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生态环境局创新讲堂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非常荣幸向大家汇报今年来我局开展的具体工作、交流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点和下一步的思路谋划,我汇报的题目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创建生态宜居幸福城》。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直面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重拳治污、重典治乱,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产业强市、创新高地、生态之城、幸福家园”目标定位,科学部署、高位推进、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打赢打好水、大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攻坚战,全力推动城乡环境质量实现持续稳定改善。
一、今年来环保工作简略
今年来,我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进展。
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收官战,组织重点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元宵节期间,xx站点是全市唯一没有出现小时值污染的国控站点。谋划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xx化工产业园制定攻坚方案,切实降低臭氧污染。1-5月份,PM2.5、PM10浓度分别为20、2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10.1%,均列全市第1位。市控以上河流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指数同比改善60.37%。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方面,我局检查企业420余家次,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82家次,累计发现问题70余个,均已整改完成,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2起,处理群众信访投诉300余起,有力打击了一批污染物超标排放、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及借鉴经验
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整体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重点河流水质指数不够稳定,大气环境改善面临瓶颈,固废治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外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典型案例在我市均有体现。
1、重点河流污染隐患突出
我市当前形势
今年来,我市重点河流整体水环境质量指数较去年同期实现改善,但部分断面水质出现严重反弹,根据第一季度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测算结果,我市断面1、2月份水质为劣五类,需向长荣区补偿800万元。5月13日,全市召开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议,提出了9月底前必须完成消除V类水、溢洪河水质指数控制在1.0以内的任务目标。
当前,部分区域雨污管网覆盖不全、错接、漏接,河流周边坑塘水质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隐患,河道底泥污染物淤积等影响河流水质的隐患问题。尽管我市建立了河流日常监管巡查机制,但仍存在技术落后、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难以实现污染源精准追溯或溯源后短期内难以整改,存在管网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的情况。根据往年情况,预估汛期由于降雨、高温等原因,水质易出现进一步恶化,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
借鉴经验
李村河发源于青岛市李沧区,跨越市北、李沧、崂山三区,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面源污染突出、长效机制不健全、河道生态稳定性差、沿岸居民环保意识弱等,导致李村河常年黑臭。2016年起,青岛市从控源截污、内源整治、生态修复和补水以及长效机制等方面有效推进综合整治李村河污染问题,有效破解了李村河“无稳定源水”“有水就黑臭”的难题。
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成并运行了青岛中心城区首个全地下水质净水厂,出水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可全部作为河道生态补水、城市景观绿化,形成水净化、水利用、水生态的区域水处理系统。
深入推进雨污分流,改善河道水质。加强沿岸村庄及支流暗渠的雨污分流改造,加强点污染源排查,实施支流暗渠雨污分流治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控源截污措施,减少了清水、雨水进入污水管道,减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
清理沉积垃圾、淤泥,疏通河道,优化河道环境。针对河道及沿岸积存垃圾和河道内淤泥沉积严重的问题,组织辖区开展积存垃圾和沉积淤泥集中清理行动,减少了脏臭,改善河道水质环境。
实施生态修复和补水,提高自净能力。李村河整治在满足河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河岸边的缓冲带,整合生物栖息地系统、雨洪利用系统、健康绿道与当地文化民俗系统,恢复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
李村河实现了从城市“黑臭水体”向“美丽河湖”的华丽转身,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由劣V类转变为Ⅲ类,李村河治理的成功,始于问题导向、控源截污,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成于再生水循环利用创造的生态径流,同时在生态保护修复的赋能下,有效破解城市内无源之水的治理难题,可为我市溢洪河治理提供借鉴。
2、大气污染防治水平不高
我市当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