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721



2025年1月
在中国语言文学全球博士生论坛闭幕式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级系友商伟
(2025年1月14日)
疫情之后,国内大学重新启动学术会议,包括博士生论坛,今年就有好几起。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这一次规模最大,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博士生论坛。为了这次会议,中文系上上下下,调动了多方面的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包括我们看不见的幕后的组织与安排。一切都办得井井有条,尽善尽美。在这里我自告奋勇,代表所有的与会者向北大中文系,中文系的杜晓勤主任和程苏东副主任,以及参与论文评议来自北大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主持会务工作的全体同学们,表示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
我这次是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校友来与会的,因为我从1978年到1988年这十年的时光是在燕园度过的。几乎四十年后,能够在这里看到中文系年轻的博士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国和各地的同样是生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我感到十分亲切,也非常欣慰。杜晓勤教授在昨天的开幕式上说,学术界是属于你们的。所以,北大中文系为大家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未来的主人在这里提早见面,相互结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回想我们自己的求学经历,除了跟老师学,还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向同学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无论是在北大还是出国留学,都是如此。我的同学中分别来自不同的科系,从英语系、宗教系、艺术史系和属于社会科学的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系。在当年的情形之下,关于这些领域中的知识,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所以,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课堂下,发生在同学与朋友之间。而与你保持交谈关系的的那些同学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与你同步成长,甚至有可能成为你的终生朋友。这是学术生涯最富于获得感,也最令人珍惜的一部分。今天的学术届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也不时听到有人抱怨。但明天的学术界会怎样?这恐怕要取决于你和你的同学和朋友了,要看你们以什么方式来塑造它、改造它,让它变成你们喜欢的样子。
我们这次会议的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次国际会议。中国语言和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和世界性的学术领域。所谓国际化和全球化,当然意味着中文学术界要具备国际视野,借鉴和回应(包括批评)国外汉学界的著作与动向。同时,这也意味着海外汉学同样要借鉴和回应中文方面的学术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
在这方面,我们年轻的一代有条件也有可能比从前做得更好。国内的博士生不仅接受了不曾中断的、全面的学术训练,而且在外语,尤其是英语和日语的阅读方面,也基本上不存在障碍。而国外的博士生,包括欧美和来自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博士生,除了具备阅读中文的能力,在口头交流上也比他们的老师辈更加自如。且不说国外大学的许多博士生原本就来自国内和其他地区和国家,在中文学术界接受过本科和研究生的训练。他们可以在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