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暨垦地合作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暨垦地合作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交流各地的经验做法,推动垦地合作,部署下步工作,推进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持续规范发展,助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刚才,6个单位各有侧重介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内容很实,特点鲜明,值得认真学习借鉴。下面,就进一步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性、自觉性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林、牧、渔各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纵向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具有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主体多元的鲜明特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省厅也将此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我省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增产、经营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成效是明显的。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土地家庭承包是我国基本经营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形成大量的小规模家庭承包农户,除了因进城就业居住而愿意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户之外,农村还有许多不愿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兼业农户。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导入生产之中,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既保留了农户经营主体地位,又使从事农业变得相对轻松容易还节本增效,既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又适合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在确保小农户进退有据的前提下,将其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创新。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组织类型、服务机制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呈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但从全省情况看,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占主导地位,呈现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快速发展态势。所谓生产托管服务,即农业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实践表明,生产托管是一种不动地、不流转的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种养、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现代化引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各地实践和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表明,通过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运用先进农机设备和技术作业,有利于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能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有助于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质。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广现代绿色高效生产方式,也是质量兴农的有效路径。刚才发言的X县谷万福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也算清了一笔账,采用气吸式播种机播种,利用大垄密植等技术为农户提供托管服务,玉米亩产提升60—80斤,大豆亩产提升30—50斤。要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就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开展好,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打牢基础。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发展。单个要素投入规模的大小,并不能决定综合效益的高低和生产方式的先进程度。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受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加工、农业服务体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绝不意味着只是土地集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一种是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我省户均耕地规模,决定了不可能通过大规模集中实现经营规模,要通过引导农民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来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和扩大农业服务的规模,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总之,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带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的重大举措。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点,扬优势、补短板
我省耕地资源富集、土地集中连片、物质装备领先、农垦带动能力突出,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省加强工作指导,引领行业发展,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投入,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各地农业生产托管的实践探索模式丰富,成果丰硕,很多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突出亮点。2024年,我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带动小农户54万户,对解决小农户生产难题,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服务组织整体实力较弱。大部分服务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专业化程度低,主体间合作不够,在资金筹集、风险抵御及服务带动上存在诸多短板。二是服务领域拓展不够。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和产中环节,烘干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以及配套的金融保险等服务还比较薄弱。三是行业管理滞后。大部分地区行业管理的工作还有待提升,标准缺失、监管缺位和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服务质量保障和服务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四是地方政府重视不足。个别市、县X委、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推进不力,特别是挤占和挪用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问题比较严重。五是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各地在智能化设备推广及农业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提升方面存在短板,在项目监管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比如各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监管上纸质化材料多,没有充分探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利用好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监管水平。目前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处在提质规范阶段,这些问题和短板,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主动担当作为,认真加以研究,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拿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