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试金石”系列№1280
2025年2月
★ 微信:dawenge2014 — 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目 录
1.南宁市应急管理局:
构建应急指挥“六位一体” 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置能力……………………1
2.玉林市应急管理局:强化效能先行先试 全面提升应急指挥体系和企业可持
续发展项目服务能力……………………………………………………………3
3.融水苗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
聚焦“三力”建设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5
4.田东县应急管理局:
多措并举抓整改 筑牢防线促发展……………………………………………7
5.大化瑶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
强基固本“三大抓手” 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8
6.武宣县应急管理局:
念好“三字经” 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提质增效……………………10
— 4 — ★ 微信:dawenge2014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汇编
(2025年1月24日)
构建应急指挥“六位一体” 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置能力
南宁市应急管理局
南宁市构建“一张图、两平台、三中心、动态感知、协同联动、快速处置”等“六位一体”应急指挥联动体系,做到早预测、早研判、早动员、早处置,成功应对2024年“5·19”特大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坚持统分结合,建强指挥体系。成立市区防内涝抢险指挥部,由分管应急管理、住建工作的副市长分别担任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30多个重要部门组成,各城区设立分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应急部门承担。先后出台防内涝责任、会商、应急抢险调度等工作制度和市区内涝抢险工作预案,形成由应急部门牵头抓总,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整合市区防内涝抢险指挥部等11个议事协调机构职能,统一归口纳入应急委,不断完善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接入住建、气象、公安、水利、应急等部门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数据共享应用,构建“六位一体”的应急指挥“南宁模式”。
二、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强大合力。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和信息传播机制、临灾“叫应”机制、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和跨区域联动机制、多部门联合值守等工作机制。发挥应急委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指挥,滚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动态调整响应级别,前置队伍和物资装备。全市有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250支2.6万余人,储备27辆大排量泵车等一批移
动排涝设备,抽排能力达到12.9万m³/h。在2024年“5·19”特大暴雨中,多个县区小时雨强达到历史极值,市区出现严重内涝。市应急委提前预警、精准预判、科学调度,各部门通力合作,市区道路积水在12小时内快速消退,无人员伤亡,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得到自治区X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市民点赞。
三、坚持及时复盘,完善处置机制。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处置过程复盘机制,全面复盘总结“5·19”特大暴雨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在应急预案基础上,在全区率先编制《城市内涝防御工作指南》,强化预报预警、会商研判、
★ 微信:dawenge2014 — 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工作部署、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应急响应、调度指挥、相关场景应急处置、信息收集和汇总报告、救灾救助、灾后重建、舆情应对、复盘总结评估等13项工作措施,完善响应与联动工作机制,实施突发事件“叫应叫醒”备份、明确灾害场景应急处置职责及流程等新机制,形成城市内涝防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管理,得到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认可和推广。
— 2 — ★ 微信:dawenge2014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强化效能先行先试 全面提升应急指挥体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服务能力
玉林市应急管理局
玉林市立足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主线,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提升指挥效能;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SCORE)试点,成为本年度该项目全国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一、健全应急指挥机制,提升应急指挥效能
一是造“大脑”。全市共投入4880多万元,建成市和8个县(市、区)的标准化应急指挥中心,奠定“智慧应急”基础。二是活“血脉”。市县两级指挥中心横向与气象、水利、公安、消防等10个部门打通信息壁垒,纵向可直接联通调度辖区所有乡镇和900多个行政村,市县镇村四级应急指挥体系全面贯通。三是强“骨架”。制定出台《议事协调机构规范化运行规则》《玉林市基层防汛防台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两清单一机制”(风险点隐患区分类管控清单、避险转移一对一责任清单和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完善“防汛应急指挥一张图”,为应急处置决策、指挥、调度、实施定下“四梁八柱”。四是通“末梢”。落实“一线工作法”、网格化管理和领导靠前指挥机制,建立重大天气过程会商研判机制,开展全时段、全过程的“伴随式”气象决策,完善极端灾害性天气雨前雨中雨后“三调度”机制、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直达基层“叫应”机制。全市排查出的2.95万个风险点隐患区全部落实转移包保责任人,确保叫醒叫应到位和应转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