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760
2025年1月
在2024年河南省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年会上的讲话:文学的力量和光芒
王剑冰
(2024年1月8日)
河南的朋友们,大家好!
每年咱们都要聚一聚,今年我们聚在漯河。漯河是个好地方,漯河地方好,人也好。我要感谢漯河,感谢漯河的郾城区,更感谢为这次年会操碎了心的李锐、李玲,“二李花开”呀!她们两个人把这么大的事情给承办下来,中间要花费多少心血,到处在跑,在忙,慌里慌张,半夜不睡,早上早起,这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在联系,时时在电话。
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年年底开这个会呢?大家来自河南的各个地方,平时都很忙,谁没有事呀?到年底了,事儿多的是呀。大家坐高铁、开车,千里跋涉,百里迢迢,到这里来聚一聚,就这两天时间,聚什么呢?
我说“聚气”。我们每年来聚一聚,就是聚一个“气”。
不是说在这里能拿到什么东西,回去以后就能写成锦绣华章,不一定,但是你把“气”带回去了,你把“心”带回去了,那些潜移默化的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大爆炸。我们这一次能看到很多新面孔,我也不认识。比如说有个叫马万里的人,她给我打电话,一打电话,发现马万里是个女的呀!联系上以后,我才知道马万里真的是万里奔腾啊,她竟然在《北京文学》发了那么多作品,而且还获奖了,这是不容易的。
有些人说,我也发过好多东西。是的,但是不要光在报纸上发。上刊物是非常难的,尤其是上大刊、国刊非常难。所以,我们要迎难而上。让更多的作家走向我们的国刊、大刊,这样你才能够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才能够一下子被重视起来。
所以,我们这次开会,就让这么多的新面孔走进来。到明年,我们还会换一些新面孔。我们说,来的朋友们,大家是欣慰的,应该是感觉到我们来就是要碰撞碰撞,大家认识认识,建个群,然后在群里交流交流,回去努努力写出自己的好东西,这是我们的目的。每年都有新面孔,我们会由衷得高兴一阵子,河南的文学创作又有了新生力量。我们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年轻越好,说明中国的文学一直是在向前的。
我们聚在漯河这个地方,昨天记者采访我,我说我来过漯河,我知道漯河有一条大河叫沙河,还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隐水,另外一个名字叫澧水,二水相聚,聚在漯河,所以叫“双汇”。那么,今天河南省散文学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也是“二水”相汇,叫“双会”,“双会”汇在一起,才能汇出来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
从前几年开始,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和河南省散文学会合在一起办会,这说明两个学会的朋友们心是相通的,大家一起成长,一起鼓劲儿。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约我编上下两卷《中国青年散文选60年》。我当时在图书馆里查,那个时候,还没有报告文学的表述,都是散文,没有报告文学,后来才慢慢出现了报告文学。所以,这两个文体原本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