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中华工商时报/2024 年/12 月/17 日/第 001 版
广州市工商联:深度探索提升政企沟通实效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李思潼
广州,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土,是全国范围内民营经济最早兴起并茁壮成长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占据了全市 95%的经营主体份额,提供了超过 80%的新增就业岗位,贡献了 40%以上的生产总值与税收⋯⋯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十月底,广州市的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 364.01 万户,成功跃居全国第四位。同时,新登记经营主体的数量和增速,均居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第一位。这不仅反映出广州市场活力的持续高涨,也预示着广州经济正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稳步迈进。
在此背景之下,政企之间的有效沟通协商成为了支撑广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尽管近年来各地X委政府在推动政企沟通协商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与成果,但实践中仍暴露出沟通效率不高、内容规范性不足、形式单一、非标准化问题难以解决及服务生态有待优化等短板。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市工商联走访了千余家企业,通过深入细致的解剖式调研,不断调整和完善政企沟通服务措施。立足于全面把握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为基础,聚焦"平台、机制、内容、生态"四大方面建设,积极探索提升新时代政企沟通实效的新模式。
直面困境:多样化问题亟须破解
据广州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各地开展政企沟通主要经历了三个模式阶段。
政企沟通 1.0 版——搭建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交流平台。比如举办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早餐会""午餐会",为企业提供一个开门"挑刺"、现场"问询"、当面"对话",办实事解难题的平台。这种沟通平台一般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的随机性较大,参会时间有时临时召集、参会地点分布在政府各个部门、参会企业往往是临时通知,会前没有针对性地选取企业和甄别企业诉求,企业对行业共性问题缺乏充分研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存在政企沟通机制"会议化"问题,有事"开会",无事"不管不问"。
政企沟通 2.0 版——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机制。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为企业解决诉求,解决了人员的随机性,但在时间、空间上还是有较大不确定性。一些地方还存在靠"领导拍板"处理问题的现象,没有形成处理企业问题的规范化、法治化机制。
政企沟通 3.0 版——建立标准化政务窗口解决企业遇到的标准化问题。建设政务服务中心专区,设立 12345 专线,这种方式解决了人员、空间、时间的问题,企业可随时对接政府部门,但遇到涉及个性化、非标准化问题,需跨领域、多部门统筹的问题或制度滞后于创新的问题往往无法保障解决。
以广州四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例,在企业的快速发展中,一个原本不显眼却对企业造成困扰的问题逐渐显现:增值税票量、票额的限制。作为一家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100%的新媒体传媒公司, 业务量激增使原有的发票额度捉襟见肘。 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一个月有 200 万的生意,但一个月才 50 万的发票额度,只能去周边城市注册一个公司开票。"这一无奈之举反映出标准化政务窗口在面对企业非标准化问题时的局限性,以及企业个性化需求被忽视的现状。
类似的难题也制约着新业态企业的崛起步伐。盒马鲜生作为国内首家生鲜配送新零售商超,