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工作角色”决定“写作角度”——例谈总结类文稿的一个高阶写作技巧
“工作角色”决定“写作角度”
——例谈总结类文稿的一个高阶写作技巧
最近,在全X开展的X纪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各级各地纷纷撰写总结或召开会议进行总结,确保这次X内集中教育善始善终。
我所在的地方也不例外,参照上级的做法,先是拿出了一份内容全面详实的X纪学习教育总结报告(以下简称为面上总结),然后又接连召开两个会议,对X纪学习教育进行总结,对后续工作作出部署——一个是X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会议,另一个是X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以下简称为工作专班)会议。
会议未开,材料先备。已经有了X纪学习教育的面上总结、书面总结,还要召开两个会议进行总结,有这样的必要吗?每个稿子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是同样的内容换着法子写、同样的意思换着话来说,还是有所区别、各有侧重?如果有所区别,区别点是什么?如果各有侧重,侧重点又在哪里?
这样一些问题,不是“老笔头”很难作出准确回答,也让负责写材料的同志颇有些犯难。尤其是写到第二个会议讲话稿的时候,似乎该写的内容前两个稿子都写过了,而且这次要写的稿子与第一个会议所写的稿子还同属讲话稿,同质性更强,更是搞不清该如何写出差异性。
筹备后一个会议的时候,拿到写手们好不容易才写出来的讲话稿,我认真看了好几遍,尽管颇有些于心不忍,但出于对文稿也对工作负责的考虑,还是把这篇稿子给“毙”掉了。稿子在我手上过不去,一定是因为质量不过关。两个会议靠得近,起草后一个讲话稿的时间比较紧,没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去讨论,这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写材料的同志经验不足、思考不深,对三个稿子特别是两个会议讲话稿总结部分的区分度、侧重点把握不准,有的内容写偏了,也有的内容写重(重复)了,还有一些该写的内容没有写到,可以说是写漏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直接上手重新写了一稿(以下简称为重写稿),对比之下,更能清晰地看出原稿中存在的问题。这时候我忽然想到,这次会议是工作专班内部召开的总结会,既要做好工作总结,又要让专班工作人员学会总结,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因为会议具有“一过性”,所总结的内容也往往具有时效上的局限性,唯有总结的方法可以长期运用、循环使用乃至终身受用,让我们从做好这一次总结更好地走向新的总结。于是,我把如何做好工作总结有机融入这次总结性讲话之中(在讲话稿合适的位置,专门就如何把准定位、做好总结增写了几段话,并用下划线的方式加以标注,保留这部分内容就是讲课稿,删掉则是讲话稿),采用以文说法、以会代训的方式,给专班的同志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总结,效果相当不错。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让读者朋友也有机会分享经验、汲取教训,我在这次讲话所讲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从“作总结”中“学总结”,聚焦最新领悟的一个高阶总结技巧,跳出具体的文章写法,专门开上一课。
我所说的“高阶总结技巧”,指的是常规总结未必用得上、材料新手很难想得到,但却对于做好总结、写好总结至关重要的技巧。掌握这样的技巧,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和文稿质量尤为重要。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今天我要讲的,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工作角色”决定“写作角度”。
什么是角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应的解释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在我看来,写作的角度是切入主题、展开论述的向度,更是观察事物、研究工作、考虑问题的维度。
写文章,选准角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角度广则看问题的视域宽,所写内容的覆盖面宽;角度小则切题快、切入深,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角度奇则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不仅能够见人之所未见,还能从看似寻常的地方看出不寻常,从熟悉的地方看到风景,有助于把文章写出新意。但如果脱离了“准”这个前提,“广、小、奇”就没有任何意义。
联系到工作总结,我体会,写总结,关键不在于怎样写,而在于写什么,因为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为王,内容决定形式。而要搞清楚写什么,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在于对所写工作怎么看,不仅要看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做得怎样,还要看有什么特色亮点、问题不足,更要看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推广的做法,或是有什么需要汲取的教训、改进的地方。但是,这些只是作总结、写总结的基本要求,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