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进一步放大增量政策组合的叠加效应
针对我国短期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以及中长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等问题,2024年9月,中央ZZ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
一揽子增量政策涉及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等方面。政策实施效果体现在“量”的层面,如我国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就业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等;也体现在“质”的层面,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持续实现快速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上升,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进一步上升等。
当前,要继续放大增量政策组合的叠加效应,就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质”“量”互变,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促进“质”“量”互变的过程中,抓好政策统筹,促进供需两侧同步优化,加快落地速度,以量变积累实现质变,进而以质取胜。
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影响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因素不仅包括财政、货币、产业、区域、贸易、就业、收入分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政策等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的政策,还包括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司法执法政策等不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但对经济基础产生间接影响的非经济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不仅涉及发改、财政、金融、住建等经济部门,也涉及一些非经济部门。当前,应以“积极有为”为导向,调动各部门推出增量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多箭齐发”的生动局面,把X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工作任务细化为政策方案,转化为增量政策。在此过程中,既需把不同部门制定的经济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也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统筹一揽子增量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提升一揽子增量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
促进供需两侧同步优化。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2024年,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带动了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了1.3万亿元。2025年,X中央、国务院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方面,并提出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新举措。总体而言,这些举措偏重于供给侧,对于增加优质供给大有裨益。当前,还要在需求侧发力,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等,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并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投入,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落到实处,提升老百姓消费能力、减少“后顾之忧”,切实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进一步加快落地速度。面对更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的国内经济,X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更加积极有为的举措。比如,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市场声音,塑造了积极的社会预期。当前,需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促进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畅通。在此过程中,各个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和行动让一揽子增量政策的积极效果及时、充分体现为我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李猛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