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试金石” 系列№ 11 6 6
2024年5月
目 录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 1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以优化发展生态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2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
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 3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臧志彭:
从信息技术革命演进趋势中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 4
文化数学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周建新: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 5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
我国正在文化领域培育出新质生产力 6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顾江:
新质生产力助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惠州学院原X委副书记罗川山: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须弘扬企业家精神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9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能军: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
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1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祁: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12
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袁侃:
新质生产力下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13
广东振远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振运:
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14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温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互动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15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宗祖盼:
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两个维度 16
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圳“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深圳特区报,2024年4月23日)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
中共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祁述裕
在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仅要关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还应该重视文化在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重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重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人文价值。
第一,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当前科技发展的梗阻,很大程度在于思想解放不到位,改革深化的程度达不到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观念创新,促进思想解放。
第二,文化需求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一项技术能否走完从研发到应用并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全过程,不仅取决于科学家的灵感和科研条件,还要看该项技术是否与人们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契合,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前沿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往往从创新文化消费寻找突破口,而文化消费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又反过来刺激科技创新。
第三,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数据、大模型、算力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正快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同时创意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融入相关产业生产过程,产业联动的边际成本降低,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
第四,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高品质的生活作为重要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是要服务于人,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以优化发展生态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华南农业大学X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只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这些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也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
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优化发展生态。要集中处理好几对关系: 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文化和科技的关系,人文和经济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发展和治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应该提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催生策略。一是创新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的积累和塑造。二是要素配置。生产力的核心是要素配置,其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显得日益重要。三是多维协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融合,更需要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形态的融合,还需要政、产、资、学、研、用的多维协同。
可以从三个重要维度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分别是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优化。文化科技、文化数据、文化金融、文化人才是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四个重要要素。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可能迫在眉睫。为此既要处理好融合创新,也要做好产业布局。目前我们的文化生产关系有不太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处。要大力提升文化治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真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魏鹏举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继承发展,是一种超越经济增长意义上的合目的性生产力。所谓合目的性,也就是合乎人类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国家的发展要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而是要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作为根本目标。所以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理应包含更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更深厚的内生文化动能。
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除了科技视角以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阈非常重要的。文化创意提升人类社会的边际收益。科技创新改善经济发展的边际成本。文化与科技的深刻融合实际上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与平衡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技术要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才是一个符合人类目的性发展的创新驱动、未来的社会。
从信息技术革命演进趋势中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臧志彭
人类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都是人类在时间、空间、模态及其他各种物理束缚上的突破,都是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的升级与重塑。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人类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们正迎来元宇宙框架下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具体包含空间交互、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三大核心技术群,其中空间交互维度的元宇宙媒介传输的是“场景”和“全感体验”,Web3.0(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人类社会在信息属性、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价值体系的全面重塑,AIGC带来了人类在文化内容生产范式的革命,AI大模型正在成为全球最为核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媒介枢纽。上述三大核心技术群正在催生新兴科技思维的劳动者、虚拟数字人和智能机器人等新的劳动者群体,正在开创全新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强大的生产工具、可信基础设施以及随时待命的全球虚拟专家团队等新型劳动资料,还有新兴内容形态、新奇文化消费体验等新型劳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