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不要焦虑朋友圈
平安夜,我发了一组自己瑜伽锻炼的照片。有人点赞,有人私下问我怎么有勇气发那样的照片。我直接回复,不觉得有什么不能发的。
体制内,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个判断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无论是刚上班的萌新,还是工作了几年的中流砥柱,大家的朋友圈慢慢都变成了一个工作汇报的平台。
如果谁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的生活动态,反倒成了一个另类。但,又有多少人在微信上加到一个人后,会好奇地去翻看对方的朋友圈,了解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那些朋友圈有生活感的,社交距离也不会远。但这样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动态链接,和三天、一个月可见。
那到底要不要发朋友圈呢?作为一个不排斥发朋友圈的人,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对朋友圈的态度,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场小透明。自己做了什么、看了什么、写了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要发个圈,还要带上自己真实无滤镜自拍。
第二阶段:工作挑大梁。随着任务量加大,各种糟心事也多了起来,自己的思想波动也很大,开始觉得同事皆祸害,要保护好自己,就很少发。即使发,也是工作动态、风景,很少露脸。
第三阶段:职场爱谁谁。这时候整个人自洽了很多,不再执着于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想发就发。照片以美食、锻炼为主。
但不管什么时候,有几种我是不发的:和钱有关的、负能量尤其是抱怨工作的、考证学习类的,避免一切有歧义的内容。
不发和钱有关的。是因为体制内对金钱敏感,毕竟不是卖东西做生意的,不需要树立很能赚的形象。赚钱这事,体制内的一定要牢牢记住老祖宗说的“闷声发大财”。
不发负能量的。不管是上班很憋屈很生气的时候,还是喝完酒、深夜emo的时刻,按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小手和肆意疯长的思绪,找人吐槽就对了。负能量不适合广而告之,却能拉近朋友之间的关系,别经常用就好,毕竟没人喜欢负能量爆棚的人。
不发考证学习类的。这种事情,要么不发要么就只发结果不发过程,事以密成、言以泄败,不易多说。不然有的人会认为你工作不忙,要不咋还有精力学习;有的人认为你太卷,大家都躺平了,就你积极向上。真心欣赏佩服你的人很少很少。
那都发些什么呢?首先肯定是自己特别想记录的,朋友圈的观众是未来的自己,记录的意义就是留存瞬间。除了我上边提到的那三类不发之外,其他的动态都可以发,注意频率就好了。
建议大家多多传递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打造一个靠谱的人设,像读书、电影、运动、饮食、练字、分享办公工具这些都可以发,不用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小事也很打动人。
我上班9年,中间历经两次借调,能和借调期间认识的人保持联络,朋友圈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我在办公室,单位领导同事愿意配合我,朋友圈也功不可没。因为除了工作外,我的朋友圈传递的都是正能量、积极向上、自律生活的信息,没有刻意为之,都是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不止一个人给我说过,很喜欢看我的朋友圈,还说让我坚持发。所以如果你想拓圈、想结交认识更多的人,朋友圈真的可以好好用起来。
总之,发朋友圈这个事,不要去想别人是怎么看的。喜欢你的人,你发什么他都喜欢看;不喜欢你的人,你什么都不发他也能挑出刺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我发了,别人会怎么看”,而是“这件事值得我记录、我喜欢当下的自己”。就像我发的瑜伽照片,尽管有游泳圈、腿很粗,但我喜欢,我就不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
正如网上所说“发朋友圈的人,不是要满足谁的期待,不是要炫耀和攀比,不是要刻意打造人设,不是要制造焦虑和压力,而是心思简单纯明,向家人和朋友分享我的快乐、我的见闻。
读朋友圈的人,不是要窥探谁的生活,不是要从他人的困苦中获得快意和满足,不是要对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而是当做一个简单的消遣,以此适当消磨无聊的时间,随意简单。”
走到最后,你慢慢就会发现,这一生,他人都是过客,我们最应该取悦的是不离不弃的自己,而不是被他人眼光束缚,开心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