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729
2025年1月
在荣退仪式上的讲话:教研为业四十年,书匠人生启新篇
大学退休教师肖群忠
(2024年12月29日)
个人的人生和人类的历史总是在时空中进行和延续的,时间的纬度总会有一定的年轮时节,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到了该退休的时间了,非常感谢教研室策划组织了我的荣退仪式暨师生恳谈会,感谢领导、同事、朋友和弟子们的出席,外地远在海南、兰州等地的弟子们不远千里也赶来参加,这让我非常感动。在此,请允许我首先以“教研为业四十年,书匠人生启新篇”为题发言,向大家做一个“回顾”性汇报,并由衷地表达我的“感谢”和“祝愿”。
我的职业是一位大学教师,所以我以大学的基本职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向各位汇报。
1960年,我生于陕西省彬州市。“彬县”即古之“邠州”,亦称“豳”,是周人先祖生活的地方,《诗经•豳风》的故里。我是1978级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全国通考的大学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最初就职于省级青年机关,从事行政工作。我的学术道路正式开始于1982年4月1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人生第一篇报纸文章,时在大四,后又于1983年在《东岳论丛》第四期发表了第一篇期刊论文。1984年7月23日调入西北师范大学任教职,从此开始自己的教研人生,无论是从学术活动还是教学活动方面看,都已经超过四十年了。1998年未及不惑即晋升教授。2002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50岁晋升三级教授,60岁晋升二级教授。
自1982年从事学术活动发表论文算起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西北师大时期发表80篇,人民大学时期发表180篇,其中《哲学研究》3篇,《北京大学学报》3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篇,《新华文摘》4篇,《光明日报》仅以学术版大文章应为6、7篇,如果算上千余字小文章,则估计有10篇了,现在发一篇专业权威期刊《道德与文明》似乎不容易,但四十年来我在该刊发表过28篇论文。曾出版学术著作十余本,其中代表作为《孝与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等。在2011年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榜单”中,我居哲学一级学科第41名,居伦理学二级学科第9名,在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名单”中,本人仍忝列其中。回顾在人大二十二年的执教生涯,虽赶不上老一辈学者们笔耕不辍的精神和他们的丰硕成果,但自觉对得起这个岗位,也没有空耗人民大学提供的这个岗位平台。我时常想,学术到底是我的志业、事业还是职业?我自认为不能说一点没有“学问皆为稻粱谋”的职业挣饭吃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我的志业和事业,是因我的爱好而终生追求的事业,在这种追求中自觉选择了放弃仕途而矢志不渝地追求学术。加之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较强的主体性,能够借以表达和抒发个人对人生真理的领悟,所以有一种思想的快乐和内在的满足,从中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对自己曾经的选择,我无怨无悔,对自己过往的学术人生充满欣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