老
曹杨人的答案,总是绕不开一个“ 圈”。
居住在曹杨一村的居民潘女士从小听着劳模故事长大,对这块沃土有着特别的情感。 “ 据说这里原本是块农田,后来为了改善当时工人的居住环境,从 1951 年开始,市政府在此兴建工人新村,建成后入住的都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其中就包括了我的外公外婆。 ” 外公外婆曾经还告诉她,现在大家所熟悉的环浜也是当时人工开挖的,作为一条闭环的河道,从高空俯瞰,环浜就像一个“ 甜甜圈”,“ 温柔” 地将曹杨新村“ 圈” 在怀中。
然而,生活条件的改善才是彼时最能带来“ 甜味” 的“ 蜜饯”。在今天的曹杨新村村史馆内,有一张绘制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曹杨新村平面图,黑底白线间可以窥见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新村内道路纵横交错,房屋沿着道路与河流的走向排列成扇形,红瓦白墙斜屋顶,兼具了上海老式里弄的功能和欧美“ 邻里单元” 建设理念。
在那个普遍还在手拎马桶、烧煤球炉的年代,曹杨新村已经有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由三家人合用厨房与卫生间,在 7—8 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即可抵达学校、卫生站、合作社、菜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这样的建设在当时的上海非常超前,对于曾常年居住在小船、棚户区或逼仄里弄内,一辆黄鱼车装不满全部家当的劳模家庭而言,这样的居住条件已远超他们的想象。
有趣的是,站在上海市大力推进“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建设的当下回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建设史,可以发现,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个人人心向往之的“ 幸福圈”,早已在出身自带“ 人民性” 的曹杨新村内初具雏形,人民城市理念也在这片沃土上得到了初步彰显。
但随着岁月变迁,里弄中的风铃声、树影下的街坊笑语已成记忆,“ 村老” 与“ 房老” 成了曹杨新村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楼道狭窄、房间逼仄、公用厨卫的不便,使得邻里矛盾日益突出,居民盼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破旧立新” 迫在眉睫。2019 年,借着普陀区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的“ 东风”,曹杨一村被纳入首批改造名单。可老旧社区重塑,本就是城市更新领域的难题,再加上“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首批 20 世纪建筑遗产” 等特殊身份,在保护历史建筑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寻求平衡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迎难而上的曹杨新村却实现了“ 逆袭”。作为全市首批、全区首个启动“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行动的点位,曹杨新村具有“ 邻里单位” 的基因优势和“ 先行先试” 的先发优势。这一项系统性的城市更新工程更是针对曹杨社区特点,统筹各方建议,以“ 人文、绿色、开放” 为理念,编制“ 曹杨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 规划方案,汇总形成“ 一张蓝图”,即全要素全周期全覆盖的未来愿景,并通过一系列“ 建圈” 行动补短板、拉长板,推动一批城市更新工程顺利落地——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