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校长在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上的报告
一、2024年学校主要工作回顾
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XX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X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X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ZZ,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深化改革,内部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1.校内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定实施《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评估,优化调整“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落实5个方面23项改革举措。创新开展中层单位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聚焦考增量、考增速、考人均、考突破,建立“一票得优”和“一票否决”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新进人员预聘——长聘制管理,完善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退休人员返聘、兼职教师管理等工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行预算项目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扩大社会参与,召开校友总会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暨第二届校友工作研讨会,完成教育发展基金会换届。
2.法治工作富有成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法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获评首批X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举措,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法治体检”,健全涉法涉诉案件报告制度。持续提升师生法治素养,加强校园普法宣传,举办校园“法治文化节”等宣传活动,获批X省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获得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决赛一等奖,实现该项赛事成绩新的突破。
3.校区特色发展步伐加快。泰安校区系统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开展“五大基地”建设方案实施情况和经费绩效考核自评,推进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建升级,改造教学矿井、国际交流中心,实习实训、高端培训等条件设施持续改善,校园布局和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济南校区深入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规范斯威本学院教学管理,成立中澳智能制造联合研究院,完成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以“三大功能区”展厅为主体的嵙友泉城会客厅。学校异地校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获评“X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二)坚持强基筑峰,学科整体实力持续攀升
1.高水平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大力推进X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立项一流学科建设“揭榜挂帅”项目123项。顺利完成X省高水平学科和青岛市重点学科年度绩效评估。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15个学科上榜,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等3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5位。
2.现代学科体系加快构建。加快构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的学科集群,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点,新增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网络空间安全、数字经济、国际中文教育3个硕士学位点。优化学科布局,撤销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科,调整增列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自主设置集成电路器件与集成系统博士交叉学科和极端条件探测技术博士二级学科,“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认真开展学位点评估,14个学位点通过教育部专项合格评估,1个学位点通过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核,8个学位点通过教育部周期性合格评估专家论证。
(三)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
1.思想ZZ教育进一步加强。持续推动“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建设,组织开展“三全育人”优秀案例宣传展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省级思政“金课”2门,获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评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示范课堂17个,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个、优秀教师15人。精耕网络思政,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1人获评“X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获评“X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优化本科专业布局,新增2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停招2个专业,撤销5个专业;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录取本科生7241人,42个专业录取最低位次列省属高校第1位。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获批联合培养专项招生计划262人,获批首批X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授予78人博士学位、2599人硕士学位,录取研究生3614人,在校研究生达11295人。召开第22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扎实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完成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X能源班”,获批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个、专业特色学院3个、现代产业学院1个,获批X省普通本科高校重点领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4个、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7个。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丰富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6个。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灵班)专业入选X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名单,学校通过国际海道测量师A级资质认证,加强5个微专业建设,开设涉外法治等3个特色班。
3.教学基本建设持续强化。加强一流课程建设,获批X省一流本科课程35门,开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383门、非语言类全外文授课课程313门。加强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引进国际化课程40门。培育高水平教材,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引进数字教材管理平台,立项高质量教材培育项目35项。评选本科教学成果奖100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50项,获全国煤炭行业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立项“群星计划”项目76项,获批X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教研教改项目45项,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3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奖项39项,X省教学竞赛类“优秀组织奖”2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聘博士生导师130人、硕士生导师313人。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1人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5人获“X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4.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高素质教育平台建设质量,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开设《大学人文》系列课程,规范劳动实践课程管理,推进“山科劳育”品牌建设。加强体育工作,开展大型校园体育活动18项,在X省第十七届大运会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中夺得冠军,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2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全国性学科竞赛奖项829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18位、X省属高校第1位;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119项,列全省高校第1位。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组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71支,立项研究生科研项目2400余项,研究生首位发表高水平论文2400余篇,授权专利210余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获评“X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生态圈”“科技赋能心理防护伞”工作模式。实施“E+”资助育人新模式,“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升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价值引领,遴选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52名,获批X省首批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建设试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0.41%,本科生深造率达到40.89%,在X省高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中获评“绿灯”先进高校。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举办高端培训班42期。
(四)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1.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突破。全职引进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引育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2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长江学者讲席学者5人、泰山学者系列人才工程19人;入选X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2人、博士后海外专项2人、香江学者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纳入“山海英才工程”24人、“菁英计划”43人。成功举办第三届“山海泉”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学校获评“X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2.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完善“山海英才工程”“菁英计划”、博士后管理、教师访学管理等制度,进一步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招聘青年博士93人,其中30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40人具有工程和实践背景,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71.2%。招收博士后123人,同比增长56%,获批博士后资助项目总金额同比增长62%。组织50名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校访学,选派63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做好岗位管理和聘用工作,聘任专业技术岗位378人。
3.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深化。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暑期研修和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评选表彰“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X省优秀教师”,1个教师团队获评“齐鲁最美教师(团队)”,1人入选X省“大道师者·40年40人”宣传展播人物。
(五)坚持创新驱动,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有组织科研初见成效。创新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首位获批X省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省重点实验室11个,参与建设省重点实验室5个;获批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实现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突破;数智化储能与安全运行X省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发展改革委认定。加强区域国别研究,2个研究机构入选X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首位获X省科技奖1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3项,签订自然科学类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18项,同比增长157%;签订人文社科类5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7项。
2.科研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科研立项2053项,计划与合同经费达7.32亿元,实到经费4.86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产出,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72篇、热点论文2篇、人文社科类权威期刊论文13篇,出版高水平著作32部。产出智库成果24项,其中获得正省级领导批示1项,副省级领导批示10项,实现智库建设新突破。1人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人入选X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获煤炭青年科技奖,2人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个团队入选X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加强学校学术期刊建设,自然科学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版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