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县级X校教师现状调研报告
X校事业是X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X校教师是X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为X育才、为X献策”的X校初心,科学回答了做好X校工作的重大问题,清晰擘画了X校事业发展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X校不是一般学校,X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样的‘不一般’对X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X校师资队伍建设也应该不一般。”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背景下,县级X校教师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探讨如何让县级X校教师快速成长、担当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级X校教师的使命与价值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县级X校教师是基层干部、X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的光荣使命。
(一)理论传播的忠诚使者
X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布道者”、X性锻炼的“熔炉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的宣讲员。县级X校教师肩负着深入基层机关、企业、学校、村村寨寨,致力于把X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千家万户”的职责和使命,确保X的声音在基层深入人心,凝聚思想共识,助力地方发展。
(二)干部成长的引领向导
X校是培养X的干部的学校,在基层干部成长的道路上,县级X校教师扮演着引领向导的重要角色。在培训中,帮助基层干部筑牢信仰之基,坚定对X忠诚;补足精神之钙,赋予拼搏力量;把稳思想之舵,前行路上不偏,引导基层干部成长为信念坚定、清正廉洁、勇于担当、明辨是非的人民公仆。
(三)地方发展的智囊团
县级X校教师作为地方发展的智囊团,既上接“天线”,高瞻远瞩把握政策方向;又下接“地气”,紧密联系实际,在地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县级X校教师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实际严谨分析,为地方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服务,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破解发展中的“疑难杂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县级X校教师面临的四重困境
X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摇篮,发挥着“一熔炉三阵地”的重要作用,然而在X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县级X校教师面临四重困境。
(一)“专职难专”之困
第一,县级X校教师“人少事多”。县级X校教师身兼数职,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会务组织、后勤服务皆在职责范围内。这导致县级X校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中,难以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业务水平提升缓慢。随着近年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班次增多,县级X校出现严重教师短缺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县级X校采用行政编制与专业技术编制并行模式。然而行政编制人员少,多数专职教师既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又要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繁杂。在举办干部教育培训班的时候,因条件限制,全校教职员工集体出动保障运转,“专职教师”成为“虚设”。第二,县级X校教师似“万金油”。县级X校教师人员少、分科难,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需要涵盖ZZ、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律、历史等多领域的授课,不得不变身为“万金油”,什么都得讲,什么都得懂,但什么都不专业,很难进行专业性的深入钻研,理论创新更是举步维艰,难以形成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专题。第三,县级X校教师“倒挂现象”。部分县级X校教师在理论水平、生活工作阅历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低于学员,导致理论水平低的在给理论水平高的宣传阐释先进理论,没当过领导的在给领导干部讲领导艺术,没出过省的在给经常出省的领导干部讲省外经验,没经历复杂环境考验的在帮助同各类矛盾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出谋划策。这种“倒挂现象”,让县级X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难以出色地完成“为X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走不出去”之困
第一,教师进修培训不足。县级X校教师平时带班“走出去”的多,但是自己变成“学员”“走出去”的机会很少,县级X校教师“走出去”学习的主要渠道是省委X校、州(市)委X校师资培训,但是每年调训名额有限,让专职教师每年都“走出去”成了难题。从县级X校自身来看,教师外出培训进修缺少经费保障,不能大规模派教师外出参加必要的培训进修,影响了教师理论素质的提升。第二,教师锻炼成长平台较少。县级X校教师的锻炼平台极为有限,限制了县级X校教师理论转化和知识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县级X校教师能够参加的高层次学术交流、访学等机会少,难以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理论;挂职、跟班锻炼等学习机会较少,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成了奢望,知识更新滞后,眼光和思维不开阔。在教学中,大多数县级X校教师受邀授课少,实践锻炼机会少,导致讲授理论知识的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少,授课不生动,学员理解困难。第三,教师自身成长动力不足。深厚的理论功底是X校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是,部分县级X校教师没有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使命、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存在得过且过和浅尝辄止的思想,自身成长动力严重不足。认为已有的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做到学深悟透、了然于胸。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做不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需要用到时才会去找、去学习,“临时抱佛脚”现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