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侗族大歌:唱响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当抵达侗寨门口时,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们唱起了著名的侗族大歌,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的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珍贵的口头传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被称为“侗族大歌之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自2004年以来,多次前往黎平县的肇兴、岩洞等侗乡调研。笔者也是其中一员,于2009年参与了两次调研,感受到侗族大歌的文化魅力。
第一次到竹坪侗乡考察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正值“三月三”,当研究团队抵达寨门时,侗族乡亲们早已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传统在寨门外迎接我们。寨门外带头的女歌师领着大家唱起了一首《拦路歌》,与我们同来做客的岩洞女歌师则带着队友回唱一首《开路歌》,于是大家顺利进入了侗寨。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庄严地走在最前面引路,大家浩浩荡荡向竹坪的鼓楼进发,一路上有村民夹道欢迎。
到了鼓楼后,要进行“踩歌堂”仪式。寨老们鱼贯走入鼓楼里,那里早已备下苦茶,只见寨老们用指尖沾点茶水敬献侗族的女始祖“萨岁”。“踩歌堂”时人们手拉手围成圈,由老歌师领唱《祭萨歌》,其余众人和声同唱。参与仪式的侗民环成同心圆,在整齐的踏步韵律中形成人声的复调和声。这种被归为“礼俗大歌”的古老吟唱,体现了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的技法,其内容也强化了族群的集体记忆。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都靠歌唱来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族源记忆、伦理规范、生态智慧的立体文化系统,对于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凝聚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