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木府: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在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着一座典雅大气的明代风格建筑——木氏土司府衙署(又称木府)。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木府已然成为丽江重要的文化坐标。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丽江等西南边疆地区在木氏土司治理下,汉族、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一段交往交流交融史。
木府的“前世今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中央政府在丽江古城设丽江军民府,丽江古城很快成为纳西族社会、ZZ、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纳西族木氏家族在明代世袭丽江军民府知府,在此办公、生活,所以又称之为木府,即现在的木氏土司府衙署。木氏土司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包括以石和木建构而成的3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议事厅等。清咸丰年间,木府大部分毁于战火。
1997年,木府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影响,获得世界银行贷款而开始重建,并于1999年落成。现在的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这几个数字在东巴古籍中也常常提到,也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数字。主体建筑有木牌坊、忠义坊(石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木家院、走廊、宫驿等,大小162间屋宇,依山势逶迤分布在狮子山脚下,高低错落、起伏有致,自有一种山城古殿的独特风采。雕饰彩绘富丽古朴,黛青色琉璃瓦典雅庄重,彰显出一派明代古建筑的大气。恢复重建的木府气势恢宏,保留了明代建筑典雅大气的风格,再现了昔日这座丽江“紫禁城”的巍峨气势。
彰显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从建筑风格来看,木府将中原与本土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整体布局方面,木府采用中轴线式的规则布局,这是中原宫殿式建筑的一大特征。中轴线上呈现这样的“三节”格局:前节包括忠义坊、仪门及宫前广场等;中节即木府核心区,包括议事厅、万卷楼、木家院及后花园等;后节以狮子山结束。木府宫殿式建筑群模仿北京紫禁城的建筑体制。一条河流从东南北三面环绕着木府,这也是模仿中原古代都城筑护城河的传统做法。环绕木府的这条河因形似一条长长的腰带,又名玉带河。府门前河流上的石拱桥,也仿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木府形象地体现了明代中原宫廷建筑那种伟梁大柱、拙朴浑厚的特色。徐霞客来丽江时惊叹木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